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尽的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备课的重要参考依据,制定生动趣味的教案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捉老鼠小班教案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捉老鼠小班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动物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用形象的“老鼠”,“猫”来贯穿整个活动,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和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快乐。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猫捉老鼠”的旋律,能有节奏的做老鼠跑、吃米等动作。
2、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能有节奏的做老鼠跑、吃米等动作。
三、活动准备:
猫头饰三个、老鼠头饰若干、《猫捉老鼠》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律动《欢迎你来我家》,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并表示对客人老师的欢迎。
二、基本部分:
1、欣赏音乐游戏中老鼠的音乐,引导幼儿有节奏模仿老鼠跑、吃米等动作。
2、欣赏音乐游戏中猫的音乐,模仿猫走路的动作。
3、提问:这是谁和谁在玩游戏?讲解老鼠跑、吃米、睡觉等动作要领。
4、尝试第一次音乐游戏。(带头饰)张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当小老鼠,某老师当猫?咱们跟着音乐来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
5、被猫抓到的小朋友当猫,进行第二次音乐游戏。
6、第三次音乐游戏,幼儿自己随音乐表演。
三、结束部分:
随音乐《跟着我来》,自然结束活动。
捉老鼠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根据声音的提示,猜测糖果的多少,发现音量与物体多少与材质的关系。
2、在猜测中萌发对礼物的期待,体验收获礼物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图书糖果、糖果罐
活动过程:
一、看画面,引发关注
1、听,来了几个小动物?
(和小动物打招呼)
2、老鼠阿姨要准备几份礼物?
(模仿小动物的对话)
二、听声音,猜测礼物
1、猜猜,罐子里是什么礼物?
2、听听,哪个罐子里糖果多?为什么?
3、哪个罐子里糖最多?(数数、序数)
三、听故事,分享礼物你想和谁一起分享糖果?
(模仿小动物的语言)
活动反思:
在《老鼠阿姨的礼物》这一活动中,我改编了绘本原有的画面主,把听一听作为重点,让幼儿根据声音的轻响去分辩糖果的多少。在第一环节看画面,引发关注,采用ppt形式播放了四个小动物、老鼠阿姨,(老鼠阿姨手中还抱着一个大箱子)很形象的让幼儿一看便知道老鼠阿姨来送礼物了,小朋友都好奇的关注着,都在猜测着是什么礼物呢。第二环节是听声音,猜测礼物。当老师摇一摇手中的瓶子,幼儿就猜出了糖果,接着让幼儿去听,哪个罐子里糖果多。初次,我是用硬糖装在罐子里让幼儿判断,幼儿都能根据声音轻响来判断。但在当软绵绵的糖装在罐子时,因为摇起来轻轻的,所以幼儿就误认为里面罐子里是空的。结果当我打开一看,幼儿大吃一惊,满心欢喜的看着,因为罐子里装得满满的都是糖。让幼儿三次练习听,根据幼儿原有经验基础,循序渐进,让幼儿自己去猜,自己去发现音量与物体多少与材质都是有关系的。
在本次活动中,包含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例如:数学领域:小动物排列的序数,动物与礼物数量的对应,幼儿从不同方向数数时的序数的变化。科学领域:礼物声音的响度与礼物的多少、材质有关。还包含了文明礼仪教育“谢谢老鼠阿姨,你真好!”等等。不足之处就是幼儿个别讲述的机会较少,应该鼓励孩子完整地把话说完。
捉老鼠小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根据画面进行判断、想象,初步感受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吱吱,吱吱,爬........”“原来是......呀”的句式讲述,乐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根据画面进行判断、想象,初步感受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活动难点】
尝试用“吱吱,吱吱,爬.........”“原来是.......呀”的句式讲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拼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内容,引发兴趣:
1、ppt1师:“看,这是谁?”“小老鼠是怎么叫的?”
“小老鼠是这样叫的:吱吱吱,吱吱吱。请宝宝们跟小老鼠一起来学一学。”
2、播放ppt第二张(草地),初步感受旅行的快乐:
师:“小老鼠要去旅行了,你们想不想跟他一起去?”
“哇,小老鼠带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草地上)
“咦,小老鼠哪里去了?大家快叫一下!”(小老鼠,你在哪里?)
二、播放ppt后半部分,尝试根据动物的局部进行猜测:
1、画面一:爬牛尾巴
“噢,原来在这里,它在干什么呀?”,“我们来问问小老鼠吧。”
“小老鼠,你在干什么呀?”吱吱,吱吱,爬绳子喽!
“爬绳子,怎样爬呢?”(抓紧绳子)
师:我们也跟小老鼠一起爬,吱吱,吱吱,爬绳子喽
“这时,绳子突然摇了起来,小老鼠爬的是绳子吧?”(幼儿猜测)
播牛尾巴至牛全身,验证幼儿的猜测结果。(哦,原来是牛尾巴)
“一起来把话说完整吧”(吱吱,吱吱,爬绳子喽,原来是老牛的尾巴)
2、画面二:爬驼峰
师:“咦,小老鼠又到哪里去了?”我们来问问。
“小老鼠,你在玩什么?”“吱吱,吱吱,爬山峰喽”
“我们也来爬一爬。”
“这真的是山峰吗?”
播放骆驼全身(原来是骆驼的驼峰)
完整说一遍(吱吱,吱吱,爬山峰喽,原来是骆驼的驼峰)
3、画面三:爬象鼻子、爬梅花鹿角
“小老鼠又在爬什么?”
“谁来学小老鼠的话说一说?”
——吱吱,吱吱,爬管子喽!
“小老鼠爬的到底是不是管子呢?”(幼儿猜测)
“哦,真的是大象的鼻子吗?”
播大象的局部到全身,验证幼儿的猜测结果。(哇,猜对了)
“那我们一起把话说完整吧”(吱吱,吱吱,爬管子喽,原来是大象的鼻子)“小老鼠还爬了什么,谁来学小老鼠说一说?”
——吱吱,吱吱,爬小树喽!
个别幼儿尝试做一做动作。请幼儿一起做“爬小树”的动作。“小老鼠到底是不是在树林里玩呢?”幼儿猜测。(鹿的角,梅花鹿的角)播放梅花鹿的全身图,验证幼儿的猜测结果。(哇,又猜对了)
“请你们用原来是把话说完整”
三、完整欣赏、讲述。
师:“今天小老鼠带我们玩了哪些好玩的,一起来说一说吧!”边观看ppt边讲述。
四、延伸:拼图
1、师:“今天我们跟着小老鼠一起去了这么多的地方旅行,看这些都是我们刚刚去过的地方,老师把这些动物做成了拼图,每个小朋友有两个小筐,先试试上面小筐里的拼图,成功了可以尝试下面的,难度更大哦!”
2、“小朋友们都拼出来了,真棒,我们来表扬表扬自己。老师跟小老鼠约好了,等下次再去旅行,我们还一起去”。
捉老鼠小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能跟着音乐的速度、力度表现老鼠跑来跑去、吃米和躲藏的动作。
2.在扮演老鼠的游戏中,感受游戏情境带来的乐趣。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知道猫和老鼠的关系,由配班老师扮演大猫。
材料准备:活动场地内摆放板凳、雨伞、粮食和《猫捉老鼠》音乐完整版及分段版,猫头一个和老鼠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景,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并创造性模仿小老鼠。
1.故事导入,熟悉旋律。
师:今天天气真不错,一会妈妈带着宝宝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嘘!妈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前两天,在一个很黑很黑的夜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睡着了(音乐由强到弱)妈妈我悄悄的走出洞去,想找点吃的'。可是我怕被老猫发现,于是我走一走,看一看(老鼠跑的音乐)我发现了好多好吃的,于是我大口的吃,使劲的吃(吃东西的音乐)吃的好饱啊!突然(猫叫的音乐)猫来了,我赶紧躲起来,好险啊,差点被发现。
(通过故事导入,引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能够更集中精力的去参与活动)
2. 明确角色,提炼动作。
你们想要出去找好吃的吗?可是那只老猫太厉害了,我们必须练好了本领才能出去,这样吧,我们现在家练习一下(教师带领幼儿练习)(通过教师示范,使幼儿了解游戏的基本玩法,整个活动不脱离故事)
二、游戏“猫捉老鼠”明确角色特点,根据音乐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宝宝练的可真棒啊,这样吧,为了保证你们的安全,妈妈要先出探探路,看看有没有粮食,有没有老猫。但是妈妈有个要求,你们要看看妈妈是怎么拿粮食的?老猫来了以后妈妈又是怎么躲起来的。所有宝宝都要把家看好,不许乱跑。(让幼儿知道游戏规则)我先活动活动,抖抖手啊抖抖手,踢踢腿呀踢踢腿,蹦一蹦啊蹦一蹦,扭扭腰啊扭扭腰。(调动幼儿兴趣)出发(连续的音乐)妈妈我回来了!我吃的好饱啊!你们想不想去吃?记住,如果看见猫来了,要快快躲起来,躲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只要别被老猫发现就行,当妈妈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必须马上回来,不然妈妈会以为你们让老猫吃掉了,会很伤心的,明白吗?(反复强调游戏规则)先活动活动,抖抖手啊抖抖手,踢踢腿呀踢踢腿,蹦一蹦啊蹦一蹦,扭扭腰啊扭扭腰。出发(播放整段连续的音乐)。妈妈想问宝宝们,刚才老猫来了,你们躲在哪里了?现在我们是吃的很饱了,但是我们还要储存上一些粮食,妈妈已经很老了,背不动粮食了,所以这次你们要自己去偷粮食了,去了不要贪吃,直接拿上一袋粮食,然后躲起来,等到老猫走了,妈妈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就要赶紧回家了,明白吗?(活动提升,锻炼幼儿独立完成游戏)孩子们?准备,出发。
三、活动结束。
孩子们,你们太棒了,拿回来这么多粮食,我们赶紧把他们放到仓库去吧(音乐),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猫捉老鼠》是一首充满童趣、富有情景、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我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的特点,本次活动我主要运用了表演法、游戏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扮演小老鼠,在玩耍、吃米、躲藏等不同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提高对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猫捉老鼠》一共分为四段,除了歌词有所变化外,其余的节奏和速度上没有变化,而且整个歌曲特别的紧凑,速度也很快,作为一个小班游戏课,是比较难的。于是我大胆创新内容,在保证原有音乐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将音乐设计成了几个分开段落,分别是老鼠跑、吃东西、还有猫来了三个段落,为了使音乐更生动,我在《猫来了》的前面加上了歌剧中的一段猫叫,并且让配班老师扮演老猫,使游戏更加的逼真,形象,最大限度的调到了幼儿的积极性,启发了孩子的兴趣。
捉老鼠小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了解游戏规则,在教师带领下学习分角色游戏。
2.借助灯台图片理解游戏的内容和情节,尝试用动作表现情节。
3.乐意参加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猫来了”的紧张情绪和迅速跑回家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图片:小老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老鼠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小朋友知道小老鼠想上哪儿去吗?
(幼儿自由讨论)
二、展??
1.幼儿听故事,理解歌曲《小老鼠上灯台》的内容
边看图片,边倾听教师讲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的故事
2.教师组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进行简短谈话
教师:小老鼠爬到哪里偷油吃?后来谁来了?最后小老鼠是怎样从灯台上下来的?
3.幼儿倾听教师范,唱《小老鼠上灯台》,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内容
(1)幼儿听教师完整范唱歌曲
师:老师吧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请你们来听一听。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会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用歌词回答
师: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什么?
(教师将幼儿的回答唱出来)
(3)教师再次在范唱,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旋律
师:老师还想表演一次,请你们给我鼓鼓掌!
4.幼儿学习演唱歌曲,按歌词创编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上灯台的动作
(2)教师边唱歌边带领幼儿按节奏做小老鼠上灯台的动作
(3)引导幼儿创编滚下来的动作,启发幼儿用转动的动作表现小老鼠从灯台上慌乱逃跑的情景
师:猫来了,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滚下来怎么做?
(4)幼儿边倾听教师演唱,边跟着教师做表演动作
(5)幼儿边表演,边跟随教师做歌表演动作
5.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学玩游戏“小老鼠上灯台”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师:现在我请你们来当小老鼠,你们一起上灯台,偷油吃,但是一定要小心老猫,老猫出来叫三声“喵喵喵”之后,它就要抓老鼠了,
所以,你们要赶快跑回家,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这样老猫就抓不到你们了
(2)教师扮演老猫,幼儿扮演老鼠,根据规则进行练习
(3)教师扮演老猫,幼儿扮演老鼠,共同游戏“小老鼠上灯台”
三、延伸
户外活动再次游戏。
捉老鼠小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唱并学会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理解歌曲内容。
2、在游戏中能表现小老鼠得意、高兴、神气、害怕的动作。
3、体验音乐活动的趣味。
【活动准备】
小老鼠和小花猫的手偶各一个,故事《小花猫和小老鼠》,图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发声练习:问好歌
2、韵律活动:《手腕转动》。
二、讲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听故事,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小客人,你们瞧是谁呀?(出示手偶小老鼠)我们来请小老鼠自我介绍一下,让我们认识它。(我是一只小老鼠,瞪着小眼珠,支着两只小牙长着八字胡)小老鼠说了什么呀?
2、教师范唱,学一学小老鼠。
师:这只小老鼠现在要悄悄地出了门(边讲故事边玩手偶),准备去偷东西。它东看看,西瞧瞧,见没有小花猫,很得意,高兴地唱起了歌。
提问:
(1)小老鼠出来偷东西,见没有小花猫它就得意地唱起了歌,它是怎样唱的呀?
(2)小老鼠出来偷东西,没有看见小花猫,你觉得它的心情是怎样呀?
(3)我们也一起来学一学小老鼠,唱一唱它的歌,好吗?(跟师齐唱第一段)
3、猜测小花猫的动作,想一想
师:正当小老鼠高高兴兴地唱歌还乐滋滋地偷吃东西时,喵喵喵机智的小花猫不知从什么地方跳了出来(出示手偶小花猫)咦,谁来了呀?小老鼠一见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回了家。
提问:
1、小老鼠最怕谁?听到猫的叫声,小老鼠会怎么样?这时小老鼠心里感觉怎样?
2、如果你是小花猫,你会感觉怎么样?(神气、得意、高兴……)
3、这下小花猫可神气了,就唱起了歌。(师示范清唱第二段,出示图谱)
4、幼儿一起跟老师齐唱第二段歌曲。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完整示范唱一遍
师:老师把刚刚小花猫的歌和小老鼠的歌合起来,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叫《小花猫和小老鼠》。
2、幼儿学唱两遍
师:好不好听?那我们也一起来学一学怎么样?要把小老鼠和小花猫得意、高兴、害怕的表情表现出来。
3、幼儿分角色演唱
四、小花猫和小老鼠游戏
1、老师当小花猫,全体幼儿当小老鼠,唱第一段时小老鼠自由走动去头东西吃,小花猫躲好唱完歌跳出来后,小老鼠再很快的跑回家。
2、请一位幼儿当小花猫,同上游戏。
捉老鼠小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猫捉老鼠的旋律,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按规则进行游戏。
2、 能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老鼠跑步,睡觉的动作。
3、 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4、 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 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猫头饰一个 老鼠头饰若干活动重难点:按歌词有创造性地做动作。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歌曲引入《我爱我的小动物》
二、学唱歌曲
1、师:听,谁来了?(老师学小猫和小老鼠叫)原来是小猫和小老鼠来我们宝贝班做客了。这两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听,他们告诉我们什么?
2、听第一遍歌曲"猫捉老鼠"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讲故事《猫捉老鼠》,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师:有一群小老鼠肚子饿了,他们就跑来跑去,找吃的东西,后来找到了很多大米,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吃起大米了,吃完了就想睡觉,正当他们睡觉的时候一只大猫跑上来了,来捉老鼠了。
4、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分段听音乐,并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
提问:小老鼠在干什么?大猫在干什么呀?(幼儿可以用身体动作表示)5、带领幼儿们边唱歌曲边自由地学学小老鼠的`样子。
师:我们也来唱一唱。
要求:用好听的声音唱。(幼儿可以边做动作边记忆歌词演唱)
三、游戏:猫捉老鼠
1、师:刚才我们唱的好听的歌曲叫"猫捉老鼠"。现在,我们来玩这个游戏。
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小老鼠在找吃的东西时要全部蹲下,老鼠吃大米了就做双手取物送口中的动作,老鼠睡觉了就作睡觉的动作,后来一只大猫来了,我们小老鼠就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2、游戏开始,一老师扮演大猫,老师和幼儿扮演小老鼠。
3、继续游戏。
四、结束
师:宝宝们,玩得开心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也来当当大猫,去捉老鼠,好不好?
活动反思:
第一、创设情境。活动中教师用自制的立体、色彩鲜艳的树木、花丛等道具布置森林的场景,分散在场地四周,形象而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视线。这样的场景不仅能使幼儿主动参与、融入游戏,而且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制定和完善游戏规则。
第二、变化玩法。本次活动的环节层层递进,在巩固歌词、熟悉歌曲最后一个音为抓、逃信号的规则后,教师通过变化玩法来调控游戏的节律。首先,是师幼共同游戏,由教师扮演“大猫”,幼儿扮演“老鼠”;接着,由一位幼儿扮演“大猫”,其余幼儿扮演“老鼠”;最后,引导幼儿根据场地特点任意躲藏在自己觉得隐蔽的地方,增加游戏难度。教师通过变化玩法,不断添加新的刺激与挑战,使幼儿在游戏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第三、适时退出。在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后,教师给予幼儿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逐渐减少语言提示,引导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并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给予暗示,直到完全退出。孩子们在自然、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个个跃跃令人令人欲试,热情高涨。
捉老鼠小班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