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在撰写的时候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的效益,教案的写作内容是包含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的,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7篇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

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 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

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7篇相关文章:

2023年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7篇

小学教师数学培训心得7篇

幼儿数学图形教案7篇

小学数学暑期培训心得体会7篇

中班数学数图形教案7篇

小学数学j教师培训心得体会7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加与减教案最新7篇

小学数学暑期培训心得7篇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计划7篇

部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小学数学7篇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4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