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精选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肯定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实用的教案是让我们课堂顺利进展的依据,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诗歌的大意,明确形象,把握主旨。

3. 拓展延伸,研读积累与之相关主题的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所表达的真挚情感。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情景激励法 课前资料交流法 开放式讨论法 讲授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商定学法。

1.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背诵并口述诗义。

2.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的?(我们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

3.(小结):今天我们仍然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同时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写母爱的诗篇,同时进行即兴创作。

三、初读诗歌,蓄积情感,了解大意。

1.试读:按同学们先读诗。请自由出声读诗,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并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谁来读读。(生自评好在哪里,师指导示范)

四、研读课文,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交流讨论。)

(1)解诗题:

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

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诗。(学生汇报: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2)知诗人:(学习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溧阳县尉、协律郎。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

教师补充: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世对理解本诗有一定的帮助。(3)明诗义:

(一)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头脑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

1.读一读,想一想,以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的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和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二)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在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1.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有感情的读出来。

2.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的越密,儿子就会回来的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 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出示多媒体:播放《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音乐)

(三)读作者感慨的诗句:

1.“母爱难以回报,母爱不求回报”,临行前儿子也一定会有千言万语,这位游子会对母亲说什么?(多媒体播放:《游子吟》)

2.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 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悟诗情:

配乐吟咏古诗,听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再次吟咏本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一)我欣赏: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吟咏母爱的诗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这些诗歌,包括《献给母亲的诗》《母爱,震撼人心》《致母亲》《母爱》《怀念您》等诗)指名同学朗诵,比较《游子吟》与这些诗歌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游子吟》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读来上口、容易背会

②《游子吟》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流露出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③ 这首诗不像其它的现代诗歌那样;不断的抒发感情,而只以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道出了母爱的无法回报。

(二)我创作:

播放《懂你》的flash音乐,同学们看着课本的插图写下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可选用古体诗的形式,也可以用现代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六、总结收获谈体会。

用自己的话赞美妈妈,对自己的妈妈说几句发自肺腑的话。(多媒体播放:《母亲》)

七、布置作业。

通过想象把你观察到的“母亲深夜缝衣”图的情景写下来

本课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音乐可以激发灵感,在感人的音乐中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诗情并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创作,进一步升华那份朴素的人性美,震撼人心的爱——母爱。

那么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就不单单是理解背诵,而且是一种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152025304060

装订的本数40

(1)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课件出示)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squo;碰壁squo;”,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squo;碰壁squo;”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③老师小结。

(3)学习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四)总结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2、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4

课题一:比和比例

?重点】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提问】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2、 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9页下面的3个问题,思考:

1、什么叫做比?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什么叫做

2。略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思考、填空。

(二)检测(课本第89页的例4)

1、找3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个题的式子,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72:96=3:46:8=3:4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什么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看第(3)题的算式,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生说,师小结:

5、看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若对,问:认为对的请举手。 若错,追问:为什么?错在了哪里?

6、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过渡:老师发现,从上课到现在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敢不敢来挑战啊?(生:想)

六、补充练习

1、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师: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十七)

第2、3、4、5题

八、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

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学生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学生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着重训练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设计: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上教学计划精选8篇

六年级六年级演讲稿作文5篇

小学六年级教师工作总结精选7篇

六年级第六单元的作文5篇

六年级下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6篇

六年级语数教学计划精选7篇

小学六年级周工作计划精选6篇

六年级下学期年级组工作总结精选8篇

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7篇

小学六年级办工作计划精选7篇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