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与时俱进,认真制定一份教案,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小柳树和小枣树》
设计理念: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所长,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在情景中识字。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并利用多种方法使识字环节做到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教学时利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分角色读,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在读中悟情悟理。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尽情的说,,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认识“枣、浅”等8个字,会写“怎、思”等10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地性格特点,并能用不同地语气表现小柳树和小枣树地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尺有多长、寸有所短”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用不同地语气表现小柳树和小枣树地性格。
教学难点:
懂得“尺有多长、寸有所短”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趣揭题
1.(多媒体课件演示)师:在一座安静的小院里,生长着两棵可爱的小树,一棵是小柳树,一棵是小枣树。四季交替,在这两棵小树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赶紧把书翻到15课,一起去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故事吧!
2.教师板书课题(15.小柳树和小枣树);全班齐声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先用笔划下来,然后请书下的树叶姐姐帮帮忙,或者请教小组中的学习小伙伴。(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师:通过自己以及同组小伙伴的朗读,你认为哪些字音特别容易读错,要特别提醒小伙伴们注意呢?(学生互相提醒难读字音,多媒体随机出示)
(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瞧!小枣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只要我们能正确读出枣子中的词语,我们就能品尝到这又香又甜的枣子,谁愿意来试试呢?
⑴学生自由练读词语。
⑵个人开火车朗读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
⑶(词语去拼音)师:词语宝宝脱去了拼音的帽子,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学生小组开火车赛读词语)。
⑷全班齐读词语。
5.师:让我们把枣子中的词语宝宝送回家一起读读课文吧!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师:仔细观察院子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俩的样子?(学生自由练说)
2.师:请同学再次读读课文,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划下课文中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试着多读几遍,读完后还可以和小组中的小伙伴交流你读后的感受。
⑴学生自读自划。
⑵学生交流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的句子(多媒体随机出示句子);学生朗读,并交流朗读后的感受;(从中体会小柳树的漂亮,小枣树的质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⑶男女生赛读。
3.师:小柳树美丽婀娜,小枣树简单质朴,初读课文后,你喜欢小枣树还是小柳树呢?为什么?
⑴学生自由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小柳树很骄傲,只看见自己的长处,小枣树很谦虚,能够看见别人的长处)。
⑵师:让我们在小组中与小伙伴一起合作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能表现小柳树得意和骄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能表现小枣树谦虚的句子。(学生合作小组自读自学课文)
⑶学生交流谈感受(多媒体随机出示句子),教师利用评价指导朗读。
⑷男女生赛读
4.(多媒体出示)“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⑴指名朗读
⑵师:如果你是这棵小柳树,此时你会想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5.学生带头饰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升,总结课文
1.学了课文以后,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说)
2.此时的你想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说些什么呢?(并鼓励学生把说的用笔写在书边)
3.教师总结课文。师:“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要学习小枣树,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并努力做到“取长补短”,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
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点,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点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每汇报一个景点,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2、扩展训练、培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是教学的依据和参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扩展开来,放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颐和园的其它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内容。
仅仅这样的延伸是不够的,接着,我给学生们放一段录象,让学生们尝试做小导游,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这样的训练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
美、大
2、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写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介绍的。他去了长廊,接着去了排云殿、佛香阁,然后又到了昆明湖边,踏上了十七孔桥……
板书:
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自读感悟、交流体会
1、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生读课文,自由汇报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学习:
师:好,请大家合作学习,喜欢同一个景点的同学你们前后桌几个人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去学习那一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临时指派组长。)
师: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
自读、感悟、交流、朗读
⑴ 读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
⑵ 这处景点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进行合作学习,读课文的语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学生汇报:
汇报──补充──朗读。
师引导(配合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以下语句,感受特点,进行朗读感悟:
⑴ 长廊:
很长、很美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运用数字写出了长)
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写出了长的特点)
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阁、排云殿:
华丽、华美,金碧辉煌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静、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很清。从中也说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
(说明昆明湖很美、很宽阔。)
⑷ 十七孔桥: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师:好,同学们感悟的真不错,老师问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什么感受?
生:颐和园真美呀!
生:修建颐和园可真不容易!
师小结:是呀,颐和园是我国的名园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喜爱……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几处景点,其实老师告诉大家,它还有很多美景,课文并没有写全,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给补充一些呢?
生自由谈自己掌握的资料。
2、导游介绍: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呢,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没有去过。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领大家去参观参观呢?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录象,你们先跟着录象练习说一说,当然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选出最优秀的导游领我们去游览。
师放录象,参与指导。
生练习说。
选一、二名小导游,运用口头语言,自然讲述。
3、小结:
师:你们讲的真好,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呢?好,但愿颐和园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
b.洞穴 倾斜 平坦 宽敞
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 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b、 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四、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五、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 疲惫不堪(k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i) 恪守(kè) 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o)
扭捏(ni) 箴言(zh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n)
原处(chù) 教书(jio) 困难(nán)
处境(ch) 教养(jiào) 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十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能将自己所想的表达来。
3.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做一个自信、能干的孩子,并能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能将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写出来。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小朋友,也做一个自信、能干的孩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我小时候一直相当一名老师,平时就模仿老师的样子,没人的时候就悄悄的跑到讲台上学着老师的口气说话,我想那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梦想吧!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个梦想,想知道他的梦想是什么吗?板书:小作家
3.齐读课题,想知道什么?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分出自然段,并讲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带有生字的词获句子,及时正音。重点指导:印、奶、拧的发音。
3.自学生字:
(1)自己练读;
(2)同座互读,并交流自己记字的好方法。读的好的在书上画个笑脸。
4.检查学习情况。
(1)带拼音读生字。
(2)去拼音读生字词,交流记字方法。
(3)游戏:你指我猜大家读。
(4)指名分节读文,重点注意字音的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从哪看出来我想当一名小作家?
(晚上爬起来写童话、做的梦。)
2.学习第一段,自读第一段,从这段里我知道了什么?
3.指导朗读第二句话,重点抓住:悄悄地、轻轻地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读:写完后,放进我的书包里。这时,窗外闪耀的星星正向我笑呢!
5.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7.我将写好的童话怎样处理的呢?下节课再接着学。
四、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观察今天要写的两个字,自己书空着写一写。
2.学生提出较为难写的字,老师范写。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第……”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1)、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2)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3)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4)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5)、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一、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已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已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5、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08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