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都要认真写教案,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地理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地理教案篇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
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得出结论。
(板书)气温的变化
(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
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提问)气温是如何观测的?(视频链接:气温观测和记录)
(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
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的变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动画链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何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篇2
?过渡】图片中展示多种自然灾害,有一些是自然现象。那么,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我们课本例举了哪些自然灾害?台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受到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什么我们称它为一种自然灾害?下面,就老师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阅读课本】p54
?板书]】第四节,自然灾害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回答】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多媒体】那么像图片中的太平洋海底发生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吗?如果不是,如何来解释?
?学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导过渡】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灾害,首先它必须是发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次,它必须是对我们人类造成损失或者资源破坏的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才可称之为灾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喷发并未对人类造成伤亡或损失,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灾害。
?提问】如果是化工厂因使用操作不当引发爆炸属于自然灾害吗?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它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活动】完成p55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自然灾害发生?或者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地震、台风、洪涝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各种自然灾害,这说明,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还有如海洋灾害(海啸等),但课本里不作描述。我们福建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台风是属于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
?学生回答】气象灾害
?提问】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哪些?
?阅读回答】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多媒体】展示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学生观赏并回答是哪些气象灾害。
?承接】通过观察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些气象灾害是不是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是不是如我们沿海地区都受到台风袭击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54,结合p56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思考我国台风、干旱、洪涝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分布特点?
?活动】p58活动题1、2
?学生归纳】从p56图2.48中可以看出台风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较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台风的入径和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季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路径很像?
?学生回答】夏季风
?承接】台风的入径跟夏季风的入径很像,这说明台风也是在夏季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常见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台风主要发源于太平洋的热带洋面,是由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会减弱。台风最大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补充:我们也经常听过飓风,飓风和台风是同样性质的,不过是因为地点不同,所以名称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面形成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比如美国也经常遭受飓风袭击)
?过渡】台风过境时会造成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大风、下大雨。
?讲解】台风过境时常常伴有大风或暴雨。这往往会造成一个本来多雨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台风经过的这个地区常年较为干旱,台风一旦过境将会缓解当地的旱情,所以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图片】近几年的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
?承接】刚才我们讲到台风时提到,台风过境时常会给这个地区带来大量降水,有时还会造成当地发生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发生有必要条件,同学们观察课本p54图,思考,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洪涝灾害?我国是不是每一个月份都发生洪涝灾害?
?读图回答】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阅读课本】p56洪涝灾害分布的范围和时间
?活动】p58第1、2题
?教师归纳】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那么,洪涝灾害集中分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展示图片】我国的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教师引导】在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雨季长,多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提问】一个地区是不是发生了洪涝灾害就不会再发生了?
?学生回答】不会
?再提问】那么是不是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会不会有别的自然灾害发生?
?学生回答】会(或不会)
?引导】有一个成语叫“祸不单行”,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在我国最常见的灾害除了洪涝灾害还有干旱。
初中地理教案篇3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 cd为昏线,de为晨线; 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初中地理教案篇5
一、地图的各类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
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盘: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_____;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确定方向盘。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_____方向。
比例尺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_____。
1:10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_____千米。千米化厘米加_____个零。
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__________(人)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______________
赤道就是_____纬线,赤道周长约为_____千米。是地球上最_____和纬线。“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_____附近,纬度向北向南各有_____度。分别用_____表示北,用_____表示南。北极点用_____表示,南极点用_____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址。向东向西各有_____度,用_____表示东,用_____表示丁。东经_____和西经_____合二为一。叫_____度经线。
二
纬度范围:__________为低纬度,_____为中纬度,_____为高纬度。
地坏的平均半径为_____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为_____平方千米。
以_____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_____和_____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比较经线的特点。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经线
纬线
经线又称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纬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_____条。经线指示_____,纬线指示_____。
地球绕轴转是_____,周期是_____,绕日转是_____,周期是_____,
地球公转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为点_____,海洋面积为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是_____面积大于_____面积。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_____,是的一块大陆,_____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_____是面积的大洲。
三
四大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面积的海洋。
大西洋呈_____形。_____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_____山脉、_____河、_____山脉和_____海峡。(沟通_____海线和_____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_河(沟通_____海和_____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_____河,沟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高度表示的方法有_____和_____,地面某人地点高于_____的垂直距离是_____。高出另外一个地点垂直距离是__________。地形图上用_____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_____表示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表示_____。
非洲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面积为的盆地。的平原原是_____洲的_____平原。世界上的高原是_____洲的_____高原。世界上的高原是_____洲的_____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__山脉。
陆地地形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基本类型。
_____海拔较_____,一般在_____米以下,地面_____;
_____:海拔较_____,一般_____米以上,地面_____,边缘_____。
_____:海拔较_____,一般在_____米以上,_____,坡度_____。
_____:海拔较_____,一般在_____———_____米,坡度_____,相对高度不_____米
_____:周围高,中间低。
海底地形包括:_____、_____、_____三部分,_____是最浅的,水深不_____米。
四
德国科学家_____提出来了__________学说,认为大陆_____是由_____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大板块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容易发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世界是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等高线密集的地方,等高线稀疏的地方_____。等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_____,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_____。等高线重合是_____。等高线闭合处为_____或_____。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_____和_____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经济发展洋洋得意的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_____。_____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_____洲。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地带,如__________和_____部,_____、_____洲和_____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_____纬度地区是气候__________的_____和_____,或是_____地带。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表示。
五、
人品的增长应与_____、____相协,与_____发展相适应。
城市问题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人种分布在_____,南北美洲的_____人和_____人也是-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_____、_____、_____、亚洲_____部和_____部及_____洲。
黑色的人种从而在_____洲的_____部和_____部。
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是_____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_____语。
巴西通用_____语,西亚和北非通用_____语。
_____教,经典为,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_____的宗教,主要分布在_____洲_____洲和_____洲,典型建筑为_____。
_____教,经典为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西部和东南部,_____洲北部。英武嬉笑为_____。
_____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_____部,典型建筑为_____。
聚落的主要形式_____和_____。容易形成聚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概念特点
天气
气候
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____,蓝色表示____,绿色表示____
气候的两个要素____和____
一年中的气温,北半球陆地上____月,____最低。海洋上___月_,____月最低
?南半球季节____。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
世界气温的分规律: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洲是最炎热的大陆,____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降水形成的条件:(准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水的主要类型________、____、____。对流雨迎风坡降水____,背风坡降水____。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真知赤道时,太阳高度,辐射最________,随着纬度增设,太度越________,太阳辐射________。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自转一转的周期是________,自转产生________现象。
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是________的,公转产生________现象。地球公园时地轴总是与公转轨道保持________度夹角不变。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__月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______回归线。冬至日(_____月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_____回归线。春分日(_____月_____日前后)和秋分日(_____月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____上。
热带(_____—____)有____现象,气候终年____;寒带_(纬度___—____)有____现象,气候终年____;温带(纬度____—____),既没有____也没有________,气候的________明显。
一山有四季、山顶年积雪终年不化的原因是____对气温的影响。
科学家则主要依据各地____和____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一系列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附近,终年____,如____平原,____盆地和____群岛。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的两侧,气候特征:。____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
八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___半岛和______半岛。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区以及_______________,以___北部的_________地区最为广大。气候____________
-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等的沿海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中海线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的大陆西岸,以______地区最为典型。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西岸,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是世界上分布广泛的两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和_________。
目前世界上有_________个国家和地区。面积的国家是_________,最小的国家是___。
九
根据__________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出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半球。(南、北)(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亚洲的___。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主要分布在___洲___洲和___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_________
世界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组织是___,其总部设在______,其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字母缩写)是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总部设在______(国家)______,它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
初中地理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