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演讲稿写好之后,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演讲更加优秀,要想演讲流畅,就要学会认真考虑你的演讲稿,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学汉语演讲稿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汉语演讲稿篇1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中考百日宣誓大会”,这是出门的战鼓,行进的号角。在此,我谨代表所有xx年级的老师,向所有正在努力奋斗的xx年级学生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九年寒窗,决战百日。一百天虽短,却依然可以硕果累累,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无怨无悔的拼一个青春。三分注定,七分靠努力,努力了才能无悔,相信奇迹才能创造奇迹。
当你还想抽时间玩的时候,当你想在电视和小说面前流连忘返的时候,当你想和同学或者老师吵架的时候……你想过父母在忙什么吗?他们怎么样?同学们,请转过头来,看看你们的父母。看那双充满期待或悲伤的眼睛。作为一个孩子,你是否感到一种责任已经压在你的肩上?请耸肩,你感受到责任的重量了吗?你的责任是肩负起家庭的期望,重燃父母心中的希望,让他们的眼神不再忧伤。同学们,我们的肩膀不再稚嫩,请勇敢承担责任,把这份责任变成我们前进的力量。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在人生的征途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为了不辜负亲人的期望,为了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我们再为他奋斗100天,把他翻个底朝天,全力以赴,让飞扬的青春绽放生命的蓓蕾,用激情和智慧铸就明天的辉煌。
青春无悔,青春无悔。听,冲锋的号角已经响起,战鼓响彻云霄。让我们用全部的拳头回报伟大的母校,让印有xx中学的旗帜在高地飘得,最红,最亮!
谢谢大家!
学汉语演讲稿篇2
青春与梦想演讲稿
尊敬的: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一生一次的盛宴,当你拥有时,它无足轻重,一旦失去,它便是午夜梦回时挥之不去的心事。致青春,是人老心不老的追忆与缅怀,那段在倔强中跌跌撞撞、狼狈却又不失浪漫的时光,就像一个奇幻迷离的梦,梦醒便不再有,无论是苦是甜、无悔或后悔,都是一趟回不去的旅程。
因为有了青春,才有了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才会变得孤单。当你怀揣着一颗要考上好大学的心走进恩施高中时,当你踌躇不安的踏进高一(19)班的大门时,当时的你心里想着什么?每当要离开家去学校时,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嘱咐你要认真学习时,当时的你心里又想着什么?是压力?还是动力?我不想用多么华丽的词来渲染我的梦想,也不想用周恩来的那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激励我前进,我想说,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结水成冰,是一个痛苦而美丽的升华过程。
其实,学霸与学渣只是一字之差,差的就是坚持。所谓坚持就是当你上课想睡觉时,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好了,梦想离你很近了;就是当你遇到难题时,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很快就能算出来了。也许,今天的学渣很可能会成为明天的学霸,相反,今天的学霸也可能成为明天的学渣。学渣与学霸的区别靠的就是谁能坚持到最后。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与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磷伤,也要活得漂亮。
拼搏吧,少年!让天空中最强烈的那一道光,变成你瞳孔中最坚定的一波色彩;让黑夜里最皎洁的那一道月光,变成你脸上最睿智的那一抹微笑;让冬天里最刺骨的那一阵寒风,变成你胸腔里最澎湃的一股气流;让夏日最激越的那一阵暴雨,变成你青春秀发上最闪亮的那一串露珠!
谢谢大家!
学汉语演讲稿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岁月悠悠,花开花败,我们即将告别这个校园,告别这个见证我们成长,陪伴我们一起度过六个春夏秋冬的母校。回忆起以前的种种……刚进校园时的羞涩……得到了第一份纯真的友谊时的喜悦……一件件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刻骨铭心,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次回答问题,面对四十多个陌生的同学,心中很胆怯,抬头看到老师鼓励的目光,勇敢说出了心中的想法,赢得了阵阵响亮的掌声。
三年级,家长开放日,老师抽学号点名回答问题我心头一震,虽然知道答案,但却害怕答错,所有的家长都把目光焦距在我身上,我成了所有人的焦点。我开始害怕,在这时,老师亲切的目光带给了我勇气。这种目光很熟悉,一种力量驱使着我,大声说出答案。最后,迎来阵阵掌声。
六年级,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学会了不耻下问,勇于思考。
我感谢我的老师,是您那亲切的目光带给了我勇气和力量。那目光,像清晨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房。
我感谢我的同学,是他们陪伴了我六年的时光,让我不孤单。陪我一起成长,我见证快乐和汗水。是他们让我明白了友谊得来之不易。是他们让我感受了友情的温暖,像火焰,温暖了我内心最冰冷的地方。是他们见证我,从幼稚变得成熟,从淘气变得懂事。
现在,我们即将离开,互相挥手告别,告别一次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我们一起学习的教室。在这之前,我想告诉你们:我感谢你们在我身边,陪伴我成长,见证我从幼稚变得成熟,从淘气变得懂事。我爱你们!
谢谢,我的演讲完毕。
学汉语演讲稿篇4
不瞒大家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当我知道这次演讲比赛题目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题目对一个佛弟子来说很难讲,他讲不清楚,就像世间常说的善恶论一样,善恶到头终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你能说清楚你此刻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你下一秒呢?会不会做出格的举动?你此刻坏事做尽在,从牢里出来了,你改头换面焕然一新,正义凛然,扶危济贫,那你是善还是恶?很难讲,你也讲不清。所以我们佛家从不讲善恶,只讲因果。悲观者与乐观者也是同个理。所以今天我只想跟着我内心的声音,跟各位一同追本溯源找出这个乐观者与悲观者对待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人生态度的这个因。那么这个因又从何而来?我们又该怎么办。
曾在我高三第一个学期的时候,我转到学习美术班去厮混。然后呢,有人就问我说去美术班做美术生和在文科班当文科生有什么不一样,我认真想了半天,我发现我还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画画,其实想想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对不对? 于是很多人问我,你高一结束转美术高二又转文科高三又决定转美术,换来换去,号称是学校里比较奇怪的老是在跳槽的人,你会不会精神分裂?我在想,我为什么会精神分裂呢,他们为什么会觉得这有差别呢,坦白说,我从来没有觉得我在做一些不同的学习工作。
有一天,我看见了一个女孩子,她好像很感动的样子,然后她准备流泪,我已经准备好,等她快要流出泪来的时候就拥抱她一下,结果她忍住了,她的眼泪没有从眼眶流出来,而是顺着鼻腔流了下来,从鼻子这里流了下来,我当时就没有了想拥抱她的冲动。那时候我作为一个反观内己的人,我就想,为什么如果她的眼泪是从鼻子外面流出来我会觉得很感动,而从鼻子里面流出来就会觉得有不一样呢,乐观者与悲观者这样一个讲题和它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种分别心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世界总是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呢,有分别?
后来有一个学禅学的老师跟我说,他说,中国有个词叫“智慧”,他说你知道什么叫智慧吗?我说什么叫智慧。他说,智与慧有什么分别,“智”讲的能看到是事物间的不同,而“慧”看到的是事物的相同。所以在印度佛学里面,有一个词叫“般若”,它其实也是一直在试图跟我们讨论,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高于专家以上的知识,或者高于专家以上的非知识,他们称之为“般若”,或者我们中国人称之为“慧”。
慢慢慢慢的,我在想,是不是这个世界上的确可以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回到它的本真,当我们理解它的本真的时候,无论你在做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做到“了了分明 如如不动”,因为你知道这件事情一直就是那一件事。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其实,跟十个女孩子谈过恋爱和跟一个真的没有区别,我说真的吗,他很严肃认真地点了一下头,我相信,在那一霎那间,他真的把自己当作了一个修行者,只不过他修行的法门比较奇怪。好啦,其实分别心是很奇妙的一个东西,我们想想我们的快乐和烦恼来自于哪里,我们的快乐烦恼其实都来自于分别心,不是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好,我们拥有了它,所以值得快乐,我们觉得那个东西不好,但是我们被迫也拥有了它,于是我们就不快乐,对吗?但是,真正的这种差别有那么大吗,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曾经有一个人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人类的分别心真的是件很奇怪的东西。举个例子,在巴黎的街头你会发现有很多狗屎,然后你会内心升起来说,这真是一个资产阶级文明的城市啊,它允许狗随便拉屎。但是,如果在深圳的街头,这些屎不是狗而是人的,你可能在那一霎那间会觉得,它就不是那么有文化的东西了,为什么这样呢?也许在我们内心深处,隐隐约约总有一种高贵感,当我们面对狗的时候,我们有资格高贵,我们有资格同情它,我们有资格怜悯它,所以我们觉得它犯的错误是美妙的、是可以原谅的?而当我们跟人是处于平级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是不值得原谅的?其实,这还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作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分别心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但是分别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有次在读佛学经典书的时候,看到他们讨论到,分别心可能来自于习惯,或者称之为叫“业”的东西。惯性是普遍存在于事物当中的,就像我们学的牛顿定理一样,事物总是保持它的惯性。那么这个“惯性”和“业”有什么关系呢?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他可能在小的时候,每次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成绩好的时候,他妈妈会给他一个苹果,然后他会觉得,他所受到的表扬和肯定都和这个苹果的美妙味道相关联。而另外一个孩子家里条件很好,他的爸爸妈妈每天逼着他要吃苹果,因为这样可以吸收维生素,但孩子不愿意吃,父母可能呵斥他,打骂他,甚至用各种方法强迫他,最后把苹果塞进去,让孩子吃了这个苹果。当这两个年轻人长大以后,他们闻到苹果的时候,你觉得他们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情绪吗?一定不一样,前者会觉得,当这个苹果的味道出现的时候,它唤起的是美好和幸福,而后者会觉得唤起的是被胁迫,不被了解等等情绪。同样的一个苹果,给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积极开朗的接受,被迫无奈的被接收,很可能就是因为以前的那些习惯,习惯性地把一个事物和一种情绪进行了联结,于是产生了我们的分别,才会有了乐观者与悲观者。
认真想想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焦虑,难道不是因为后天的积习而来的吗?也许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蕴”。“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我们称之为“五蕴”,这五个蕴都是五种不同的积习。
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事物之内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支撑着它。钱穆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其实来自于三种假设,就是假设世界是由统一的物质构成的,假设世界是由统一的能量构成的,或者假设世界是由统一的信息构成的。现在互联网的世界,基本上都是0/1的信息构成的,对不对?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的种种不同,其实都是从一个最开始同一样东西发源的,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由一个细胞开始的,对吗?我们长出来的头发,我们的指甲,我们身体的所有脏器,其实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而来。因此,如果要看问题的话,或者要破除掉我们对于那些因为分别心而带来的烦恼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每一天不停地去想,到底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我自己内在的的那一个“一”,也就是我们讲的“不二”,一岁的.一。
慢慢慢慢的,我们就从很多的事物里面,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中国人原来在它的文字里面一直在向我们传递着某一种“原来都一样”的态度。比如说我们会发现,“这个事情反正都是好的”,反和正都是好的,它这句话里面其实一直在强调,不管哪个方向都其实是一致的,不分悲喜。再比如说,有一个词叫“向往”,向往的东西似乎是面对未来的,但是,你认真看这个字眼,往又是过去的意思,我们透过对过去的缅怀,来表达对未来的爱。还有一些字,比如说“觉”,也是睡觉的“觉”,它既代表睡着,睡觉,但是它又代表觉醒,所以呢,有一些同修告诉我说,所谓的“觉”就是在睡梦当中,重新唤回你的清醒状态,或者在睡梦当中意识到你的本来是什么样子的状态,那样的一种清醒。还有一个字眼也很有趣,叫“息”,利息的“息”,它既代表停止、休息,但是利息是什么,利息就是你不用做事情,你把钱放在那里,它自己能长出来的钱,你不用再炒作,你只要放在那儿,它就会长出来的,息肉就是放在那儿,它自己就会长出来的肉,或者息土,我们都知道一个传说,把土放在那儿,去淹水的时候,那个息土就会长出来,所以“息”既代表停止,又代表生长。
这就是这些字眼里所充满的趣味。我为什么举这些例子,其实我希望从这些汉字里面,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学习中国国学时的感受,也许很久以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然发现,任何一个事情,当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某一方面的界定的时候,便已经开始走向错误。
我们必须要同时把一件事情的正面和反面,里面和外面,甚至是各个面要全然表达出来,所以,中国文化用了刚才这种词去形容一种状态的很多面,而同时它又知道,一旦我们把一个概念和一个事情连接的时候,这种连接本身会给我们带来焦虑。比如说道德经里面讲的“道”这个词,它说“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用道来称呼它,后来你看那些中国书籍里面讲的道,一会说是元气,一会说是元神,一会又说是天,好像有关联,又好像不一样,它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眼去形容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呢?也许还是因为老子知道,他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和逻辑去界定道,于是他用了很多的名词和概念去界定它,从而形成了一种散点透视的能力。
学汉语演讲稿篇5
饱读诗书可以使我们散发非凡的气质,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不仅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且可以让我们的修养得以彰显。
读书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没有动力前进时不妨读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主人公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力,那样我们就会有动力去战胜挫折;当我们感觉未来很迷茫,却不知道怎么做时,不妨翻一下朱自清的《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那样我们就会去规划未来,去奋斗,不让我们的生命枉走一趟。读名人的写的作品我们不禁有了前进的动力,而且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把握人生。
读书也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的一生总会遭受挫折,布满坎坷。我们看到海伦凯勒虽双耳失聪,但她却不屈服命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我们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历史巨大《史记》而感慨。读书使我们不管是什么人,我们的人生总会有痛苦的乐曲,总会有骤然翻起的浪花,但人生的真谛在于勇于战胜挫折,化痛苦为力量。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使我们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得意时,书是诤友,使我们浮躁的心平静如水;在失意时,书是良师,使我们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可见,读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拂去我们心中的尘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我们心中有足够的"墨水",那么我们就会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是靠我们读了好的文章,赏析其中的优美之处,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如此日积月累,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足为难了。
读书使我们在面对挫折是能沉着应战,使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是我们写就一手好的文章。所以"满腹诗书气自华",只有我们拥有了满腹诗书的气质,修养自然可以彰显于周围。只有多读书,多思考,乐观对待生活才能提升我们的气质,因为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才是我们永远美的根本所在。
读书吧!朋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好书,读好诗,不仅能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人生的真谛,还可以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余出庸俗。读书吧!朋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做个有气质的青少年,不做金玉在外,败絮满盈的人。
学汉语演讲稿篇6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什么是感恩?感恩是创可贴,抚平父母的辛苦;什么是感恩,感恩就像源源不断的河流流入大海;什么是感恩?感恩就像一颗透明的水晶,让人觉得永远珍藏和保存。
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虽然我没有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跋涉过,经历过很多风雨,但我相信,只要有父母的陪伴,你一定会遇到困难;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习的困惑会得到解决。所以,对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一定要用感恩的心回报他们的爱。
感恩父母,首先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把我们从一个娃娃般的婴儿拉向懂事的孩子。我记得我的父母有多少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冰冷的手伸到温暖的床上。我记得很多黑暗多风的日子,爸妈焦急的高烧疼痛的抱起我们,来回跑着赶到医院。我记得有很多次因为生活学习上的挫折而不开心的时候,父母带着关心来到我们身边,不断的安慰我们,认真的教育我们,让我们享受爱的温暖…
我们感激老师,因为老师把我们从小树苗培育成枝叶众多的参天大树,浇灌了老师们的辛勤汗水。当我们空白的心长出美丽的花朵,拥有丰富的知识时,这种神奇的收获把老师的黑发染成了白色。在我们积极发言的时候,正确回答所有老师的问题,并以理想的结果来宣布
告我们的成功,这令人骄傲的荣誉,倾入了老师多少心血……
“感恩的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这动听的歌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久久的回荡我们的心间。
学汉语演讲稿篇7
在韩国有这样一句俗话:“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卖牙签也可以卖到十三亿个,可以赚大钱。”学汉语,去中国,是当今韩国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韩国人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大为提高。
德国人偏爱“燕莎”、韩国人喜欢“望京”是北京人的共识。去望京采访几乎像一次异域之旅,从城铁下来,一上出租车,司机就告诉记者,望京新城西园三区、四区70%都是韩国人。那几幢楼房与其他高层居民楼没有什么异样,但下面却横亘着“永美姿”、“八道”、“全州馆”等各式韩国招牌,这些韩式料理店、服装店、跆拳道馆、棋馆、中介公司等充斥着小区,报摊上售有韩国字样的杂志报纸,就连擦肩而过的行人,嘴里也不时有韩语飘出,勿庸讳言,现在的望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韩国城。
上午10点,这里的韩国城还没有完全运营起来,顾客零零星星,超市里摆着很多中国人不熟悉的食品,三三两两的韩国人在采买一天的食物。
26岁的李真美经营一家小百货门面,来北京不到三年,这位韩国女子已经是很地道的中国通。望着橱柜中悬挂的150元一顶的太阳帽,记者打探销售行情,李真美透露,“望京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韩国人,这样的价格对中国人很高,但在韩国却是市价。虽然不可能热销,但生意还是有的。”
谈起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李真美的汉语变得格外流利,“开始是在江原大学进修了一年,暑期学校组织到中国进行语言培训,才知道北京有很多韩国人,毕业后就赶来‘扎堆’。搬了几次家,认识了一些中国人,汉语也越来越流利,甚至被北京人误以为是来自南方的中国人。后来把家搬到了望京。这里每几个月就能看到变化,新的商店不断增加,奥运会时,望京地区的路标还会加上韩文,出行就更方便了。”
来中国寻找就业机会,是目前许多韩国年轻人的选择,韩国国土小,可利用资源有限,就业机会少。与此相比,北京的消费水平比首尔等韩国大城市低得多,比较容易生存。在当地的北京百姓眼中,这些友善的韩国邻居已经不能被称之为“老外”,他们外表与中国人无异,是一群拿着韩国护照的“北漂”。这些韩国人多以家庭方式入住,不但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学习、工作。在离望京不远的花家地小区,韩国使馆开设了一所韩国国际学校,解决了不少韩国人的子女上学问题。
对于前一天刚刚下过的沙尘暴,李真美显然很不适应,“土下下来,早上出门一看,车身上像盖了一层套子,才觉出自己不是在韩国,拿相机拍下几张照片,效果有点像作旧的老照片。虽然环境上,中国和韩国还存在一些差异,但亲情却是一样。五一、春节前后,社区会把韩文的通知单发送到家里。”
过去,中国商店出售的韩国进口产品“辛拉面”是很多韩国人的生活便餐,今天,北京的燕莎、国贸一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等地都形成了很多韩餐街,闭门烹煮“辛拉面”的韩国人变得越来越少了。
相对于“三千里”和“权金城”,韩国城的全洲馆并不算太有名气,老板是韩国人,说着不很流利的汉语,很是热情,和店员一起跑上跑下。这里的电视放的是韩国电台的节目,酒也都从韩国运来,住在三区的李英群是这家店的常客,这位69岁专门来给儿子“看家”的韩国人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孙子学习汉语。“虽然上的是韩国学校,但他从小接触中国人,接触汉语,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过去韩国街头有很多招牌都写有汉语,虽然现在少了,但六七十岁的韩国老人都认识一些汉字,与中国人“手谈”没有什么大问题。他来中国前,还曾经用“笔”给中国年轻人“指”过路。谈到孙子以后的前途,李英群并没有什么打算,“就是以后回到韩国,也有很多机会用到汉语。”
学汉语演讲稿7篇相关文章:
★ 向学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