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结合自己真实的情感所写的心得体会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篇1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现了。
1979年从槐芽高中毕业,二十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正如管先生所说的,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童真的乐趣,我是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的过去…如今,在这个教育本质被严重异化的年代,而我又从偏远的山村调到了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眼前的教书生活却已远离了我的理想,那样苦,那样累,沉重的包袱有时甚至压得我难以正常呼吸。我想过逃避的方式,想过应付工作的方法,但是,出生农民的我,从小受到母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教育。我时时告诫自己,不管怎样,绝不能对不起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花朵将来能结出怎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怎样的希望,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着母亲的教育,我不论是做人还是做教育的工作,都能这样的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体会到:面对学生,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面对学生,我的道理更服人……
因着母亲的教育,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明明看到:他们中有些从刚开学进来的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些从看见老师害怕拘谨变成能活泼自信地与老师交谈;有些从刚进来的顽劣不讲理变成现在的知荣辱明是非……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还从家长的一个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惊奇于孩子的改变和对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感动的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我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追寻的高尚的快乐!这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你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你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今后的生活,教育仍是我生活的主宰,我想我会比以前更执着地去追求做一个智慧而有时代气息的老师,就摘录管先生在书中的一些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悟吧!
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
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如此你带一届学生的心得,将超过别人一生的教学所得;
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那么他们就不会辜负家的希望,而祖国的将来也会一片辉煌!
梦,在人的眼里总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寻梦的历程,更是充满了希望,就让我们——教育的同行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篇2
当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后,找不到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浑浑噩噩,一直徘徊在教育的路口,不知如何去走好教育这条路,直到那天拿到了这本管建刚老师著的《不做教书匠》,犹如春日里吹来的一缕清风,慢慢吹散我心中的迷雾。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别致的封面,一双被岁月磨练的眼睛紧紧注视着我,眼神里透漏着不同寻常的睿智,我明白他是有话要对我说: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老师。在心里我偷偷的问自己:这些,我有吗?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我想这里也许有我想要的答案,在这里也许会找到那把通往成功的钥匙。
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管老师这些丰富人生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和幸福,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再谈经论道的同时,也再为你答疑解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年轻教师的殷切希望,那一行行文字敲击着年轻教师的内心深处,似乎每个句子拿出来都能当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让人读来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之前的我就如管老师所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非是从填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对教育充满神圣的情感,更多的是父母之言,更多的是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当我走上三尺讲台,凝视着那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才发觉“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你的责任是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它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你的专业素养和言行举止将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影响,而不是上完课就甩手一走,敷衍了事,不是做一些与为人师表背道而驰的事,更不是靠教育去追求“物质经济”,这一点管老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大亨,那么我真诚的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教师的工资低,责任大,感觉不到幸福感,其实是这样的“当你投入地工作时,你才会感受这份工作上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是啊,幸福感来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幸福感来自自身平和的心态,幸福感来自在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幸福。
泰戈尔诗曰:“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这道出了人生的超然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人们的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扶蔚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它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它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好教师,读了之后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做教书匠,我愿意在自己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对得起这些孩子,对得起这份光荣的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希望几年之后的我,回首这条路上的点点滴滴,我依然可以大声的喊出:做一名老师,我骄傲!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篇3
暑假时,张校长为我们推荐了许多有关教育方面的好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
对于初次登上讲台的我而言,迷茫而困惑,不知该何去何从。所以,管建刚老师给青年教师的第一条建议“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管老师说道:“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状态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这样一来,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的消耗。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我,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教育人生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广大青年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即将做教师的我们指明了方向。同时管建刚老师也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书中管建刚老师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管建刚老师还有一个生动的形容: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随手而来的就是致命的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因此,真正的优秀教师的课是无法复制的,教师的境界来自于内功,而修炼内功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新时期,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这些著作可能有些枯燥,但认真地读下去,就会对教育之路有就会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此外,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教师的情感永远丰富细腻,从而更容易地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就像人为了健康要多吃杂粮一样,教师还要多读科技、体育等杂书,“谁也说不定哪片云彩会下雨”,不断地读书,广积深累。一个教师善读书,善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才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看完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重新理解了教育的规律和真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让我们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篇4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应该多读书,特别是有益于我们教师发展的书籍。《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这个学期学校要求人必读的校本教研培训教材,通过阅读收获颇多,感触较深,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本书作者:管建刚,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xx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广大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阅读《不做教书匠》
1、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2、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堂。
3、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本书,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管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育者。
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 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 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深深地感动了我。
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有智慧,在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中,管老师提到: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这本书像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而且很容易被同行们所接受。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
最后,我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相信也是我们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集体要求研读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多。心中时常充盈着阅读的快乐!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我必须多读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这是对学生负责最好的方式。要让学生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以自觉的阅读行动去感染学生,把读书的快乐带给学生,使孩子自觉读书,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良好习惯!
多一点微笑,多一些宽容
管老师说“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冷漠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其实,满腹牢骚并不能改变什么。
老师每天要对自己的学生露出灿烂的笑容,不是成天板着脸。记得,我在书上看到《微笑给了谁》一文,文中的老师总是很严肃的表情,从来没在课上微笑过。一个学生非常讨厌这个老师上课。一次,老师的嘴角终于露出微笑,这个学生上课从此来劲了。尽管老师的微笑是给窗前走过的女朋友。试想,我们有多少老师在课堂上笑过,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笑过。很多老师都担心笑了会管不住学生,上课的纪律差。我以前也不给学生好脸色的,课堂的纪律不成问题,但学生学得很压抑,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这几年,我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看了书后,我想,我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毕竟他们是孩子。我会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宽容。
当学生在桌子底下做小动作时,我上课提醒一下,或一个眼神,或让他同桌回答问题,或到他身旁摸摸他的头,或来一句“你又在从事地下工作了”,这样也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听讲,又不会打乱课堂秩序。
做个快乐的教师吧!微笑着面对生活的所有赐予。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快乐!那么,就让我们把爱的火炬传递给学生,为爱插上翅膀,让爱在万顷碧波、蓝天白云间飞翔!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读后感。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所谓“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向着我们心中理想的目标进军吧!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篇5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篇6
据我所知,很多青年教师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轻视心理,认为偶尔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不了。纪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完善,自由度越高。一方面,中国人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受大工业化时代的锤炼;另一方面,中国人一向讲究人情和面子,做事随感觉和情感而定,做事随性、任意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一个教师经常对学校的纪律及要求感到苦恼。在我看来,出现这种烦恼,你首先应该感谢这个社会依然容忍你这个不成熟的教师呆在教师队伍里;感谢学校领导依然热切地盼望你成长,等待你成熟;感谢你的学生依然亲切地呼唤你,把你当作真正有学问的老师。意识到这些,你应该奋起直追。曾经名噪一时并放言“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的荣华鸡惨败而归。总裁姜伟闭门思过两年后归纳出几大失误。其中一大失误是“管理规章不实不细”,姜伟说:法规的制定仅仅是第一步,其后必须增加两方面的内容,即法规实施细则和实施检查细则。
一个学校如果连教师遵守纪律、模范地完成任务都有问题,这决不是一所好学校;一个青年教师如果连遵守纪律、完成任务都有问题,哪怕自身素质再好,再有才华,也绝难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有一些教师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他们做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其实,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纪律,已不大可能。我以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纪律,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对敢于得罪人做点实事的校长,我心存敬重。
年轻的老师们,面对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超越它,一旦超越了它,我们就不会有束缚感,我们会看到束缚之后真正的自由,纪律之后真正的自由。那是别样的天空,你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湛蓝天空,这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个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师的困难和艰辛就在于既要在老于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于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于世故”,你就永远是个不受欢迎的“愣头青”;沉溺于“老于世故”,你就失去了作为教师该有的那颗长青的童心。我并不想说,中国式的集体意识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实的世界里蔑视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彼此伤害。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惋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控制不了情绪。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身遗憾的苦酒。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