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课教案8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案的有效性在于其能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确保学生在适当的时间接受适当的知识,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科学课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8篇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2

一、教学课题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清清的溪水》。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里有11个自然段落,分为“溪水变黄---变黄的原因---溪水变清”三部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受到污染,变浑,要使水变清,就要多栽树。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比、赛、负”等14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自己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4、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溪水由清变浑,想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大象、棕熊和白兔的头饰、图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及奖品。

六、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结: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6

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材p61~6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水的蒸发和凝结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知道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能够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能够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对物态变化有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61厨房里烧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镜面的图片。)这三幅图分别描述了哪些现象?(预设:水沸腾变成了水蒸气;

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珠。)

2.揭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水的蒸发和凝结)

?设计意图】用图片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了解学生对水形态变化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1.提问: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现象?(预设: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残留的水就干了;湿手放在烘干机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从冰箱中拿出的冷饮,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

2.追问: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快?(预设: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有风的时候。)水蒸气一般在什么时候凝结?(预设:温度降低的时候;遇到冷的物体的时候。)

3.过渡:你们认为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预设:温度。)大家都认为温度与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的凝结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1.提问:你们认为水蒸发快慢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预设: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如何比较水蒸发的快慢呢?(预设:取相同质量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剩余水的质量,剩余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蒸发得越快。)

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探索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过渡:探究了水的蒸发现象,接下来,我们将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向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加快冰块的熔化,加速降温,使烧杯内外的温度相差越来越大,因而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原因—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云、雾、霜、雪、露等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大家都有亲眼见过吗?(预设:大部分见过;没见过霜;……)

2.布置任务:这些现象都是水在自然界发生三态变化而产生的,但它们具体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请大家课后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水加热到100

℃时会沸腾,形态由液体转变为水蒸气。可是在生活中,温度没有达到100

℃的水也能转变成水蒸气,还能看到水蒸气凝结成水。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思考。然后通过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观察水凝结的现象,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7

植物的分身术注意要让学生理解植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繁殖方式,这就是无性繁殖,就是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繁殖。这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首先学生进行汇报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这个部分是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一个了解。学生在汇报完相关的资料后,总结植物除了用种子进行繁殖之外,其他的繁殖方式。然后出示以下植物,学生猜测这些植物(秋海棠、土豆、草莓等)使什么进行繁殖的?学生根据猜测,然后设计相应的验证试验。在学生设计实验的之前,介绍相应的无性繁殖方式——扦插,压条,嫁接,然后进行设计方案。最后学生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操作。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的'问题需要注意。

1.学生搜集资料的准备。在课上,学生资料准备不足。老师需要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去积极的搜集的学习资料。

2.有些问题老师不应讲的太多。在介绍用茎繁殖方式的时候,老师讲解的有太多。这个部分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学习。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篇8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8篇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船的教案模板8篇

小班科学大与小教案6篇

幼儿班科学教案推荐5篇

小班科学泡泡教案5篇

科学幼儿园教案精选5篇

大班科学船的教案参考5篇

藏藏乐小班科学教案通用5篇

大班科学船的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科学教案8篇

科学泡泡虫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课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