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案6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应考虑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想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案中融入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平均数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平均数教案6篇

平均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3、做一做第2题

4、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平均数教案篇2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平均数问题》。把几个不相等的同类数量,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最终都变得完全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同类数量的平均数。其基本特征是: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几个初始数量的总和及数量的个数都保持不变。

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这种问题被分为两类:算术平均数问题、加权平均数问题,两类问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本讲就要学习把简单的加权平均数转化为算术平均数来求解。解决平均数问题,需要熟练掌握以下三个主要数量关系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奥赛天天练》第46,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0千米,一个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2个小时,回来时由于顶风用了3小时,求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问题“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总路程相当于总数量,往返总时间相当于总份数。

往返总路程为:30×2=60(千米)

往返总时间为:3+2=5(小时)

即他用5个小时行了60千米的路程,则平均每小时行:60÷5=12(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

?解析】: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都考了84分,而这次就考了100分,总体平均分是86分。题目的意思就是求在这种情况下的测验次数。

想移多补少,从100分里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测验的分数都要补上:86-84=2(分)。14分里有7个2分:14÷2=7。

所以,此前测验了7次,这一次是第8次测验。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某一幢居民楼里原有3户安装了空调,后来又增加了一户。这4台空调全部打开时就会烧断保险丝。因此最多同时使用3台空调。这样在24小时内平均每户最多可使用空调多少小时?

?解析】:

我们假定在24小时内,有3台空调开了24小时,即始终开着,有一台空调开了0小时,即始终没开。求平均每户开多少小时,就是求这四台空调打开时间的平均数:24×3÷4=18(小时)。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有甲、乙、丙3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解析】:

分别用□、△、○代表甲、乙、丙三个数,由题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则甲、乙、丙三个数的和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129÷3=43。

平均数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平均数教案篇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加权平均数.

(二)内容解析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二)目标解析

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

问题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能否同等看待听、说、读、写的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

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问题3 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

《20.1.1平均数》课时练习含答案

14.用计算器计算数据13.49,13.53,14.07,13.51,13.84,13.98,14.67,14.80,14.61,14.60,14.41,14.31,14.38,14.02,14.17的平均数约为()

a.14.15 b.14.16 c.14.17 d.14.20

答案:b

知识点:计算器—平均数

解析:

解答:本题要求同学们,熟练应用计算器.

解:借助计算器,先按mooe按2再按1,会出现一竖,然后把你要求平均数的数字输进去,好了之后按ac键,再按shift再按1,然后按5,就会出现平均数的数值.

故选b.

分析:本题要求同学们能熟练应用计算器,会用科学记算器进行计算.

15.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

a.3.5 b.3 c.0.5 d.-3

答案:d

知识点:计算器—平均数

解析:

解答:利用平均数的定义可得.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也就是数据的和少了90,其平均数就少了90除以30.

平均数:知识点

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平均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

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学生进行比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比赛两次)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板书)

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

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 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师:出示2.求出的 “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师:看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比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后看哪组平均成绩好,哪组就获胜。比赛。最后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判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高超过厘米的队员?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吗?

师:兔博士站又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

出示: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 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 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情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笔。

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别。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置兔博士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男生赢,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了。

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两队各加2人参加比赛。)

师:这次是哪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这次男生一共投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情况)

师:刚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

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

师:刚才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胜利者,这种方法公平吗?

生:公平。

生1: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2: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4:一个人成绩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5: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

(学生若实在说不出来老师可参与进来。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老师的方法行不行,我们比较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移多补少;2.计算

生:从8里面拿出1给6,那么这四个数都是7了,所以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

生:先求出投中的总数,再除以人数就求出来了:(8+7+6+7)÷4=7(个)

生:(9+8+5+3+5)÷5=6(个)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是6。

生:第一组投进球的总数是4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4;第二组投进球的总数是5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个)

师:能说说你怎么想的吗?

生:先算出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用总个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

生:都是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认识:1.认为就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不是真实的数,从而认识平均数的特点。)2.认为不是每天实际的个数。

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所有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生:(边演示边叙述)从多的里面拿出来放到少的里面去。每个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刚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做。(3+4+2+5+1)÷5=3(根)

平均数教案篇6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1、3、4题

平均数教案6篇相关文章:

六上劳动教案6篇

幼儿园让一让教案精选6篇

画风筝美术教案6篇

小班美术捏苹果教案6篇

中班开学安全教案6篇

音乐活动长与短教案参考6篇

中班美术画动物教案6篇

大班桥的教案6篇

幼儿园桥的教案最新6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6篇

平均数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