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思过去,我们能够得出许多有益的心得体会,指引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很多人对如何写一篇心得体会而感到迷茫,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美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美心得篇1
“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的“端”是“开端”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端午节还和孝顺的曹娥有关呢。因为曹娥的父亲被江水淹死了,她到处找也找不到父亲的尸体,所以自己在五月初五跳江了,后来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浮了上来。人们为了纪念曹娥这种孝顺父母的精神而设置了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可有趣了,有赛龙舟、挂艾草、画额、避五毒、包粽子等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的早上,就给我系上了五彩线。五彩线很漂亮,这个礼物是我最喜欢的,我心里特别开心。这五彩线可不能随便丢弃,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时摘下来扔进小河中,寓意是将身体中的疾病随水冲走。这五彩线中也寄托着妈妈对我的浓浓爱意啊!
妈妈给我系五彩线后就要包粽子了。妈妈先把糯米泡好再把粽叶洗干净。她拿起一片大的和一片小的粽叶来包。先包枣粽然后包肉粽。我妈妈包的粽子最好吃了。
还有一个习俗,我非常感兴趣——避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和壁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避五毒呢?老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我们要驱赶这些害虫。我们要在此日午前,在屋角及阴暗处撒石灰或是喷雄黄酒来灭五毒、驱晦气。同时也可以将室内室外打扫干净。原来端午节也是要告诉人们要讲究卫生啊。
今天,我带着妈妈给我系的五彩线,吃着香甜的粽子,过着这美好的传统节日,真是很开心。我还想过一次这样的节日。
家乡美心得篇2
我的故乡是在福建省罗源县起步镇,三十年前,这里没有超市,没有卡拉ok,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机动车,没有铁路火车,没有私家车、没有运动场、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有的那时很多都没有。然而,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时间进入20xx年,30年里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每年每月都被家乡的新变化感动着、震撼着,内心有说不出来的激动。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能有什么变化?是的,照比全国有名的大城市上海、香港等等,我的家乡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若是和过去相比,你就会发现,我的家乡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所在的罗源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84年罗源湾经省政府批准列为二类通商口岸,1988年罗源被国家列入沿海开放县份;1992年成立了省级罗源湾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摘掉贫困县帽子;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小康的原贫困县;1999年4月国土资源部在罗源湾建立了全国首个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区;1999年8月国家科技部等5部委批复罗源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20xx年7月罗源湾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州外港。从1993年至20xx年,连续八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xx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0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0.2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总值347.2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目前,全面开发建设罗源湾的条件已成熟,罗源湾将成为东南沿海最具生机活力的投资热土之一。
暂不说这些我们不熟悉的数据,那毕竟离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有些远。就从我们身边从我们平常所接触的事物,你也能对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跟随我漫步小镇,你会对家乡的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
“要致富,先修路”。家乡的人民从实践中体会到了修路的好处。在过去,家乡人民深受路途之苦。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走起路来拌跟斗,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世世代代的家乡人民终于告别了那“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费时费力”泥土路,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水泥路遍布了大街小巷。从摩托车代替自行车,到现在许多家庭都开上了汽车,路修好了,随路而建的桥也一座挨一座。一座座气势磅礴,华美绚丽的大桥代替了历史悠久的石拱桥。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路,一座座华美壮阔的大桥就是家乡人民通往小康的坦途!
进入村口,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楼房跃入眼帘,一改村民过去所居住的泥砖瓦房等危房险舍,村民不再因每逢刮风或暴雨天而临时转移住处了。大多数村民圆了“安居”梦。这些楼房的建成,既有省政府实施安居工程,给予贫困户补助兴建的,也有农户因发家致富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
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家乡的厕所。大多是用黄泥砖头砌成的。那是一个很无奈有些很滑稽的玩意。首先,是一条非常泥泞的小路,干的泥,湿的泥,黄的泥,黑的泥。小道两旁,杂乱地长着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小草。杂草堆上,立着两排整齐而非常丑陋的房子。那些黄泥砖头,没有一点结实的感觉,用指甲轻轻一刮,泥粉就会刷刷的落下来,总让人担心,一下雨就要融化,这就是那畏人的茅厕。人,可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茅厕,更是可以未见其屋,先闻其臭。小时候,每次不得已经过那条小路,都要捂着鼻子,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离!站在茅厕口,第一次见的人大概都没有进去的勇气:只见昏暗而浑浊的粪池散发出阵阵恶臭,阳光透过屋顶上唯一的一片光瓦射下,照在搭在粪池上的那两条细窄的木梁上,谁都忍不住担心那木梁的久远能否承受住自己的重量;不要以为茅厕是寂静的,苍蝇是这里的主角,“嗡嗡”地没头乱撞,其间还夹杂着猪圈传来的“呜呜”声!而在昏暗的角落,有着苍蝇的盛宴:堆得高高的手纸和竹条在猥琐地微笑!而今那令人生畏的厕所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新房里的厕所:贴着光滑的瓷砖,有u型水管把臭气隔离!厕所里残留着沐浴露的香气,有时老阿公阿婆还会在里边哼着听不懂的歌儿。今年春节回家,遇到一件非常可爱的事:年近七十的邻居大伯风风火火地过来帮忙卸年货,嘴里啊,还哼着庾澄庆《热情的沙漠》!大伯是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哪!仔细一问,原来是大伯听dvd机里唱着好听,偷偷叫小表弟教着唱的!这不常说嘛!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现在的乡亲们已经不满足于电视这点娱乐了,随着生活的逐步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水平
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在有了dvd机,看着自个儿喜欢的电影开心地笑,有了麦克风,欢天喜地地直起腰板唱一唱的同时,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还采取“村民筹一点、出外乡贤捐一点”的集资方式,组织演黄梅戏、播放露天电影、英歌队、舞龙、舞狮、彩旗队等一系列文娱活动,昔日历久得见的演大戏为主的欢乐庆典,今年在家乡大饱眼福。切实为偏僻的山村平添了几分热闹。据悉,村里每年春节前后都要举行一次这样的盛典,扬洒丰收喜悦,憧憬美好前程。
过去,村里的年轻夫妇迫于无奈出外打工,男的出远门谋业,逢年过节都很少回家团聚,女的则就近县市打钟点工或当保姆,一家人“各奔前程”,许多孩子就只能寄住在爷爷奶奶家,造成孩子的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如今,有很多农户在家里兴起了家庭养殖业,圈养良种猪,多则近100头,少则10多头;承包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运用新技术进行大棚种植;还有的兼承包鱼塘圈养起罗非鱼;各家各户拥有1—2台电车,为周围的制衣厂针织手套、短裤,去肉松厂包装肉松等服务,每天轻轻松松的针织活也能攒上百来十元,一家人不用外出也能在家攒钱。可谓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过年走在小镇上,你随处可见热情好客的乡亲们,大家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现在社会风气好了”、“党和政府的真正关心到农民的心坎上”、“村里的贫困户生活得到保障”、“读书免费,种田免税”??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欣看家乡的变化,只不过是中国新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镇,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进步,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而跳动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在清新自然中又富有现代气息。
三十年来,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三十年变化当刮目相看。我为自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小镇、这样的一个年代而感到自豪,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感到骄傲,我们缔造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硕果。对比三十年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工作,因为我国开放的脚步时刻没有停息过。我们没有理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时代的脚步不允许我们停滞不前。三十年后的家乡是大自然的天堂,是幸福的乐园。三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虽然没有坎坷的个人经历,没有耀人的工作成绩。但30年的变化足以让我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感受到了时代跳动的音符。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滋润了每一个国人的心田。
三十年前,当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的时候,百废待兴;三十年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欣欣向荣。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辉煌成就,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更加艰辛和充满机遇的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该不断努力,继续改革的步伐。历史也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挥写中华民族振兴的辉煌。面向未来,我们仍需代代努力,不懈奋斗,生生不息。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强大!我们农村的这部故事,将伴随着祖国续写着无尽的繁荣与富强!
家乡美心得篇3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_区委、区府关于扶贫解困惠民行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按照《_镇二0_年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以低收入贫困户为对象,以增收为核心,以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技能传授扶贫为重点,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逐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农民的致富能力。一年多来,我镇的扶贫解困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面就开展的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扶贫解困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做好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落实“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构建和-谐徐家”的具体行动。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进行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组织落实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扎实抓好我镇的扶贫攻坚工作。
为了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实现二0_年扶贫解困的目标任务,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徐家镇扶贫解困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安排部署、指导、督促和检查。正是因为有领导小组的科学安排,有全体干部的思想共识和积极参与,有相应的制度、职责和具体帮扶方案和措施作保障,才使我镇今年上半年的扶贫工作及时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
二、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责任
今年初,“镇扶贫解困领导小组”就及早制定了《徐家镇二0_年扶贫解困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中一是明确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完成30户,83人的贫困户帮扶,使他们本年度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二是提出了扶贫解困工作的三大重点:加大扶贫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力度,确立贫困农民稳定的增收项目;加大劳务培训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三是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要求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要关心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帮其寻找致富门路。镇经济发展办具体负责对扶贫工作的规划、指导、督查、考核,及时收集扶贫信息,总结推广经验,镇民政、计生、畜牧等涉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真心为民,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便利。
三、措施得力,帮扶效果明显
扶贫对象的确定,扶贫方案的制定,扶贫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为扶贫解困工作迈出第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除了通过开展扎实的工作,完成既定的帮扶目标任务,还必须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还必须用心帮扶,真情付出,才能收到扶贫解困工作的实质性效果。
一年来,我镇扶贫解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体机关干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打好了扶贫攻坚战。
家乡扶贫工作心得体会范文5
_县_镇_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186户,714人,总面积11900亩,库区水面3200亩,是一个交通闭塞、资源贫乏的移民贫困村。20_年来,该村抓住省财政厅定点帮扶机遇,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突破口,整合资源大做山水文章,整体推进了脱贫致富步伐。全村人平纯收入由20_年的568元增加到20_年的2546元,村集体年收入由零增加到32万元。
一、整章建制强班子,夯实脱贫基??
二、因地制宜抓开发,发展增收产业
增收是扶贫的核心,抓增收必然要抓产业,发展产业必须从实际村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因人而异确定发展重点。_村根据山多水广的资源特点,实行因地制宜抓开发,整体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一是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评估论证、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了系统、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山腰重点扶持发展用材林,在旱地和坡耕地重点扶持发展柑桔、梨等水果,在ss库区重点扶持发展渔业。二是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该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批实施方式,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帮扶、农户联营,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整体推进规模产业基地建设。先后开发库区水面2080亩,发展美国班点叉尾鱼回等名优鱼网箱养268口,开发山地250多亩,发展布朗要、新世纪水晶梨等体质水果基地600多亩,大型拦网养鱼基地4个,牛、羊年存拦量达1100多头(只),全村人平水果收入超过了300元。目前全村90%的贫困户建立了增收产业,收入稳定。三是培育产业大户和典型,增强带动能力。该村先后扶持培育养鱼大户11户,扶持21户发展牛、羊养殖,60多户发展水果产业。移民贫困户谌彦章,通过驻村工作组帮扶,目前已发展拦网养鱼水面600亩,养鱼资产达62万元,年纯利达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在库区有205户加入合作经营,建起了养鱼基地。
三、整合资源促合力,确保扶贫实效
县、镇、村级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要素,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一是确定扶贫机制。省财政厅、ss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分别联联系了2—3个重点扶贫开发项目,村组干部和共产党员均与特困户实行“一帮一”结对扶贫,从而建立起多层面、立体式帮扶机制,落实了帮扶工作责任。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开展扶贫开发以来,省财政厅和县、镇、村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发展环境。目前全村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新修了小学教学楼,硬化村级公路4000多米,并成为全县第一个开通宽带网络的贫困村。三是借助外力谋发展。该村注重发展竹木资源丰富优势,实行优惠招商,借助外力促发展。通过驻村工作组的努力,由村上、村民和台湾投资商合伙建起了一家竹器加工厂,从益阳引资1200多万元,建起了高氯酸钠厂和结晶硅厂,村上还组织贫困劳力成立了一支建筑工程队,办起了农家乐。村级企业每年解决劳动100多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2万元。
家乡美心得篇4
家乡的味道,一丝丝一缕缕地从记忆中飘出,温暖了心灵,使人回味无穷。家乡的味道,淡淡的,甜甜的,似一杯浓浓的甘茶,像一块甜甜的糕点,无与伦比,在舌尖上跳跃,飞舞。
四月中旬是槐花盛开的时候,全村沉浸在槐花的香味里。老人们往往将自家新鲜采摘下的槐花,东家送一些,西家送一些,“尝尝俺家的槐花!”送去时每个人都会这么说,使人感到这浓浓的乡情味。
新采下的槐花,很香,很香,放到嘴里一嚼,说是满口花香也不为过。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姥姥亲手烙的槐花饼了。姥姥将新鲜采下的槐花用僵硬的手指在水里洗着,捞出,控干水,调好作料,放入少许面粉,和成糊状,放入锅中,面糊滋滋地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在锅里烙成一大块香气四溢的饼。
才出锅的槐花饼,看起来令人十分有食欲。那金黄色的面,还掺着一点翡翠似的绿与羊脂白,冒着热腾腾的热气。轻轻一咬,满口余香。这,就是我记忆中家乡的味道。
如今搬了家,家中那棵从我记事开始就有的槐花树,也有几年未见了。时常在梦里梦见家乡的老槐花树开花了。也想念着那美味的槐花饼了,想念着记忆里家乡的味道,想念家乡人那热情的笑脸,淳朴的眼神,想念着……
前几日,我的一个远房表叔从他家的老槐花树上采了一些新鲜的槐花送给我们,我又尝到了那甘甜的槐花的味道,多少年,这槐花的味道,这家乡的味道,竟一直未变,那槐花饼的味道,一样美味可口。吃着槐花饼,我又想起了我的家乡,那家乡的老槐树……
有人说,家乡是一坛酒,年轻时它是啤酒,渴了,喝上几坛就很爽;年纪越大,这坛酒就越烈,只喝就口,就会醉倒;年老之后,这坛酒不用喝,只要一起封,就会醉在这家乡里。我那家乡的味道啊,它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那家乡人的热情,将永远的留在我的心底。
家乡美心得篇5
今年春节,爷爷带着我们一家开着小车回老家大岭探亲。在车上我们谈笑风生好不开心,说的最多的是大岭变化真大!
爷爷坐在前排时不时转过身,笑着对我们说:“以前老家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路是羊肠小道,一下雨到处都是积水,人们在回家的路上都要赤脚走路,到了秋天稻谷收获的季节,人们都用肩膀挑回家。住的都是泥墙,最怕刮风下雨了,总担心瓦片被掀漏雨。”
“真的吗?”我将信将疑,“瞧现在的公路多好呀,又宽又大,农民伯伯把收获的食物都是直接装车运回家。而且路的'两边都种上了银杏树,毛竹、桃树……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银杏树叶黄了,像给大地披了一件厚厚的黄衣裳,很多游客远道而来观赏。高兴了,来个太极、瑜伽表演,顿时整改乡村热闹了!每每这时候还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摄影爱好者,闪动镜头留下了眼前的美景。”
爷爷看我一脸迷惑的表情,用他粗大的双手摸着我的头,眼神突然凝重起来,说:“孩子,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在你爸爸小时候有个小伙伴,也是我们家的亲戚,那孩子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可是有一天夜里发高烧,刚好又赶上下了几天几夜的暴雨,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想送孩子去城里的医院,可是暴雨加上泥泞的山路,而且当时已经半夜,一路上就充满危险,只能等到天亮,天放晴了,家人才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城里医院,这时都已经是第三天下午了,结果孩子给耽误了,脑子给烧坏了,多好的孩子啊!可惜了。”这时爷爷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我急忙安慰爷爷说:“爷爷,别难过了。现在不是一切都变了吗?这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了。”
爷爷转悲为喜说:“孩子,这都得感谢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变,让我们农民也坐上了小车,住洋房,美丽乡村处处有,走出家门就是风景的幸福日子,你们生活在新时代是幸福的一代,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家乡美心得篇6
虽然回家的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回家我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总的来说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乡一点一点的在变化着。记得家乡以前的黄泥路已经渐渐的退去,一条条新建的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家门口,路上也添加了照明灯,晚上出门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黑漆漆的一片了。
童年的时候,在家乡玩的最多的是泥巴和各种昆虫了;穿的衣服大多是亲戚邻居给的,衣服上还有些小破洞。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手机上网,聊qq,打手机游戏;穿的也是爸爸妈妈新买的衣服,新颖,漂亮。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现在,吃的每餐至少都有肉类了。而且也经常有“加菜”的节日可以过。
在以前,家里有辆单车都是很不错的了。然而现在,在路上看见的不仅是自行车了、更加多的是电动车和摩托车。
现在,家乡住瓦房的也少了,住的基本都是楼房。几年前人们很少装修,但现在基本都装修的很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了,比如: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助手。
村里的小学已经装修一番,并且规模也比以前大了许多;学校里面新增了篮球场、塑胶跑道、还有学生饭堂。课室的桌椅不再向以前的了,黑板不再是以前的木板了。总的来说,很贴近现代化教育了。
现在家乡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
从泥路,到水泥路;从瓦房,到楼房;从生活困苦,到逐渐改善,再到如今的经济宽裕。看着家乡的改变我感到很高兴,我也确实感受到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着,我感到很欣慰。
家乡美心得篇7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多民族花。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按照我们这里的规矩,春节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吃面条、祭灶,祭灶的时候还要用我们俗称的“灶糖”,这是用长方形状的糖,又甜又黏,外面裹着一层香香的芝麻,大人小孩都爱吃。
过了腊八,就是腊月二十三,就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过年用的东西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夜晚,各个电视台都会播出跨年联欢晚会。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怪兽叫年,每到这一天的半夜十二点,年就会出来捣乱,人们害怕极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了年特别怕红色和响声。于是,每逢这个时候,家家就会放鞭炮吓唬年。终于,年被打倒了,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作除夕。
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寓意来年家人都会团团圆圆。这一夜,我们是要吃饺子的`。我们还会在饺子里放一枚硬币,大人吃到它,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小孩吃了它,来年就会聪明机智;老人吃了它,来年就会健康长寿。家人边吃团圆饭,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一起说说笑笑,谈谈在这一年里碰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另外,大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到了十二点,鞭炮响起来了,
春节终于到了,春节这几天,是不准用刀的。吃的是春节前准备的食物。商店也要关门,到初六才能开张。这天,我们会去拜亲访友,如果小孩去了,还会得到些红包。到了傍晚,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处处都是一片红火,特别美丽。有敲锣的、有打鼓的。夜深十二点到了,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院子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筒。
说时迟,那时快。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此时的常熟,被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家乡美心得7篇相关文章:
★ 主题党日心得7篇
★ 广播会心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