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演讲稿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演讲稿是具有针对性的,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当代社会环境中,大家使用到演讲稿的频率越来越高了,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央视演讲稿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央视演讲稿6篇

央视演讲稿篇1

20世纪50年代,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的交通大学,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古城西安,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此次迁校,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其背后凝聚着交大人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回顾交通大学西迁的历程,西迁群体的爱国热情仿佛就在眼前。

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1955年5月25日,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彭康向师生们公布了西迁的决定。

交通大学西迁之时,彭康已步入天命之年,却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完成西迁使命。在对迁校问题发表意见时,他开宗明义:“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短短数语,道出了老校长心系国家发展,为人民办好教育的真切情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庄严承诺:“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广大教职员工身上也是不胜枚举,留下许多教育后世的生动故事。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

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

交大西迁任务重,西安建校热情高,

文教适应工农业,经济建设进高潮。

1957年9月的一个早晨,陈学俊站在西安交通大学东门远眺秦岭,写下了这首《迁校有感》。这一年,他和夫人带着4个孩子乘坐第一批载有交大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临行前,他将上海的两处房产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38岁的他,是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迁校时已57岁。他婉拒周恩来总理考虑他年龄比较大,夫人需卧床养病,可不必去西安的照顾,孤身一人前往西安。他的感人事迹,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中口口相传,称颂至今。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他所在系的绝大多数教师迁来西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这样,年近花甲的钟兆琳,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上将西安交大电机系扶上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并逐渐成为国内基础雄厚、规模较大、设备日臻完善的高校电机系。

以钟兆琳、陈大燮为代表的一批党外代表人士在西迁前后,旗帜鲜明拥护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坚决拥护学校党委的决定,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颂歌。

钟兆琳教授掷地有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支援西北每个教师都有责任。”陈大燮教授斩钉截铁:“迁校西安是政府的决定、祖国的号召,对国家工业建设是有很重大意义的,因此,我们要坚决响应这一号召。”赵富鑫教授壮怀激烈:“50多岁我还算年轻,到西北有好多事可以做啊!”

同以上教授一样壮怀激烈的还有一批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他们视党和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携家带眷,来到当时还比较艰苦的西安,立志为建设祖国大西北做贡献。

他们以自身的艰苦奋斗,表现了与党同心同德的高尚情操,共同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局”的精神写照,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

央视演讲稿篇2

大学之道,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育英才。“西迁精神”最为可贵的就是体现在全体教职工身上的那种兢兢业业、工作第一的无私奉献精神。

1956年,刚到西安的教师们顾不上休息,一下火车就忙着筹备开学。9月下旬,新学期正式开始,一切却井井有条。“这就是交大人的品质,没有因迁校而延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和实验计划,堪称那个年代的一个奇迹。”陈听宽教授自豪地说。

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课比天大的教学理念,都高度体现了交大西迁者对其工作的热爱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热忱与期待。

热工先驱陈大燮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舍弃了大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偕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1957年,在西安部分新生入学典礼上,陈大燮说:“我是交通大学包括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一席话,坚定了大家献身大西北的决心。

数学家张鸿,早年留学日本,迁校时任交通大学的副教务长。他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迁校问题,他曾说,“西北是祖国强大的工业基地,迫切需要一个专业齐全、力量强大的学校为她服务,因此应该争取交大西迁,来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后,他毅然携病妻弱女,带头来到西安创业,以满腔热情,不分昼夜地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建校工作中。面对主讲教师严重不足的困难,已经多年忙于行政而离开讲台的他,重新拿起教鞭主讲高等数学,在教学第一线上拼搏。

被学校授予“终身教授”的赵富鑫同样在1956年随校西迁,一去便扎根西安43年。他一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研究近70年,为交大物理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老交大“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教学传统的建立,以及中国大学物理教材的编订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傅景常回忆:赵先生授课“滚瓜烂熟,无书无稿,只发讲义,一边滔滔不绝地讲,一边笔走龙蛇地写板书,刚写满两块黑板,即闻下课铃响,每次上课差不多都是如此,其掌控授课的时间,竟如此准确。”同时,赵先生协同著名物理学教授裘维裕、周铭进行基础物理课程的设计、教学和实验改革,为交大老传统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伴随着第一批西迁人润物无声的感染与影响,越来越多的交大人沿着先辈走过的足迹,步履铿锵,足音响亮。

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蒋庄德回忆西迁教授们艰苦奋斗的往事时,感叹至今仍历历在目,“我的导师赵卓贤教授指导我从几何量测量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当时他有病在身,还一直坚持认真修改我的论文;已故的屈梁生院士当时家里冬天还点着炉子,雪夜约我到家里长时间讨论动态数据处理……”

84岁高龄的西安交大退休教师胡奈赛认为,交大西迁最珍贵的是迁来了一批有思想有大爱之人,他们不仅在西迁历史中做出巨大贡献,更成为我们治学之路的标杆。

传承师德,弘扬西迁,尽管1994年胡奈赛就已退休,但她现在仍然每天都到校园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上班,为青年教师搞好教学和科研出谋划策。

电信学院院长、2017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曾在1995年留学归国。面对母校和多所东部高校伸出的橄榄枝,他却毅然选择回到当时生活和科研条件仍较为落后的西安交大从事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

“我所在的系统工程研究所,领导和老教师大部分都是西迁来的。胡保生、万百五等老教授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很深。”管晓宏说,“西迁精神”首要是胸怀大局,自己选择回来也是受老先生们的感染。

央视演讲稿篇3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演讲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演讲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演讲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演讲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演讲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央视演讲稿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____一班的____、____同学,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中秋,又到一年月圆时》。

当天气不再炎热的时候,当清晨的步伐不再悠闲;当课业不再轻松,当耳边又响起一阵阵亲切的叮咛,我们又迎来的一个崭新的学期。金秋九月,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你的心是否如我一样牵挂着远方的亲人,让我们祝福亲朋好友身体健康,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中秋,又到一年月圆时。让我们珍视亲情,合家团圆。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还记得儿时朗朗的读书声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提醒我们思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子发出如此美好的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啊!那是张九龄给我们送来的祝福。是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我们庆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和平、安康、幸福、团圆,这不正是我们先人多少年来追逐的信仰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几盘小菜,几句家常话,简简单单却又传递着人类最温暖、最和谐的声音,今夜,月圆人更圆!

中秋最美是思念。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声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块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数控一班全体师生祝大家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我们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央视演讲稿篇5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旨在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在全国展开。在这个背景下,当年包括交通大学在内的一大批单位的西迁,改变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布局,改变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正是因为像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这样一批一流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才为西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

1955年4月,国家作出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担任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彭康同志和领导班子,接到上级指示的当天,就开始研究和部署迁校工作。

1956年6月2日,交通大学西迁先遣队出发。8月10日,第一批西迁师生和家属从上海徐家汇踏上西去的专列。9月10日,交通大学借西安人民大厦的场地举行了开学典礼,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完全建好,可是开学上课不能耽误。

当时,西安的条件非常艰苦,全校师生和陕西省调集的2500余名建设者一起,夜以继日苦干。仅仅一年时间,学校就完成了建设任务。学校没有因迁校晚开一天学、少开一门课、迟开一个实验。

交通大学西迁,是学校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共和国未来的一次长征。西迁精神铸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丰碑。

今天,回望交大人西行的足迹,仍然令人心潮澎湃。彭康、钟兆琳、陶文铨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深刻理解“爱国没有选择项”的丰富含义,毫不犹豫投身西部高等教育事业。

彭康校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政治家和教育家。迁校时他已经55岁,上级对他有新任命的考虑,家人劝他说西部艰苦,最好不去。他只回答了四个字:“我应该去。”就这样,他率先垂范,亲自踏勘校址,领导迁校,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奋斗了15年,直到把忠骨埋在西部。

我国电机制造工业的开拓者、一级教授钟兆琳先生,是钱学森的老师,也是开发大西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西迁时,周恩来总理说,钟先生年纪大了,就不必去了。但他还是把家人安顿在上海,孤身一人来到西安。他常常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要理解建设大西北的意义。钟兆琳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大西北建设,一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还对开发大西北提出建议。

迁校时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盛剑霓,在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候生活尽管很艰苦,可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愉快了就感受不到艰苦,因为党信任我们,信任产生力量,使所有的艰苦都能变成创造的愉快。”

当新中国建设发出召唤、当国家需要和个人命运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刻,交大师生服从祖国需要,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镌刻着交大人以兴学强国为己任、为民族崛起和国家富强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蕴含着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爱校、知恩图报、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展现着交大人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奋发进取的创新精神。这是西安交大的价值坐标,是西安交大不断探索、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

交大师生说,“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从改革开放以后的首批大学生到进入21世纪的新一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西迁精神的新传人。他们有的放弃了留在沿海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西部,有的放弃了国外高薪回到西部。爱国、奋斗成为交大师生的行动自觉。

从砍柴娃成长起来的数学家徐宗本院士,有一个朴素的认识,交大是我们一点一滴、一代一代用汗水建设起来的,要把所有的力量都献给交大;何雅玲院士被称为女“拼命三郎”,学生们说她不在实验室,就在去实验室的路上;郭烈锦院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水蒸煤”技术,就是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青年学者叶凯鸦片罂粟封存亿万年的“基因密码”,为造福人类健康作出贡献;许领应用黄土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这些在西迁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征程,不仅在交大这个创新的平台上成就了自己,更以实际行动续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华彩乐章。

饮水思源。今天我们宣传西迁精神,既是感恩西迁前辈为西部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所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同时也特别感谢陕西人民,不仅热情接纳了交大,为交大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力、物资、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无私帮助,而且与交大师生一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地建起了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的成功壮举,证明了不仅黄浦江的水可以滋润和养育交大,而且秦岭的山、渭河的水、陕西的黄土地也能很好地滋润和养育交大。今天,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同样得益于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这样的支持,创新港是不可能实现的。

西迁62年,交大和陕西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交大是国家的交大、人民的交大,也是陕西的交大、西安的交大。西安交大人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陕西好、西安好,交大才能发展得更好。同样,交大发展得好,也将助力陕西发展得更好。

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奋斗进程中,和全省兄弟高校一起,携手共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砥砺奋进,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央视演讲稿篇6

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喜获丰收的季节,我们喜迎中秋佳节的到来。在此,我谨代表____公司,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各级领导、各合作伙伴、公司广大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公司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团圆美满。

回首昨天,我们大家都曾为____的强大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皓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悦人。昨天的成绩造就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辉煌又是明天新的起点。

立足当下,咱们____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有待我们完善的还有很多,我们的企业形象、我们的管理、我们的市场……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摸索,共同前进,共同为我们这个家庭添砖加瓦。

我们____这个大家庭要去梦想,更要创造,我们可以失败,但我们更要追求成功。____将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与孜孜不倦、永不停歇的目标追求,实现____展翅雄飞、基业长青的伟大愿景,致力于为____赢取更大的成功与财富!

感谢新老朋友长期以来对____的关心与支持,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您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名句作为对大家的再一次祝福,并希望大家在这醉人的金秋,收获更多的喜悦,让我们同心同德,共创大业,让我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央视演讲稿6篇相关文章:

演讲稿梦想优秀6篇

关于吃的演讲稿模板6篇

关于吃的演讲稿通用6篇

关于吃的演讲稿300字模板6篇

演讲稿运动会300字6篇

求职演讲稿最新6篇

青涩演讲稿通用6篇

青涩演讲稿6篇

准演讲稿6篇

应演讲稿最新6篇

央视演讲稿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