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郭橐驼种树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郭橐驼种树读后感篇1
重读《种树郭橐驼传》是在琴姐的影响下完成的。昨天晚上,她在办公室备课。而我也在办公室看书。她备的课就是《种树郭橐驼传》。相比于很多人喜欢利用网络备课,我更喜欢用自己看到的直接讲给学生听。总觉得网上的资料乱七八糟的,不符合我的胃口——当然,这也显然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这也是影响我班级管理成效的重要原因。
郭橐驼种树,总结四个字:顺天致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曰其莳若子。其二曰其置若弃。其莳若子具体表现为: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置若弃具体表现为: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按照郭橐驼的说法,其种树无它法,不扰而已。相对应的,“不我若也”。要不然就是在其莳若子阶段不踏实,要不然就是在其置若弃阶段太忧心。最后的结果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将种树的理论运用到“治民、养人”,郭橐驼用反面方法来说,官员名义上不断督促百姓,实际上耗费百姓宝贵的休养和生息的时间和精力来犒劳官吏。也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柳宗元曰: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总结全文,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精心准备,顺天致性。或者“其莳若子,其置若弃”。那么对于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
高二年级(2013级)总共有班级25个。其中以管理严格著称的班级有g405和g502。班规严肃,仿如军营。两个班的成绩也相当不错。这是通过外在的力量进行约束取得的效果。令行禁止,若动若静。以管理松散著称的班级有g106和g205。颇有无为而治,随从自然之态。但是成绩却有差别,g106班成绩屡屡前茅。同样是体育生众多,却风平浪静。而g205则是成绩屡次垫底。班级纪律也屡亮红灯。同时,在班级事务的处理上,g106班学生自如洒脱,积极主动;g205班学生则缺少些主动。更有甚者,即使叫了,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如是看来,柳宗元的理论是否就此破产?非也!养树两部分:其莳若子和其置若弃。在没有做到其莳若子的情况下,也就无从谈得上其置若弃。在其莳若子的基础上,是否真正实现了其置若弃呢?
分析g205的情况,优秀的人才自然不少。田雨、谭亮、曾荣飞、肖锐等等皆是一时之选。但是人皆有惰性。正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没有做到“欲”后面的内容,这种惰性就会成为破坏力,影响人才力量的发挥。而笔者一直以来,并未找到真正合适的方法。故此,在其莳若子部分,已然失分。
正因为在其莳若子部分失分,我又贸然力图实行“其置若弃”,于是就容易出现所谓“甩手掌柜”的情况。而班级管理那么琐碎,真正“甩手掌柜”是做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四不像”的状态。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必须在源头入手,也就是“其莳若子”部分着手。问题来了,如何做才是“其莳若子”?把所有的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严格说,我确实将所有人都当做弟弟妹妹在对待。至于如何当孩子对待,还真是不知道。毕竟我也只是个未婚人士。如果一定要进行猜想,无非是要“爱护”他们。那么何谓“爱护”呢?会不会过犹不及,成为了“非其置若弃”呢?充满了茫然与无措。
郭橐驼给了我们一个样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方向。但是具体的路径还在摸索之中。柳宗元得到了养人术,我却还没有得到治班术。
郭橐驼种树读后感篇2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养木之道其为:“顺木之性,以致其性。”也就是说顺应树木的自然天性,使其自然生长。养木如此养人亦是如此,在我现在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说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而不是一味的逼迫孩子去学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汇“虎妈”、“狼爸”,就是说这些家长用魔鬼似的教育培育出了一个顶尖大学的孩子,但我们若细细“品味”这种教育方式,便可发现这样的成功的代价有多大。她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严定家规,辱骂更是家常便饭,试想在这种缺乏信赖和起码的人格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变得自信、宽容、公正呢?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以这样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好每件事,而失去了自己本来原有的天性,慢慢的变得性格孤僻、不自立,或者自卑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好了别人给他们安排的事情才不会受到批评,从而导致他们的人格变得不健全。所以顺应孩子的天性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直到这几年才被人们关注的一样病症——抑郁症,你听说过吗?有一种抑郁症叫青少年抑郁症,死亡率仅次于车祸。导致这个病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患者表示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去逼迫他们学习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慢慢的转化为暴躁最终演变为抑郁症。
倘若家长和学校注重顺应天性的教育,那么将会减少一些这样死亡案例,不要将自己的意志过分的强加于还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要以爱之名来伤害孩子。
法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埃德加〃莫兰在谈到教育时也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传授使我们据以理解我们的地位和帮助我们进行生活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促进开放的自由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教书的时候经常提起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一个释放天性的过程,人在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则是人们的天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于我们的吸收的更加牢固这便是为什么老师要一遍一遍的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顺应天性的教育比逼迫和强迫更适合孩子,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庭更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天性。
郭橐驼种树读后感篇3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高一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郭橐驼的种树之道,并由此引申到“做官养人”之道,这两者有一些共性,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警示做官人要正确的“养人”。
初看文章题目,让人觉得这是一篇写人的传记,而通读全文后,你会发现,文章的深意不在写郭橐驼种树本领如何的高明,而是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可见文章的真正的目的是:接借事说事,要说的其实是为官的“养人之道”。
文中先说种树的“他值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再写官人的:“长人者好饭烦其令”。其实要说的就是官人就如他植者一样“勤虑害树”。同时郭橐驼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又与作者理想的“顺民之性以养民”相呼应,体现出作者对官吏“繁政扰民”的批判。
文章先以种树的当与不当作对比,再用养民的当与不当做类比,为了就是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了作者“委婉含蓄”的写作手法,与《捕蛇者说》有许多类似之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与官吏相类似之处。比如:有很多父母一味地逼迫自己的孩子,无时无刻都紧盯着孩子,让孩子在自己铺好的道路上走,尽量让他不遇到一点挫折,其实这就和他植者的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一样。我们应当正确对待事物的发展规律,一些父母心意上虽然是为了孩子好,可有时也要放开双手,让孩子去创造自己的一片蓝天。
我觉得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所阐述的道理现在乃至将来都对育人治民有启示意义。
郭橐驼种树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文中讲到:郭橐驼的种树秘诀在于他只把根基做好。在种树之初,他对待树木就像对待婴儿一样细心呵护,比如:把树根舒展,把土培实、培匀等等。在栽好后,就像丢弃它一样不管它,让它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不也正是育人的道理吗?
就拿我们来说吧,小学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像种树之初一样,正是要打好根基的重要阶段。只要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就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比如,独立性的培养。现在,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家长精心呵护着我们,但是如果不及早放手,过度的溺爱,写作业陪着,上下学接送,课外班陪读……以至于十几岁了还未洗过一次衣服,做过一次饭,这样等到长大了一定是一事无成。如果真是这样,还能说父母是爱我们的吗?
种树如育人。家长们,请重点培养我们的好行为、好习惯吧,只要把根基做好,我们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郭橐驼种树读后感篇5
最近,“虎妈”、“狼爸”、“鹰爸”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些家长用棍棒式教育培养孩子的作法,人们广泛热议,到底我们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还是及早地让他们适应社会而为他们安排未来?
也许问题的答案就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
现在我们老犯一个错误,就是一旦一件事不合理,我们就马上走极端——支持这件事的另一面。严厉的家庭教育受到怀疑、指责,有人马上打起旗号“让孩子自由发展”。
看看郭橐驼是怎样种树的吧,“顺天致性”是最好的方法,做到这一点,就自然而然能使树“天全性得”。教育也一样,我们不能放手什么也不管,“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便足够了。否则,有些家长“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恐怕只会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也许这是给家长的一个良好训诫。
十年种树,百年树人。种树和树人相似,既要爱得适度,又要“顺天致性”,如果现在家长将孩子看作追求功利的工具,那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便恐怕是整个社会了。
郭橐驼种树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