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卡教案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详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未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友谊卡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友谊卡教案5篇

友谊卡教案篇1

课题: 友谊地久天长3

课型 综合课

教学目标: 能从音乐、美术作品中感受友谊带给自己和别人的欢乐,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进一步懂得友谊的真正含义。能用优美的歌声和舞蹈表现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 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旋律。

难点:高声部的旋律注意附点节奏的正确唱法。唱好三度音程。

媒体设计: 歌颂友谊的格言、诗歌。《友谊地久天长》《同一首歌》《少先队友谊之歌》等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学生排队进教室,在自己的座位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物品。

二、发声练习

(1)断音练习(小黑板)

(2)长音练习。

(3)三声部练习(轮唱练习)

三、复习歌曲

1、跟着老师的琴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2、分声部复习,两声部合唱注意音准节奏准确。

3、出示歌曲《少先队友谊之歌》,听音乐范唱。

4、分声部进行学唱歌曲。强调歌曲中的八分休止拍,说一说八分休止拍在歌曲中的作用。(体验歌曲朝气蓬勃、欢快的情绪。)

5、听录音进行模唱。高声部的旋律注意附点节奏的正确唱法。唱好三度音程。

6、听音乐分声部唱旋律,注意两声部的`和谐均衡。

7、完整地把歌曲旋律唱一遍,感受旋律的二段体结构和而声部演唱效果的美感。感受英格兰歌曲的风格及交谊舞的美感。

8、跟录音伴奏完整地唱一遍歌曲。

四、欣赏歌曲

1、出示歌曲《同一首歌》,(毛阿敏、蔡国庆的两种唱法)。

2、请学生说一说听了两位歌手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分别轻声跟唱歌曲,感受歌曲舒展的节奏、抒情优美的旋律,体验深情歌唱的情感。

4、比较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同一首歌》,说一说这两首歌曲的旋律、曲式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用最简单的词语来描述这类歌曲的特点。

5、有感情地分别唱一遍两首歌曲。

五、结束课题

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友谊卡教案篇2

一、设计构思

1、教材来源

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孤独寂寞,不快乐。幼儿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理解很难或很片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要怎样快乐,就很难让他们理解和接受。于是,我选择了幼儿最喜欢的语言形式—故事,通过这个让你快乐的同时又略带伤感的故事,展现给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这本书中的大猩猩其实代表着有些找不到快乐的小朋友,孤单寂寞,于是大猩猩采取了“出租”的方式,干脆把自己租出去,这一来,不但能拥有友情,而且还有钱赚,一举两得。让幼儿通过大猩猩出租友情的故事,转移到自己身上,使他们进而明白“拥有朋友的方法很多,它们就在你的身边,等你去发现。”

2、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朋友是要去寻找的,他们都在附近,就等你去发现"这个道理。

难点:体验友情的珍贵,懂得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3、设计理念

?一日活动中倾听能力的渗透教育的研究》是我研究的微型课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于其他领域的活动,比较喜欢故事情节丰富的绘本故事,因为他们可以在画面中直观的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孩子创造了宽松的浏览环境,利用“看”故事,听故事,“猜”故事,“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引发孩子的讲述动力。让孩子们通过浏览图画、观察想象、料想讨论,更习得了懂得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4.设计流程

活动流程:观察封面——出示ppt,理解故事内容——自主阅读——总结结束。

二、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朋友是要去寻找的,他们都在附近,就等你去发现"这个道理。

2、体验友情的珍贵,懂得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3、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喜欢阅读书籍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我有友情要出租》课件、自制图书人手一份。

四、活动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小朋友,在班里,你的好朋友是谁?平时和好朋友在一起感觉怎么样?

2、小结:是啊,我们和好朋友在一起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因为我们拥有了珍贵的友情。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本有关友情的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以好朋友为主题的谈话导入活动,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第一环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引出活动主题—友情,为活动的开展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一)理解故事,体验友情的珍贵。

1、出示图书封面,理解“出租”的含义。

(1)封面上都有谁?谁认识字,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

(2)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出租”这个词?哪些东西可以出租?

(2)小结:原来“出租”就是收取别人的钱,可以让别人来用我的东西,但使用是有时间规定的。

(3)师:那故事里的到底谁要出租友情,为什么要出租友情,又是怎样来出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图书。

2、阅读开始部分,理解大猩猩出租友情的动机。

(逐页出示ppt2、3,教师讲述)

(1)这只大猩猩一个人一会儿躺,一会儿坐,愁眉苦脸的,你觉得它在想些什么呢?

(2)大猩猩想的什么方法来交朋友?

3、阅读故事中间部分,感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幸福、快乐。

(逐页出示ppt4—11,4、5讲,6、7录音,8讲,9~11录音)

(1)4、5:沙漏是什么?猩猩同意出租友情了嘛?为什么一块钱它也同意?

(2)6、7:大猩猩虽然被踩了一次又一次,可他还想和咪咪玩,为什么?猜猜看,第二天,咪咪还会来吗?

(3)8:这一次谁赢了?咪咪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一猜猩猩会踩下去吗?它为什么这么做?

(4)9~11:大猩猩现在的心情又是怎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5)师:是啊,能有这样一个朋友每天跟你一起快乐游戏,是一件多么另人高兴的事情啊!难怪大猩猩觉得幸福呢。大猩猩和咪咪会一直这么幸福快乐的在一起吗?这个答案就藏在我们的书里,请小朋友看一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幼儿观察封面,初步感知故事的主人公。通过阅读封面猜测猩猩和女孩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为下面阅读图书做铺垫。我和幼儿的共同阅读,让幼儿基本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课件来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到大猩猩的心情变化。)

三、幼儿自主阅读,理解故事的结局。

1、师:后来又发什么了什么事呢?(个别幼儿回答)

2、集体阅读结束部分,体验失去朋友的感受,懂得友情的珍贵。

(逐页出示ppt12—17,12讲,13/14录音,15~17讲)

(1)12:为什么猩猩这次没有带沙漏和背包,却带了饼干,为什么这么做?师:是呀,好东西应该和朋友一起分享。想到马上能和咪咪一起吃东西,一起做游戏,大猩猩心里一定快乐极了。猜猜看咪咪为什么没有来?

(2)13、14:咪咪为什么没来?大猩猩为什么今天没有带沙漏和背包?和朋友在一起快乐比钱更重要,友情不是靠钱来买到的。大猩猩为什么失望呢?

(3)15~17这片叶子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他们远远的看着大猩猩。一直到今天,那一片叶子都褪色了""大猩猩还在等待下一个朋友。

(4)最后有人来租大猩猩的友情了嘛?他找到朋友了吗?看着大猩猩在夕阳下等待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吗?

(大班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具有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将故事的最后部分变成了幼儿自主阅读的形式,在幼儿的观察中了解故事的结局,从而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讲述自己看到的画面时,又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

四、再次观察、阅读,寻找大猩猩周围的朋友。

1、大猩猩就这么等能等来朋友吗?大猩猩的周围就真的没有别的朋友了吗?下面我们再来快速的看一遍图书,找找除了大猩猩和咪咪,还有谁?

2、集体讨论,交流寻找朋友的方法。

(1)大猩猩和小动物们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交朋友,你们有好办法吗?

(2)小结:对啊!朋友是要寻找的,只要我们大胆一点,勇敢一点,主动和对方打个招呼,说说话,玩玩游戏,就能交上朋友。交上朋友后,可千万不能让朋友来租你的友情和你一起玩,不然就会失去好朋友!

其实朋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大胆主动地去寻找,就一定能发现、找到!现在你知道怎样去交朋友了吗?让我们到教室里面去找一找你的新朋友吧。

(此环节通过提问提升寓意,让幼儿能在故事中提取故事的寓意,知道朋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大胆主动地去寻找的道理,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活动反思:

今天带孩子们读了《我有友情要出租》,这本书是人称“花婆婆”的方素珍女士和她的'搭档郝洛汶女士共同创作的一本堪称经典的图画书,孩子们很喜欢。书不仅是要告诉了孩子友情的珍贵,还告诉了孩子其实友情就在你的身边,要大胆的结交朋友,和朋友在一起要学会分享,学会谦让与合作。

我把《我有友情要出租》这个故事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猩猩初次遇见咪咪和她玩剪刀石头布的事情,第二部分则是以后咪咪和大猩猩一起玩的快乐时光,第三部分是咪咪和大猩猩分离的时候。每讲述一个部分,都让孩子去体现大猩猩的心情:或寂寞,或快乐。紧抓住大猩猩的心情,让孩子体会大猩猩拥有友情后的快乐,让孩子了解大猩猩失去友情后的寂寞,明白朋友就在身边,是要去主动找寻的。课,从封面开始。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让孩子看,看后适当把配文读给孩子听,或者用一种儿童式的教师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孩子小,不可能以我们老师所熟知的从整体入手,因为他们不能一下子把那么多图都消化了,也就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地理解了。这里一页一页地看,也许更符合儿童认知、读书的规律。在出示的组图中,边看边解读,解读对图画的理解。同时,解读每组图后,进行小结。比如,在“读”完第二部分故事后,停下来,让孩子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孩子有了思维的空间,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听讲效果,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课堂倦怠感。有些孩子马上把自己对爸爸的印象加入其中。当我们引导孩子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会急于要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觉得很刺激,会以较高的注意力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以往,我们总会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殊不知,这样的认为,其实是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颇。走进绘本的世界,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图画不是插图性质的,不只是文学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也不只是图画展中的展览品;它本身就在“说话”。因此,就有一个图画和文字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不是单纯的一方说明另一方,而是互相融汇,互相协调,互相补白,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我想,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根本所在。在绘本中,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它们往往不以知识的方式呈现,但走进绘本就会发现,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的传递者,而是信息的重组者,其中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理念……

另外,读图时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让孩子结合文字,学会欣赏画面,更不能忽略画中画。在《我有友情要出租》这个故事中,每幅画面都隐藏了好几个动物:大象、长颈鹿、狮子、斑马……还有一个由始至终一直在陪伴着大猩猩的小老鼠。在逐一出示这些动物时,让孩子用“我发现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话,让孩子主动去寻找画中画,也进行了句式练习。发现这些动物的存在,是让孩子明白:大猩猩并不孤单,他的身边有什么许多的朋友,只是他没有发现。再让孩子联想到自己: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了吗?你积极主动的伸出友谊的手了吗?因此我觉得绘本不是简单的信息的传递者,而是信息的重组者,其中有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理念。绘本教学还应该重点运用的是孩子自主阅读图片语言的方法,但受教学成本的影响,我们无法做到让孩子手中也有一本绘本,所以限制了很多,孩子无法真正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睛去读图。所以,很多细节也很难让孩子体会到,课上就必须割舍。这是这节课一开始上就存在的一个先天性的遗憾。以上只是自己的本节课的一些简单分析,至于如何把绘本课上得精彩纷呈,我还在摸索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友谊卡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发挥创造性,设计友情海报。

2. 初步尝试做活动计划,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活动。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5.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请家长辅助幼儿搜集艺术表演或活动宣传的海报。

图画纸、水彩笔、其他美工材料。

活动过程

1. 欣赏一些艺术表演或活动的宣传海报,与幼儿讨论:

“海报上画的'是什么?”

“海报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意思?”

2. 引导幼儿回忆和好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心情。启发幼儿为自己的好朋友“友情”设计一个海报。

3. 引导幼儿分组为“友情”海报设计做计划。

你们要用什么画面表示“友情”?

怎样表达?

用什么材料表达?

4. 幼儿将以上的计划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5. 幼儿分组合作设计海报,并在完成后,请组长介绍作品,并请其他组幼儿评价海报设计的效果。

活动评价

能通过设计海报表达想法。

能做简单的活动计划。

活动建议

设计海报对幼儿来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帮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用海报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管幼儿最后设计的海报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体现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幼儿能积极参与整个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我都是强调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中心,寓教于乐,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理解智力和接受智力。

友谊卡教案篇4

活动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活动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管制刀具知多少:

根据《公安部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第2条之规定,管制刀具包括:

1、管制刀具:包括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以及其它相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尖刀;无弹簧但有自锁装置的单刃、双刃刀和形似匕首但长度超过匕首的单刃、双刃刀(如仿“东洋武士刀”)等。

2、其他刀具,如水果刀、工艺刀具等能够对人身造成伤害的刀具。

(二)管制刀具的危害

如果发现未成年人携带管制刀具,必须进行劝解和制止,如果屡教不改,就构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说的严重不良行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所谓携带,是指随身佩带、夹带或手中握持。所谓非法,是指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而携带,即依法不能携带上述物品进人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而仍决意携带,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青少年应该做一名明智的守法者。认清携带管制刀具的危害,保证自己及他人的健康成长。

(三)案例分析:

学生陈某,出于好奇,在地摊上买了一把弹簧刀。一天,他与同学小于一起去学校,途中二人因口角而扭打,身单力薄的陈某争不过身高马大的小于,情急之下,抽出弹簧刀向小于扎去。小于顿时血流如注,躺倒在地。陈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送入少年犯管教所服刑。

(四)小结:

也许有人说,学生常常受到其他同学或社会不三不四的人的欺负,现在出门带把刀,只是为了防身,难道这也犯法吗?实际上,不少未成年人随身携带刀具可能是出于防卫的需要,认为身上有武器就显得有身份,没有人敢欺负自己,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不能保证不使用这把刀,更不能保证他的刀不被别人甚至坏人抢走,成为伤人的凶器。

小孩思想比较简单,遇事容易冲动、偏激。在校内外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磨擦或矛盾都是难免的,一旦不能控制自己,就会酿成无法预计的后果,即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和家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五)我们应该怎么做:

所以根据公安部门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不仅仅是未成年人,即便是成年人随身携带属于管制范围的刀具,也同样是不合法的。同时,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于非法携带管制刀具的人,即使其未造成任何后果,也要给予治安处罚。

携带管制刀具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未成年时期,由于身体、心理变化引起身心的不平衡性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引起情绪上的对抗性,导致他们情绪不稳,易动感情,冲动性强,自控力差,因此,携带管制刀具更容易对社会秩序和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所以,未成年人不得携带管制刀具。

友谊卡教案篇5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是:认识“f”、“p”这两个力度记号,歌曲中出现的切分节奏是以后才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本课时只需要让学生感知切分节奏在歌曲情绪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歌曲的旋律连贯、流畅,在演唱时需要保持好歌唱气息,用连贯的声音演唱。这种歌唱技能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基本能够掌握,但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强调,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歌曲中出现的八分休止符虽然是已学过的知识,但休止符停顿的时值长短仍有可能是学生演唱及音乐形象表现时的难点。

教材分析:

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喊,更是对友谊炽热的追求。第二部分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歌曲学习,感受连贯起伏的音乐旋律所带来的充满遐想的音乐意境,并通过“回声”体验,感悟同学间真挚的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体验、模唱、视唱、师生接唱等多种新式反复聆听和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f、p力度记号,了解力度记号在表现歌曲情感上的作用,并在歌曲演唱中用连贯、有强弱的声音表达音乐。

教学重点:

认识f、p力度记号,了解力度记号在表现歌曲情感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继续唱好八分休止符,感知八分休止符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1)认识“f”力度记号

师:我们的心情很激动,音量也变得(很大),力度也变(强)了,我们就用这个记号“f”来表示“强”的力度、激动的心情。

教师范唱,并用体态语引导学生用强的力度演唱。学生演唱后,教师用弱的力度模唱,过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2)认识“p”力度记号

教师:听,山谷中传来了我们的……

生:回声。

师:一起说:(回——声——)

师:回声从高高的山顶上传下来,回声很平稳、音量(很小)、力度也变得(弱了)。我们用这样的记号“p”来表示弱的'力度。

师:现在我们来合作一次,我来模仿你们的回声。

师生随琴练习。或者:教师用强的力度演唱,学生用弱力度模仿。同时,教师用体态语引导学生用连贯的声音,高位置地轻声演唱。

师:对着大山呼喊,挥起你的手。

再练一次

环节目标: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在“回声”这一生活经验的回顾中,认识“f”、 “p”这两个力度记号,感受力度的音乐表现作用。

4.感受山谷回声

(1)教师范唱

师:听!山谷中还传来了这样的回声。

(2)学生演唱

教师范唱高声部歌词。边伴奏边指挥,引导学生用“lu”哼唱。接下来师生合作演唱,学生唱高声部,教师唱二声部,并提示学生注意保持高声部中五拍的长音。

师:合作的不错。回声神秘而美妙,现在老师来弹伴奏,大家分声部演唱。

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教师关注学生的演唱效果。然后师生合作表演。

5.聆听歌曲,揭示课题

(1)教师自弹自唱《友谊的回声》,学生第一遍完整聆听。

师:在刚才大家的歌声中,我仿佛来到了山谷中,聆听了神奇而美妙的回声。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它是(《友谊的回声》)

师:在歌曲中哪一句表现了回声?

(2)聆听录音范唱。

师:再听一遍,当听到“回声”时,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教师一手指词,一手画旋律线带领学生)

环节目标:在二声部旋律的演唱活动中,体验用连贯的声音演唱。通过多种方式的聆听,完整感受歌曲,进一步体验力度的表现作用。

一、学习歌曲第一部分

1.聆听第一部分旋律,感受连绵、起伏的旋律特点

教师:神秘的回声在连绵的山谷中回荡,可爱的回声在起伏的湖面上飞扬。现在我们再来听听歌曲的第一部分,听的时候随音乐用手势表现旋律的起伏,在心里用“lu”默唱旋律。来,我们先看看(出示谱例),这首歌的拍号是(2/4拍),右手准备!(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划旋律线,体验旋律特点,划分乐句并找到换气点。)

2.学唱第一部分旋律

师:这段旋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优美、抒情、连贯……

师:这段旋律就像连绵的群山、起伏的湖水一样流畅、连贯。带着这种流畅连贯的感觉,我们试着用“lu”唱一唱。

教师边弹旋律边指挥,引导学生用连贯的声音轻声演唱,继续感受连贯、起伏的旋律特点。

3.旋律难点解决

(1)解决旋律难点一:切分节奏

同学们,你们听:x x x ︱x — ︱

u u u u —

在旋律中找一找,我们拍击的旋律,它在哪些地方?(学生找出位置)

师:我们就唱唱这儿。(学生随琴用“lu”模唱)

师:这高低起伏的旋律,它像什么呀?

生:连绵起伏的群山

(2)解决旋律难点一:八分休止符

师:还有一处,我们来唱唱这一句歌谱。(学生随琴模唱)这里还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它休止(半拍)。我们用这个动作来表示半拍(点手心)。现在加上动作,再来唱一唱。(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演唱)

环节目标:进一步用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连贯、起伏的旋律特点。在演唱实践中复习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的音乐概念,并通过难点的解决唱好歌曲旋律。

4.学唱第一段歌词

(1)朗读歌词

师:静静湖水边,静静山谷中,向着大森林,向着高山岭。跟我一起说。(学生齐读歌词)

(2)用歌唱的状态朗读

师:再听!有变化了!(教师用歌唱的状态朗读,学生模仿)

(3)唱歌词

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唱唱第一段歌词。

出示歌谱,教师边伴奏边指挥,引导学生完整地唱一遍歌词,同时关注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4)学生可能出现的演唱难点及解决办法

在“噢”处的力度对比中出现了“pp”力度记号,告诉学生要用很弱的力度来演唱;

在“神秘的回声”处出现的前八分休止符,采用教师范唱,学生模唱的方式解决难点;

最后的长音,让学生明确其时值(三拍),及其所表现的回声越传越远,声音越来越弱的意境。

5.演唱第一段歌词

教师用钢琴伴奏,学生把第一段唱好后教师直接范唱第二段歌词。

6.学唱第二段歌词

师:第二段歌词中有两个地方和第一段不同,谁发现了?(出示歌谱,学生指认歌谱)

2 3 4 3 ︱ 2 2 6 ︱ 5 4 3 1 ︱ 2 2 2 ︱

向着 天 的 那一 边, 向着 海的 那一 岸,

师:天的那一边,海的那一岸,离我们很远很远,令我们神往!我们试着唱一唱吧。

学生演唱“向着天的那一边,向着海的那一岸”这句歌词,然后将第二段歌词连起来演唱。

7.完整演唱第一部分的(两段)歌词

师:你们的歌声让我陶醉,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友谊在歌声中传递着。现在把两段歌词连起来唱,眼睛注意看老师的指挥,加上动作。

播放录音伴奏,教师指挥学生演唱第一部分歌词,然后接唱第二部分。)

二、学唱第二部分

1.第一遍演唱歌词

师:我们心相应,我们情相通,这就是歌曲第二部分给我们讲述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试着唱一唱。

出示歌谱,教师边弹旋律边指挥,学生唱歌词。

2.解决音准、节奏难点

师:很多同学都在用心歌唱,你觉得哪些地方唱得还不够好呢?(生略)

师:这里也出现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刚才老师用了一个动作来表示半拍休止,你还能想到其它动作吗?

生:拍手、点头、跺脚……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那我们就用点头加上和旁边同学眼神交流的动作来传递你们的友谊。(学生演唱)

师:2 0 4 5 ︱ 6 — ︱(友谊的回声在我们耳边回荡着,快速换气)

是 0 人 间

师:同学们,我们的心、我们的情紧紧地连在一起。

教师加动作:双手在远处拢成大心形,再收拢成小心形收到胸口

3.演唱第二部分

师:早晨来到校园,看到你的同学伙伴,我们会相互打声招呼“你好!”(你好!)这是友谊的回声。当同学帮你解答完一道数学难题,我们会说声“谢谢!”(不用谢!)这是友谊的回声。运动会上,我们会为运动员加油!加油!这也是友谊的回声。带着你优美的声音我们把整首歌曲唱一唱。

师弹琴生演唱

环节目标:主动发现演唱中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方法解决。体验同学间真挚的友情,用歌声来表达内心情感。

三、完整演唱歌曲

1.第一遍完整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对着大山发自内心的呼喊,师唱“我喊一声……”奥….师接唱合唱练习一句,然后问学生还记得我们前边的合唱练习吗?生回答记得,这里的回声就是——友谊的回声。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去感受同学间真挚的友谊。把合唱练习和歌曲连起来唱,注意中间没有间奏。

师弹琴生演唱

2.第二遍完整演唱歌曲

师:是啊,友谊的回声永远留在同学们心里,那是人间最美好的回声。加入了合唱,丰富了歌曲,让友谊之声久久的回荡在我们心间,来,全体起立!带着你真挚的情感完整的来唱一唱。

师伴奏生演唱

四、小结

师:同学们,让我们记住童年的小伙伴,让友谊的回声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间,让友谊花开万里香。

环节目标:在演唱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同学间真挚的友谊,自主云用连贯的声音、对比的力度表达对有意的赞美。

友谊卡教案5篇相关文章:

中班体育运动教案5篇

中班关于书的教案精选5篇

大小排序小班数学教案5篇

中班鸡和蛋音乐教案最新5篇

中班有关热的教案模板5篇

健康体育活动教案5篇

大班桥的教案推荐5篇

春天的花小班科学教案5篇

消防安全课教案5篇

中班《节约粮食》教案5篇

友谊卡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