一份教学反思是能看出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在好了再下笔,我们在写好教学反思之后,可以找出教学中的缺陷不足,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走教学反思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走教学反思篇1
为了能比较细致地描绘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其具有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本文以课堂叙事的形式,呈现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环境
“游遍天下,不及塘栖廊下。”“商贾齐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塘栖之宝地也……”“塘栖之水乡情韵以古桥、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故事。”但时过境迁,往日的旧迹已萍踪难觅。广济桥、七环连桥、小桥流水已是陈年旧迹,美人靠,牌楼,廊坊也已成为历史的迟暮,茶余饭后的聊资。水乡的遗韵也只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现,家乡的记忆也在韶华遗逝中渐渐模散了。)
?品德与社会》课中,与孩子们谈及塘栖的种种好处,也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孩子们虽身处此地却无从谈及,更不用说为家乡而自豪之类的话,这一节“家乡真美丽”的课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场。孩子们的议论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对同桌说:“塘栖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啊!”冯稣则干脆说:“还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鸣阳似乎懂得很多:“我去过同里、乌镇,那里才叫水乡呢,到处是老房子,石板桥……”“还说是花果之地,鱼米之乡呢?什么都没有啊……”面对这些言论,我能说什么呢?
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可观可感的层面,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栖有如此之美,现在大不一样。”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儿童在与课程文本对话之外,与生活进行对话,与社会进行对话。使儿童对生活所知所感与文本互融共通。实现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案例过程实录(叙述整理)
又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我为了实施这一寻访计划作了精心布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塘栖的特产、塘栖的建筑、塘栖的名人、塘栖的历史四个板块,要求通过询问、调查、访谈、查阅书籍和史料、上网等方法、途径,全面查找塘栖的风土人情。
孩子们听了都忙活开了,有的定时间,有的约地点。
一周后,我们组织学生对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报,还没走进教室,就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高声谈论着什么,还有的已按耐不住,急着为上课准备物品。教室里乱乱的,每一个人好像都很忙。见我走进教室,平时寡言少语的朱亚微一站在门口对我笑眯眯的,尤显得可爱。大家都朝我围过来,七嘴八舌,七手八脚乱起来。看到这个情景,我知道这节课肯定有戏了,我示意他们坐下来,上课铃声接随而至。还没等我师生问好,小莫里就站了起来,这节课看来只能在匆匆忙忙中开始了,她脸上似乎很兴奋,一改上节课沮丧的表情,只见她打开一本蓝封面的笔记本,说:“我们组,八位同学调查的任务是‘塘栖的特产’,我们问了我妈妈中学里的一位地理老师,他告诉我们,塘栖的特产其实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荠、桔子、超山的杨梅、梅子等。”和莫里同组的范嘉其,楼肖航根据介绍忙着传递图片和实物样本,一边还指手画脚起来,看来挺有默契。莫里继续介绍:“水产品有丁山河的鲢鱼、黑鱼、扁鱼、鲫鱼、东塘三白潭的青鱼。”她一路说着,一路比划着,显得很兴奋。“什么是……是‘青鱼’啊?”突然,一个怯怯的声音传来。我接过他的话:“青鱼,又叫乌青鱼,和草鱼、鲢鱼、鳙鱼(包头鱼)称四大家鱼,东塘三白潭的青鱼养殖面积广,产量多,制成的青鱼干、青鱼片袋包装畅销全国各地,十分有名……”没等我说完,同组的杨洋就大声叫起来:“对!对!”显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过我的话茬说:“我的家乡在东塘,听我爸说,青鱼最珍贵的地方在鱼尾,肉嫩鲜活,鱼尾还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这老风湿,经常吃的,挺好的。”接着,他在大家的掌声中,欣然坐下。他们组剩下的陆斌,金鸣阳等介绍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杨梅的特点,其中,塘南的枇杷还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还没等几个小家伙说完,同组的仲易已把手举得很高,没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介绍起他的成果来了,朱亚微也乐滋滋地跑上来,为他当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说:“我向大家介绍塘栖的小吃,我的内容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我奶奶说,塘栖有四大风味小吃?刺毛肉元、细沙羊尾、猪油八宝饭、锅巴汤……这些小吃在圣荡漾菜场都买的到,我们组已经调查过了,还问了卖的人怎么做的呢!”朱亚微这平时一声不吭的家伙,今天却一反常态,异常兴奋,四大风味小吃图片的展示一个不错,还逗得大家个个喜笑颜开。他的表现赢得了大家一致欢呼,他更卖劲了,把拿图片的手举得更高了。这几种平常大家见惯,吃惯的小吃,今天却变得神乎其神,特别那细沙羊尾,汇得真让人垂涎欲滴,掌声又开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声中,仲易和朱亚微同时向大家敬了个队礼,心满意足地走下讲台。忽然他俩又折回身向我跑来,手里多了两个盘子,原来这几个机灵鬼不仅拍了照,还带来了实物──细沙羊尾,刺毛肉元,说是给我品尝,看来还挺有心的,看着下面二十多双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却了,僧多饭少啊!
沈志炜似乎很有绅士风度,等大家闹完了,才慢条斯理地站起来,开始他们的发现:“我们组调查的是‘塘栖的建筑’,我们八个人花了好几天时间找《塘栖镇志》,终于在一位老爷爷家里找到了,从‘塘栖镇志’上,我们知道了塘栖从公元前602年前后开始建镇,始为塘西镇,属钱塘县;隋朝开始改名为‘塘栖镇’,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了。塘栖的建筑与安徽的建筑相似,依水而建,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民国初年,塘栖就有七十二条半弄堂,游塘栖一圈,雨天不用打伞。河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休息,观赏,塘栖最大建筑群为劳家别院和汪家里弄,其中劳家当年富可敌国,为塘栖首富……”他一边介绍一边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应俱全。他像一个历史学家娓娓道来,这些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奇闻”引得孩子们交头接耳,啧啧称奇。沈志炜接着说:“由于旧城没造,大多古代建筑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桥剩余几间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时间去看一下。市新街还遗留着“子孝女贞”牌坊,听我爸爸说,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层,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观……”几个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声附和起来:“是的是的,我经常在那里玩,有很多老房子,原来那是我们家乡的宝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经他一提醒,孩子们忙开了:
“原来这些就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啊!”
“我们家河边有一些石头围成的河岸,也是宝啊!哈哈!”
“我们八字桥边的木头椅子,原来叫美人靠,真有哪个美人靠过吗?前几天爸爸还想把它砍了发煤炉呢,原来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说说了,让他不要砍!”
“那可破坏文物啊!要被抓起来的!!!”
“牌坊干什么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们水北小区还有一块碑呢,我爷爷说,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写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这算什么,我妈妈说在塘栖一中里有一个水南娘娘坟,据说是宋朝小康王落难时为一个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来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开窍。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沈韵雯开始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代表自己的组向大家介绍起“塘栖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们组八位同学,向大家介绍塘栖的名人,我们资料来源是网上。”说完,她熟练地把软盘插入计算机,操作起鼠标来,第一个出现的是吴昌硕,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绍,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内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们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当我准备让徐小云组汇报时,计越凡举起了他很难得的手,我示意他来说说,他却朝着沈志炜,大声地说:“我来纠正一下沈韵文同学的错误,吴昌硕不是塘栖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爷爷的爷爷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经常喝酒,我爷爷告诉我,吴昌硕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脚下。”他言语中带着几许骄傲和满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却又转向大家,大声地嚷起来:“我家还有吴昌硕爷爷的画呢?很值钱的。我爷爷说,这是吴爷爷送给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镇家之宝’。”天机一泄露,讲台下一片哗然,显然计越凡最喜欢这种轰动的效果,在大家的惊羡声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里开始乱起来,借资料看的,相约放学后去亲眼目睹的,讨论的不一而足。连我班里最没心思听课的谢斌也有兴趣和同学约好去看一下沈志伟介绍的牌坊。比起上节课的死气沉沉,大家显然兴奋了许多。
通过这堂课,他们知道了很多。他们了解了塘栖,找到了塘栖的特色,作为一个塘栖人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并且我达到了。
走教学反思篇2
课文《穷人》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长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成。文中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生活艰难,但是他们在发现自己的邻居西蒙去世之后,依然收养了她留下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俄国统治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渔夫和桑娜虽然贫穷但是却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体会穷人的贫穷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上。在一整节课中我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来找到表现穷人家庭困难的相关句子。学生找的字句相对集中,于是我重点处理了环境描写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海上风暴的“汹涌澎湃、寒风呼啸、波涛轰鸣”等词都摘了出来让学生重点体会,并要求他们说一说看到这些词语他们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而后在他们的画面中加入了一只在风暴中挣扎的小舟和渔夫,进一步体会他们家庭的困难。学生多数都忽略了桑娜的休息时间,当我提示他们有一个只有四个字的句子很能说明他们家庭的贫穷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找到了“睡觉还早。”这一句。古老的挂钟已经敲打了至少十一下了,说明桑娜几乎每天在这个时间操劳着,而孩子们的熟睡也说明了时间其实已经不早了。渔夫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为生计奔波,而桑娜也是日夜操劳,怎么能不说明他们家庭的困难呢?
在学生充分体会了他们一家的贫穷之后,我话锋一转,穷人的生活虽然贫困,但是他们却拥有很多其他生活优越的人没有的美好品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我很高兴的是,学生们除了他们手头的参考书上提到的勤劳、善良,也确实主动思考过,认为桑娜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能感谢上帝让自己的孩子都很健康,是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人,令人非常欣慰。
学习了前面的两个大的板块,很多学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渔夫和桑娜就是文章的主人公。我却把课文的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课时进行了处理。西蒙在文章当中出现时已经是一个因穷病而死去的寡妇形象,而这一人物的设置无一不为我们展现了穷人的艰难和与其他人并无二致的母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形象。在第三、四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描写中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西蒙的速写,寡妇,久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没有男劳力的家庭中,西蒙的死几乎就成为了必然,让人情不自禁的痛恨沙皇的专制统治。
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更深刻的表现了这个家庭的贫穷,没有生炉子。阴冷潮湿,床也只是稻草铺,两个孩子连像样的被子也没有,只能紧紧依偎着相互取暖。尽管这样贫穷,但是“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西蒙这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就此跃然纸上。西蒙在临死之前一定给了孩子自己能做到最好的防护,用衣服当做被子,把围巾包裹在孩子的小脚上,给孩子带来一点温暖。西蒙在去世前一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那她想要抓住什么,在她临终的那一刻,她有什么放不下的心事?根据课文,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仿照桑娜一段心理描写,完成了一段西蒙的心里独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完成得也非常好,对西蒙的心理揣摩很透彻。学生们也在这段心里独白当中体会到了西蒙与桑娜一样伟大的母爱,与贫富并无关系。所以这个人物是不可缺少,也不能忽略的,在这个小人物的身上有同样闪烁着韧人性的光芒。
虽然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效率很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教师的点拨,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所思所感。
走教学反思篇3
本课是在前一课《浮力》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浮力,也发现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系。
上这一课时,我直接入题,读课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问其理由,有些是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相关知识的介绍;有些则是在书本或是科普类书上看到过;也有的纯粹是猜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显得很难确定,少数则认为下沉物体是不会受到浮力的。如何让学生看到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呢?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上。有了前一堂课的实验经历,稍一点拨,学生便能观察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观察同一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如果在水中测得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则说明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讨论实验的科学性、注意事项,意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考习惯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我有目的地挑选了3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1个钩码 2个钩码 3个钩码
在空气中的重力 0 .5 0.5 1.1 1.1 1.5 1.6
在水中的重力 0.4 0.5 1.0 1 1.4 1.4
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1个钩码在空气的重力是0.5n,而在水中受到的重力也是0.5n。那么它真的.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实验数据相等呢?对于实验中产生的一些特殊数据的观察、思考与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的。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的氛围有一些沉闷,不过慢慢地零星的小手开始举起来了。“可能是他们组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平视。”“可能是1个钩码受到的浮力很小,还不到0.1n,他们读数时就没记上去。”“有可能他们的弹簧秤没有校零。”……“看来,我们以后进行科学实验应该要怎样?”学生畅谈。对于实验数据不够准确的小组,我还会邀请他们课后与老师一块重做刚才的实验,进行再次研究,使学生在反复多次的实验中寻找客观规律,在实验中体会收集科学数据的重要性。
走教学反思篇4
本单元以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为专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的教育。本课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上没有学生读不懂得词句。因此,课前我做了如下思考:
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宜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只需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语感。如读小鸭子求妈妈带自己去游泳的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求的语气。
2、大胆地让学生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读过以后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继续从读中理解、体会,自己解决问题。
3、媒体展示学生可能没有见过的感性材料,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4、表演朗读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学生的表现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学生能力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会不同,应该认同阅读和认知个性。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些教学思想来组织教学,努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真正教起学生来,总会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探讨的'地方。
其一、在朗读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音读等)来体味课文语言,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学生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遍遍的读,但总是不能深入。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小鸭子鸭子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学生没有读出请求的语气,如果这时老师引导一句:你想让妈妈答应你的请求时,怎么对妈妈说呢?这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就会把请求的语气读出来了。一年级的朗读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二,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愿望。如学生在感悟课文之后的分角色表演时,鸭妈妈在和小鸭子对话中的温柔和鼓励的语气与抚摸鸭头的动作,都展示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但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忙着结束这一课,所以关于表演的内容叫孩子上台次数不多,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这样说:老师,刚才你叫表演的同学太少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演,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为学时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最后,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评价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样会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
走教学反思篇5
?搭石》一课,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平凡的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然后用小标题的形式知道文章围绕搭石只要讲了哪几件事。在大家自学的基础上得出:精心摆放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谦让有礼过搭石和背老人过搭石。
本节课的导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读、勾、品、写”这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寻美、品美,合作寻美、悟美,展学、话美。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和文字所表达的人文美,并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读出那种美,从而达到对美的通感和对人们行为的思考和认同。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在简单的回顾《搭石》的主要内容后,从学生的角度总结出阅读方法,即“读、勾、品、写”让学生带着这种阅读方法自主寻美、品美,然后出示自主学习提示,让孩子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自主寻美、品美。
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体会“和谐美”,伴着优美的音乐通过自己的朗读加深这种美的感受,达到美的共鸣。
三、合作寻美、悟美。
在互学寻美、悟美时,引导学生从“精心摆放搭石、谦让有礼过搭石和背老人过搭石”中去合作寻美,带上之前学的“读、勾、品、写”阅读方法,再次加深阅读方法的渗透和巩固,让孩子学以致用。并且知道勾关键词语,了解这些关键词不仅是形容词,还有可能是关联词、动词、连接词。通过这些关键词品悟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体会“奉献美”“谦让美”和“敬老美”。并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四、展学、话美。
在展学时,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展示和合作学习的成果,台下的孩子给予相应的补充或者提出合理的意见,非常锻炼孩子的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拓展阅读
课外拓展,巩固阅读方法,问孩子:在你的生活中见过这种美吗?从而让孩子不仅学习文中人们的美,还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思维的`碰撞,知道:一排排搭石,也许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消失,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些美德,乡亲们淳朴善良的美德,将会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一直延续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从而自己成为一个创造美的人!
六、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提前试讲了四次,自己演习试讲了十几次,但在实施过程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重复孩子的话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
2、不敢放手,教师点拨不够精炼;
3、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读悟,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感受;由于担心把我不到,在设计时,没能放手让孩子在全篇课文中通读寻美,指定段落寻美有局限性。
走教学反思篇6
?弹力》这节课知识容量大,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体现五环节色彩的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自我学习──点播解惑──探究实验──总结规律──合理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基础部分的理论,通过全班同学的自我学习基础知识,讨论困惑,提出问题,学生自我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再最后点拨解决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了5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和2个演示实验和一个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通过学生讨论旧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通过对实验的再次挖掘。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通过演示,学生感悟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了创新的意识。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两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走教学反思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