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精选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作文,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词汇和语法,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文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精选6篇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篇1

前些日子,一篇文章出现在了《解放军报》上,看完后我不禁潸然泪下,又倍感自豪。

中国纪检报2月21日消息:请记住5位英雄的名字:祁发宝、陈红军、陈祥荣、肖思远、王焯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有人以身许国,才有山河无恙!……

边防军人眼前是界碑身后是祖国,当国家收到侵犯时,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宁洒热血,不失寸土。”“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留下的战斗口号。在2020年6月,面对公然来犯数倍于己的外军,陈祥榕突入重围、奋力反击,用身体保护队友。战斗结束后,战士王钰发现陈祥榕紧紧趴在营长陈红军身上,永远定格在保护营长的姿势上。“在对崎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战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这是祁发宝发布的不成文规定,做好榜样。在战斗中,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用身躯挡在外军前面,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同时组织官兵占据有利地形。外军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站在最前面用身躯阻挡外军的祁发宝遭到强烈攻击,重伤倒地,陈红军当即带着官兵冲向“石头雨”“棍棒阵”救团长,陈祥榕做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摄像取证的消思远也冲到前沿投入战斗。王焯冉与战友马命增援一线,王焯冉从水中救出战友,自己却永远倒在刺骨的激流中。

他们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淬火成铁、百炼成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认为他们的牺牲比泰山还重。

山河无恙,感谢有你。我们的团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保护。我们学生更应该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脚踏实地,争取长大后为祖国添砖加瓦。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分一秒,因为这都是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向戍边英雄致敬!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篇2

?致敬疫情中的媒体人】

2020年的鼠年因为一次疫情,使人对这个鼠年印象更加深刻。

一月二十三号武汉封城,我也就是从那天开始知道冠状肺炎的,电视上、手机上、大人交谈的话题全都是那个,铺天盖地的冠状肺炎新闻报道,我也开始变得恐慌害怕,每天都会盯着新闻报道,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疫情新闻。

每天的新闻报道都非常的及时,就像我自己每天在现场经历过似的,慢慢地我变得不再害怕,因为通过新闻报道我知道治愈率越来越高,而且可以通过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病毒。

我们生活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可以在家里第一时间看到新闻报道,了解疫情的发展情况,是因为有他们——媒体工作者。

方舱医院刚成立时,有一位播音主持用优美而温暖的声音为大家播报,听着她那温暖的声音瞬间会觉得没有那么焦虑了,她用语言抚慰隔离病房里每个焦虑不安的心灵。

军事记者樊斌,接到任务去火神山医院拍摄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退缩害怕,但他没有退缩,迎难而上给我们及时传回了疫情第一线的新闻报道,视频采访结束后他幽默地说:“穿了一个多小时的防护服后,戴的防护镜已经看不清外边的东西,好比是拍摄时虚焦的感觉。”我一边看视频一边流泪,我敬佩他的勇气,在心里为他竖起大拇指。

正因为有他们冒着危险奔赴一线,第一时间为我们发回前线的动态,我们才可以在疫情最严重时,躺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实时的新闻,他们好比我们的“眼睛、耳朵”,他们是最勇敢的人,我在这里向全体镜头前、后的媒体工作者们致敬!

敬爱的老师们,

您好。我是来自广大津南学子中平平无奇的一位高二学生。

1月8日早晨,起先收到天津发现两例病例消息的我还没有在意,直到看见各大新闻推送,小区的封锁消息,学校的停课通知……疫情的爆发点近在咫尺,曾经无比熟悉的地点出现在新闻,等到下楼做核酸检测,才猛然发现往日于校园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老师们,纷纷披上那白色战服,毅然站在了抗击疫情的前线。

英雄不问出处,太平盛世您默默奉献,危难来临您挺身而出,不避风雪,不畏严寒,像是寒冷冬夜里的一簇火苗。遥远的年度,一个又一个长夜中,看见人间孤苦贫瘠,穷困潦倒的人民,天神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火种,带到人间。延续至今的火苗未曾中断。19年末爆发的新冠疫情,武汉一瞬间按下了暂停键,有人挺身而出,有人逆流而上,当时的互联网上处处是坦荡与善良,越渺小的越孤勇,越平凡的越伟大,这份浓厚的情感即使是隔着冰冷的屏幕,也叫人感动崇仰。

可是那份伟大,于彼时稚气未褪的我来说,还是过于陌生,虽然憧憬,但是懵懂,即使敬佩,但又遥远。如今,我也已经迈入人生的新阶段,距离高考仅仅一年多时间,当疫情出现在我的身边,我看到平日和蔼善目的您那坚毅挺拔的背影,照片中白衣上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随着疫情的来临,天津的气温骤降,我难以想象于校园内耐心回答学生问题,一片赤心谆谆教诲学子的您,该是如何穿着单薄的防护服,顶着严寒第一时间赶到战场,看着被转发多次,为前线吃不上饭,无处可住,冻得僵硬的您求助的消息,我才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平凡的伟大,以凡人之躯,可比肩神明。

山盟请愿布衣殊华,桃李诚盼五湖安泰,看见您身着白衣于寒夜忙碌,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您引领学子遨游知识海洋的恣意姿容,三尺讲台,揽过星辰大海,明月不晦,珠玉未暗;闪过您手持提灯,照亮我们人生道路的满目期盼;闪过无数您为我们开辟新世界的谆谆教诲……桃树枝头叶婆娑,李子千万竞芳华。睁开眼,巡视四周发现身处冰冷夜晚的我们再不会感到迷惘无措,因为我们的心早已被那燃烧跳跃的炽热之火照亮点燃,无论有多少个泼水成冰,风刀霜剑的夜晚,因您的出现,灯,早已不只一盏了。

我相信我们与您的内心一定一样,无比诚挚的相信着我们的祖国,热烈的爱着这山川河湖。纸短情长,真挚的感谢您,感恩教诲,感恩守护。我是极其有幸,为您桃李,受您教诲,待到阳光普照的春日,期盼我们的再次相会!

此致

敬礼

2024年1月15日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篇3

前不久,中非农业研讨会上,年届90岁的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完成了直播演讲,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近日,袁老接受了央视《面对面》的采访。即使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齡,袁老依然坚持上班。他的办公室码放着成堆的资料,而桌上的眼镜和放大镜格外引人注目。他表示:首先用眼镜,眼镜不行就用放大镜。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他还有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实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高粱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现在,每公顷稻子的产量可以高达18吨。当记者问他希望稻子能高产到什么份上时,袁老说:“这个是没有尽头的,不封顶。”

微言大义:梦想不熄,行动不止。90岁高龄的袁老坚持用大爱和担当为世界奉献着光和亮,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理由不为梦想奋斗呢?

适用话题:追求无上限;分享;我的`梦想……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篇4

刚坐在饭桌上,吃香喷喷的米饭的时候,你也许会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更让我深有感触的却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但是,袁隆平爷爷却在2021年5月22日13:07,他却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的逝世就像突如其来的巨石,打破了人们心中一道美好的时光。袁隆平爷爷的逝世让全国人都十分悲伤,大家都处于悲伤的阶段中,而在悲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的精神,袁隆平爷爷逝世了,我们更应该努力的"成为"他,像他一样努力不放弃!

在今天下午,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视频,从视频中我看到袁隆平爷爷在世时满脸的皱纹,看到了91岁的高龄人应有的仓促,但是却发现袁隆平爷爷的心却是永远年轻的。我了解了他的一生,袁隆平小的时候成绩优异,父母想让他走重点大学。但是他自己却觉得,学农是一门更好的专业,因此跨进了"农门"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当上了一名中级教师,他那个时候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长得又挺立又健康,这时便开始了他的研究。

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斤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公关目标。“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他在一次讲座上还说过,“我的人生有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水稻遍布全球梦。”

袁隆平爷爷,我们以后会好好吃饭,不剩一粒米,我们会永远记住您。虽然您已经逝世,但是真正的死亡是遗忘,我们不会忘了您,你永远在我们心里,你的精神会长存。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篇5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三亚试验基地做过一个梦:梦中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是多么美妙的梦境!谁能不为一位水稻科学家对事业的如醉如痴,梦魂牵绕,发出由衷的赞叹呢?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搞这个研究工作,是很苦的,头上有太阳晒,脚下是泥和水,但是在这里有希望,有目标,有成果,所以只感到快乐。几十年来,他基本上是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究。衣着简朴,饮食清淡,闲时拉拉小提琴自娱。

他的快乐,他的充实,来自他所执著的事业。他总结说,自己一是不怕失败,搞研究难免有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过于计较,一旦得不到就很不痛快;三是生活俭朴,身体要好。这是一位做学问的人的人生三昧,很值得玩味。

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不趋时,不趋利,不赶时髦,不做“时尚才人”,不要把自己当“商品”。“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孟子》)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哪里钱多,就往哪里钻。搞文学专业的改行当律师,学遗传的去当会计,学考古的偏往仕途上挤……所谓“跳槽”,往往给自己出难题,结果像郑人一样,成了失败的典型。带来的是喜还是忧?假如做学问的人一味适应“市场需要”,想要多出几个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其可得乎?

除了跳出“市场”思维模式,选择自己的专业,还要根据自己的性情所近和能力所及。在这点上,胡适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究竟该学什么,还在东摸摸,西摸摸,“也许我以后还要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他没有依他人的外在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一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以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胡适口述自传》)

生态环境对种水稻很重要,古人概括为任地、辨土、审时,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就叶大实少,多粃厚糠,食之不香。做学问也是如此:“强扭的瓜不甜”,也要看“天时”、“地利”,不能光盯着几个钱。从心理准备上讲,心猿意马难以到达彼岸,束腰禁欲,也不会爆出灵感的火花。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假如去掉“灵感”,就是“苦行僧”的哲学。灵感产生于快乐,产生于“性情所近,能力所及”的`专心致志——这是成功的关键。

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这一点上,深入地学下去和做下去,心无旁骛,才会有所成就。色诺芬说得好:大黄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头牛。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把理想、生命和爱付诸自己的事业,他的人生是快乐的,他的梦也是快乐的,温馨的。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篇6

有一位老人,他一直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他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他曾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他曾率先在中国开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他就是我的偶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他那黝黑的皮肤是被太阳亲吻过的颜色,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须发已被匆匆流去的时光染成花白。他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获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静谧。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

袁隆平爷爷用一生去追求、去奋斗、去耕耘,在他最热爱、最熟悉的田地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袁爷爷大半辈子都在研究杂交水稻,以提高水稻的产量,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吃上饱饭为目标。他有一个梦,在梦里,稻苗长得像高梁那样高,稻[比扫帚还长,稻米像花生米一样大,他就在稻穗下乘凉。50年来,他用一粒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却只留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愿望——禾下乘凉。

都说“民以食为天”,袁爷爷不断突破粮食产量,一次次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从八百公斤到九百公斤,再到一千公斤……袁爷爷目标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现了这个,又有更大的目标。

当大多数老人都安享晚年时,九十多岁的袁爷爷依然亲自下田察看水稻。水稻让他精神,即使累了,在看到自己研制的水稻技术取得成功,疲惫便瞬间消失,只剩下满心欢喜。面对未来,袁爷爷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的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爷爷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他就是我的偶像——袁隆平爷爷。“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影。虽然袁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将会永远铭记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会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爷爷,我们向您致敬。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演讲稿作文演讲稿作文精选6篇

《英雄》演讲稿5篇

国旗演讲英雄演讲稿5篇

《英雄》演讲稿优质7篇

英雄演讲稿最新7篇

学习计划作文作文精选7篇

作业400字作文精选5篇

学习计划y作文精选8篇

演讲演讲稿的作文精选5篇

学习计划800作文精选8篇

为老英雄致敬作文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9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