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写教案,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编写教案,教师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清晰的指导与框架,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以内的加法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以内的加法教案篇1
活动目标:复习100以内数的形成
活动重难点:能进行20以内的加法。
活动准备:加法板、红蓝定规尺、题卡 。
前经验能进行10以内的加法。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问答游戏---10的合成三、蒙氏数学工作内容—20以内的加法
1、介绍活动名称与使用教具,并将教具端放于桌上。
2、将红蓝定规尺依次取出,按9—1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加法板的左侧;以同样方法将红色定规尺排列在右侧。
3、出示题卡:4+7=(背面写有答案11),把题卡放在加法板上方。
4、将蓝色定规尺4排在第一行,左侧与方格对齐(占用1~4的方格);再取红色定规尺7,排在蓝色定规尺的后面(占用5~11的方格)。此时红色定规尺的右端对着数字11。
5、教师把着数字11说:“4加上7等于11。”并数一下加法板上的`刻度,看是否正确,再将题目卡翻过来,确认自己的计算结果。
6、对照后,请幼儿将结果“11”写在题卡上,再将定规尺放回原来的位置。
7、教师出示另一张题卡,请幼儿自己独立计算。
8、幼儿自己继续进行练习,直至不愿继续为止,收好教具与工作毯。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活动延伸:请幼儿相互配合进行出题做题。
活动反思: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
三以内的加法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讨论中理解5以内加法式题的实际意义,并尝试看图列式。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景区图片、各种交通工具图片、各种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了解晋城的一些著名的景点。
出示5张旅游景点的图片,幼儿欣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二、猜一猜——说一说各种交通工具的特征及用途。
1、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
2、为交通工具编号。
3、出示公园的图片,那咱们这么多人坐几号交通工具会最快到达。
三、编一编——在尝试看图列式中,进一步理解5以内式题的实际意义。
1、观察公园的几个区,说说自己看到的地方名称。
2、教师出示一道式题:猜猜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那你还能想出不同的式题吗?
3、出示小树林,找一找数字5。
并用图中是5的树、花、草、人编5以内的加法题。
4、幼儿分成两队,选择式题并说说式题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对多者为胜。
四、到生活中找5的加法。
活动反思
1、设计课程主要的'考虑对象就是幼儿,我们要把握好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从以上两方面着手,课程的大体方向就不会有太大出入。根据以上两点我设计了本节教育活动。
2、因为设计的场景均为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又以游戏的形式展现,所以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较高,目标完成良好。
过程中有一名幼儿在两队比赛的过程中积极性不是太好,课后我与他交流,得知是因为前面的几个景点中有一个景点自己没有去过,所以没有说出来,旁边的小朋友就笑话他“那你都不知道”。导致他后面的环节积极性受到影响。
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讲故事的时间,以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传达了“不能讥笑他人”。
三以内的加法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3、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师:可爱的小动物们带着一群数学娃娃来和我们捉迷藏了,瞧!你能猜出它们后面藏的是哪一个数字吗?(多媒体出示5以内的分成与合成)
二、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一)、学习主题图。
1、师:(出示主题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结果,师小结:原来有3人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3、理解加法的含义。
(1)、原来有3个人,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象这样把3人和2人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计算。写成算式:3+2(板书3+2)
(2)、认识加号。(板书加号)
(3)、那3+2等于多少呢?(板书:=5)你是怎么知道的?
4、理解算法。
5、读算式。
6、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7、指导写算式。
8、小结: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板书:加法)
(二)、学习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画面。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图意。
3、把1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呢?那么1加2等于几呢?你怎么算出来的?
4、读算式并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三、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依次说图意、填算式,再交流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选择其中的两道,说说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根据第1小题,弄清题目要求,让学生先画圆再填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这首歌。
5、学生根据手中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玩“找朋友” 游戏。
6、“想想做做”第4题。(故事)
画外音:一天兔妈妈对小兔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已学着做一些事情”。小兔开心地答应了,它兴高采烈的来到了野外。(出示小兔采蘑菇的图)让学生依次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并在图的下面填算式、算得数。体会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渗透思想教育。
7、“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送信。先让学生连一连,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每道算式的得数。
8、延伸:看图你能写出几道加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经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我反思如下:
1、目标定位全面合理。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并感知了加法的意义,经历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该用加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材料选择简单、有效。
我是本着“关注常态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原则来合理选择教学材料的。①以简单的5道题(5以内的分与合)复习导入,为下面计算5以内的加法作铺垫。②不改变教材意图。书本例题和“试一试”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课件演示、老师引导、语言的交流表达等活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③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书本的练习改编成故事和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整个练习设计如行云流水,活泼而不凌乱,让所学的知识在“用”中得到了有效的反馈,师生配合默契、自然、流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交往的能力。
4、存在的不足。
在“送信”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用尺还不够熟练。因此,学生在连线的时候,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课外延伸的不是很到位。
因此,设想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有点不尽人意。课后我觉得可以删除让学生连线这个环节,直接用游戏的形式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展开教学,这样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扎实、有效。
三以内的加法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12页,整理与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里的40道算式里有20道是一样的。
难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具准备:表格、卡片
【教学实录】
一、激发学趣、揭示课题。
1、师出示动物课件(或卡片)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个小动物?
生1:生2:
师:想和它们做好朋友吗?
生:想
师:它们每人手中都有一道算式,小朋友要答对它们手中的算式,它们肯定会和你做好朋友的.。师出示动物课件(或卡片)
2、观察发现、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
生:学过
师:都些什么算式啊?
生:都是9加几的算式
师:哦,都是些9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几加几的进位加法呢?
生1:还学过8加几的进位加法。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生2: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与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板题)生读题
二、整理知识、总结规律。
1、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
师:小朋友!那你也能像老师这样写一些几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吗?
生:能
师:真历害!那好,
第一组小朋友写出所有9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
第二组小朋友写出所有8、7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
第三组小朋友写出所有6、5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
第四组小朋友写出所有4、3、2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
师:哪位小朋友能到黑板上的卡片上写的?每组1人代表,记得小朋友本组的任务哦。
生1:9+2=9+3=9+4=9+5=9+6=9+7=9+8=9+9=
生2:8+3=8+4=8+5=8+6=8+7=8+8=8+9=7+4=7+5=7+6=7+7=7+8=
7+9=
生3:6+5=6+6=6+7=6+8=6+9=5+6=5+7=5+8=5+9=
生4:4+7=4+8=4+9=3+8=3+9=2+9=
生可有序可无序可横写可竖写
(1)生写完后,师给出评价,把没写到的补上并表扬学生。
师:下面小朋友也都写好了,哪位小朋友能将黑板上的卡片排排队。每个组叫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来排队,下面同学也帮自己的排排。
(2)生排完后,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排。
师: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排好吗?
生:像排队一样按顺序排。
生:9加2、加3、加4.有顺序地排队,8加几的排队,7加几的排
(3)师把4位小朋友排列好的队放在一起成一个表,表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
2、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整理得真漂亮!小朋友真历害!竟然把20以内进位加法都整理成一张表了,我们就管它叫(接着板题:20以内进位加法表。)
生读题
9+2
8+3
7+4
6+5
5+6
4+7
3+8
2+9
9+3
8+4
7+5
6+6
5+7
三以内的加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56=
101-45=
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新课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 135
教师: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7页,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三以内的加法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画小狗的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