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书籍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建议,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心灵共鸣和对话,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寻觅中华》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寻觅中华》读后感篇1
20xx年6月20日,17:50重庆北至成都,t898次 01车13号下铺。 拉着厚重行李,背着书包,提着笔记本包。抢入汹涌人群。挤上火车。 过山、过水、过隧道,在忽明忽暗的旧车厢里看书。窗外大片大片的树木浮在天际,有时会看到山里的行人,或块状的田野,远眺江流。 记得以前,刚刚开始流浪的时候,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总是独自一人坐在窗口,看着飞速掠过的无数风景,涌起浩荡忧伤。 后来,变成忙中偷闲,枕着黑夜,在车上用笔记本看电影。往往一个故事结束,刚好剩下半个小时到站,然后在深蓝的夜色中融入雨中的人影。 吃完一个雪梨,连日大雨,感觉有点冷。继续看书。饿。翻出箱里的一包南溪豆腐干,慢慢把它啃完。这注定又是一个没有晚饭的夜晚。
终于把《寻觅中华》的最后60页看完,合上书,长长舒了一口气,枕着手臂望着中铺的木板发呆。 突然爬起来,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东西。 读余秋雨的书,从高中时代开始,粗粗掐指一算,也有8年了,八年的时间在人的一生里面不能算短。却一直不敢动笔写关于余秋雨的任何东西,每次稍有尝试,往往立即放弃,这就像一个粗懂文笔的孩童,要对一位文化宗师作出感受的表述,以溪流去照见沧海。 而今天,我看到从《文化苦旅》一路走来的那个背影,走过渭水、走过殷墟、走过魏晋大唐,一路又走到我们眼前来。 于是,那些羌笛孤城、黄河白云、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的文化意象,纷纷又回到我们心里。 有时候,在上火车的那一刻,暗暗问自己,为什么很少再去看窗外掠过的景物,是风景已经看透,还是我们已经老了?问题一时没有答案,我们甚至不敢抵达心里的真相—— 那就是,大部分人在这个时代,活得并不开心。 这是一个已经由商业逻辑统治的世间。盛行的是创业神话、股市风云、商业征战,投机取巧…… 那些天真的、率性的、醇洌的善良,是越来越稀少了。留下越来越多的盼望,却永远看不到地平线。 很多人说,你看,商界中金戈铁马,攻城掠地,功成名就,是何等的得意?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英雄。 是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是,这些英雄的气度,相对于真正的中华气度,毕竟变小了,也变散了,这些英雄所铸造的辉煌事业,充其量也只是马斯洛所说的人的需求五个层次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那个层面上,离中国文化中那种倾听天籁天声,追求世间苍生大和大爱的那种境界,还差得很远。 到这里我们先荡开一笔,把视角拉到一个月前的四川。
二〇〇八年。一场汶川大地震,浮尸遍野,震醒了无数中国人,在那些令人潸然泪下的一幕幕里,中国人终于重新凝聚起来了,井喷式的捐款,庞大的救援队伍向汶川涌入。这段时间看电视报道,泪水总是不自觉簌簌落下。 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还有我们……以最快速度加入了这场救援。却不得不否认,这其间被太多的商业逻辑所操控,嘈杂的造势、宣传、事件营销、利益争夺、明星亮相,夹杂在媒体中,铺天盖地淹没了一切。 这些嘈杂的声音,不免让人心中常常有一种隔阂。 扪心自问,我们更希望一种文化身份出现在灾难后的大地上,而不是商业身份。 除了自身参与到赈灾的募捐中,一天天的报道看下去,感伤不断,却也经由时间看清了很多企业和名人的嘴脸。某几日的新闻中,不断看到曾经尊敬的一家地产公司ceo的道歉,心中甚是失望。 人孰能无过,但是在人世间的一些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上抉择错了之后,再来道歉和追加善款,实在是有个屁用。 我想,这些人之所以自认灵魂一直跟随自己的脚步,并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功之后却尚不如一介贩夫走卒在灾难所作出的明朗抉择,那是因为他们自身已经变成了商业人,并且被商业控制,同时他们又控制了某个领域内的商业话语权。这种怪异的控制结构在他们的一生中不断交错,从而遮盖了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 所幸的是,在汶川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高贵的人格。
在那些照耀人世的光亮中,我们不断听到了有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了自己,一位位老师被掩埋在废墟中已经走向碧落黄泉,他们身下的学生却因为他们的庇护而获得了生命。在山摇地动的那一瞬间,他们没有来得及思考,也不用思考,那就是——保护他的学生!救出每一个学生!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而这种高贵品格却集体性地出现在教师身上和文化人身上,这就产生了一个耐人寻思的课题。究竟是军事格局、政治格局、商业格局决定了人类历史的长久走向,还是有另一种更深刻的背景维护了人类的尊严? 这种背景,就是千载承传的文化,由文化沉淀所积累的文化人格,并由文化人格所释放出来的人格力量。 生命质量的轻重,与军事杀伐胜负无关、与政治得失无关,更与商业成败无关,它只与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身份有关。它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是欢乐的、勃发的、平和兼爱的。 昨晚我在重庆,上qq的时候遇到了四川移动做会计的一位朋友,她说:“我讨厌长大,因为连结婚都变成了物质,但是自己又不得不顾这个,不能像学生一样,喜欢的纯粹。” 我们这一代人,大半是为了一座房子和一辆汽车而狼狈本奔波,委曲求全。被挟裹进奔向成功的画饼宏图之中,于是,你必须风尘仆仆地努力,去追赶从政或从商的职位,为求升职和加薪,头破血流。 越活越焦燥,有一日在路上稍微回神一想,是否应该追寻回失落的一些东西,可是,更大的压力向你扑来,你必须更沉重上路,越走越远,再也不能回头。
其中,少数人的急速成功,又加剧了更多人的幻景,林林总总接踵而至,奔走向前。没有路,却俨然还要走路,勇士一般的精神,却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走了一段路之后,终于身上的文化人格与商业人格起了冲突,开始自我斗争。许多人开始跳槽,却发现再也离不开漩涡,于是跌跌撞撞茫然倒退打转。能在其中产生自我救赎的,毕竟是少数。 也终于有极少数人在茫茫大海中开始艰难泅渡。 当然,有一部分人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繁华奢华,甘忍平淡,而追求人心本性,为文化的多元性存在和承传付出自己,他们找回了自己。 未暖是大学时认识的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个女子,毕业后回到梅州市的一所中学里当语文老师。每次看她空间里所写的批改学生作业的日志,以及安静阅读思索所留下的那些句子。使得有几次我在上qq的时候开玩笑对她说:“不知为何,每次一上q就觉得要娶你这样的女子为妻”,她莞尔:“对此我也很无语”。 事后回想起来,虽是玩笑,却或许是那种文化人身上的特质,如春雨润物,亦仿佛透过树叶的抖擞阳光,能够给人刻骨的感觉。 这种文化构成的生命基础,以及弥漫的张力,远不是政治和商业争夺、扩张的力量可以比拟的。 从05年流浪开始,至今我走过23个城市,走过营销管理的很多辛酸屈辱、成功喜悦。
负责成都、重庆、西安三个城市的工作,我记得部门的经理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你的管理风格太文人化了,人情味太重。 对此我一直抱有不同的看法。文人化的管理,并不代表非理性,也不代表没有体系,而营销管理也绝不是僵硬的,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 你看三国时的庞统,投靠刘备之后,三个月喝得酩酊大醉,不理政事,到了上任时,一日之间判完了几个月的公务,并且分毫不差;后来魏晋时期的阮籍,到山东东平上任时,骑着驴抵达县衙后,工作了十天,留下了一个透明度非常高的办公体制,还有一个政和清平的县城,然后他骑驴又走了,非常潇洒;再到宋朝,范仲淹、王安石等,都以文人的特质介入了最高将领和宰相的角色,王安石的变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影影绰绰显示了金融发展的雏形;明代的袁崇焕,更是从文官变成武将,将国防线从宁远一城向外推出一百多里,筑成无声长城。 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他的政治品格和商业品格。 鲜卑族入主中国之后,主动靠近了中华文化,因而成就了大唐盛世;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初,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为学习的母本,征服了大半个亚洲;满族人进入山海关之后,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形成了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卓越的军事和政治领袖,越高明的管理者,他们越明白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都是从厮杀掠夺、攻占扩张之中逐步转向了不杀戮,走向了和谐共生的精神契约。
政治和商业力量的强弱是更迭的,而文化本质中的文学美学,是贯穿始终的。 也有一些学弟学妹问我,师兄,你遇到挫折和郁闷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或者是怎么调解的? 我微微一笑,告诉他们,你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些兴趣,有了兴趣和专注,就会显得有弹性。就像我喜欢书画和文学,以及后来的太极拳。 当然,也可以选择出去走一走或者看一场电影。接触一些跟平时不一样的环境。 之所以如此,因为文学滋养在人身上不是固步自封的,它是开放自由的,亦是持续更新和不断积累的。 现代人之所以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陷入惯性,越来越感到抓狂和无聊,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思维是指向功利为目的的,功利目的很容易将人导入单向的生命单元;而中华文化的真实根基,在于天人合一的自然,它不在于摩天的写字楼里,也不在上下其手的竞争圈子里,而在于万家烟火、人世炊烟,在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里。 文学滋养在一个人身上充分体现的时候,它是极文极武,极柔极刚,极委婉极豪爽的多元层次,随屈就伸,周流不息,生命因而也就变得愉悦而丰富多彩了。 就这样,一步步,从神话之中走过,从古道西风中走来,听过那些千古绝响,看过长安的闪电,我们口中念着唐诗,凝目望过那些背影奇崛的男子。 余秋雨的散文不但融入了沉厚的历史,并且蕴藏着戏剧的底色,这一路走来的旅途,他像一个说书人娓娓地说着故事,道出他的见解。 而我们,也在行行走走听听之中,在故事的碰撞和晃动之中进行自己的思索。极醒极梦。 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刚健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他梳理的中华文学史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人生美学,大音希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在想,会有一天,我会回去当老师,回去种田。这种决定跟本次阅读无关,却又千丝万缕。它是我将要抵达的路途。
《寻觅中华》读后感篇2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大学时读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余秋雨所创新的散文文体,被学术界文化界称为“文化散文“,这种散文气势磅礴、豪迈苍凉、雄奇沉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在《寻觅中华》的文章里,余秋雨先生与读者一起寻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故乡,字里行间就充分体现了作者这种“文化散文“的韵味。
?寻觅中华》这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之一。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文化,让人不知从何说起。世间有很多行走在世界各地的人,能够传播文化的却寥寥无几。但余秋雨先生却不然,他以一个满腹经纶的生命的旅行者的身份,去挖掘每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韵味,传播每一个角落的文化气息。他不紧不慢地用他的散文、他的思想在书中向我们娓娓道来:从中华文明的开创者黄帝、炎帝到神话传说、甲骨文发现和研释的伟大意义;而那春秋战国中的孔子、老子,墨子,稷下学宫,屈原;汉代的司马迁,三国两晋中的曹操、阮籍、嵇康、陶渊明,则一个个鲜活的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从北魏拓跋宏到盛唐长安、李白、杜甫、王维,佛教的传入。
历史上这些人物和故事我们可能早已熟知,也早有人对他们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研究。甚至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也早被今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去了。以至像作者说的:那些地方“会不会有太多现代痕迹让我失望而不敢去。
这本书还有不少令我回味不已的的,如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写就,但是却饱含着睿智的句子。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寻觅中华》值得一读,我想,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还会有另一种收获。
《寻觅中华》读后感篇3
如果说让我的文章成为嚣嚣尘世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想过,也从不敢想。我只是想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印证心中的那句:读过,爱过,写过。
读《寻觅中华》,仿佛独自行走在岁月的长河中,从炎黄战蚩尤的激流险滩中逃脱;听到了古神话里的酸甜苦辣;目睹了王懿荣的苦痛煎熬;领略了大唐诗文的稍逊风骚;叹息过文化革命的流短诽长。这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致于现在凭借脑中残留的文字,去问想那一幕幕跌跌撞撞,风霜雨月的画面,都会触目惊心,感叹万分。
因为读过,所以爱过 。
有时我在想,人生何尝不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五千年的缩影,从饥不裹腹的少年,到荆棘丛生的成年,到跌跌撞撞的中年,再到步履蹒跚的老年,人生冷暖饱尝过一路跌跌撞撞实现了他现有的辉煌。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中华文化由浅到深,五千年前谁能料到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大,这又使我联想到人生,“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我经常说“我爱中华”,我爱她什么?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这些都太显浅。我爱她的文化,不是盛世的点缀,而是黑夜的蜡烛。举个例子,这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被摧残,文人被批判,他们顾不上高谈阔论,总是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 在人生艰难的道路上进行拼搏,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存条件,同时还要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他们不会从此埋没,因为他们不会心甘情愿地就此沉沦。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留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不如说是中华人民意志的体现与文化的不朽。
文章中我们看到丰富多彩的生命和形形色色的人群,其中最令我动容和敬佩的是司马迁,被百般蹂躏地体无完肤之后,依然身残志坚。他没有因此患得患失,裹足不前,也没有消沉颓丧,迷失堕落,而是以一种重生的心态,一种坚强的意志力,用余生写下这一部宏伟著作,升华了自己,影响了后人。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为何青松被雪压而倒?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当往昔所有的误会与嘲笑再也不能打击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时,但往昔所有的不幸与负累再也不能动摇我们的人生观念时,当我们终能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回顾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人生历程时,我们也许会感觉到:我们真正生活过——以一种脱俗的心态与激情。这些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潜在的,以一种精神渗入每个华夏子孙的血液中,源远流长!
生命在前行中顿悟,岁月在积累中升华,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文字的方式流淌在余秋雨的笔下,同时注入我们心中。
行走在岁月的旅途中,发现:天佑中华!
《寻觅中华》读后感篇4
回望历史,在依依云水、渺渺帆影里看朝代在连绵战火中兴衰替代;看伟人在世事沉浮中屡遭劫难。看不夹杂利益的君子之争,看乱世争霸的背后又有怎样的蕴含,看世事变迁中文明的融合,看沧海桑田中巨星的陨落。
寻觅中华,是寻觅刑场上嵇康神秘的千古绝响;是寻觅老子的乌托邦社会;陶潜的桃花源;寻觅佛教的渊源以及取经者悲壮的跋涉……
五千年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帝身边总有一种人——检举揭发专业户,或者总有一个把好人认成反面角色的最高统治者。嵇康、苏轼是撞上了检举揭发户;杜甫和司马迁是栽在了皇帝手中。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麻烦都来自内心的善良、自身的才华和叛逆、反抗的性格。在古代,似乎制造一起冤案只是徒手之劳。揭发户只需给受害者安上一个低俗、能引起公愤的罪名。而皇帝只需认正面角色为反面人物就好了。有多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财政毁在了小人手中。但这些写的一手好字、作的一通好文的文人又能说什么呢?王维被贬,岐王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李林甫垄断考场,扔掉了杜甫的卷子······
但诗歌是个王国,唐朝时王国中最美的地域。唐代诗歌蓬勃发展,包罗天地,开放自然,唐代的自由平和为唐代诗歌蓬勃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巍巍大唐,包罗万象,心态平和,气韵高华。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不断收纳各路文化,人类的璀璨文明在这里交融生华。唐朝的繁盛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寻觅中华》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会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夜间,长安东市燃起到那场大火,烧了四千四百余家商铺,但这四千多家商铺才二十四行,不到整个东市的八分之一。由此可见东市商业贸易的繁荣。盛唐在于它的心态,在于它包罗万象,也许这比一个国家有无懈可击的国力、军事更重要。
天真烂漫的时代造就同样的诗人;安史之乱后的颓废却也造就了为中华文明注入生机的诗人。李白、王维、杜甫是唐代有兴到衰的真实写照。他们的人生际遇、享受的快乐、遭受的劫难亦是时代的特点。顶级的繁华走向衰落总需要见证,这三位巨匠级诗人当是最好的见证着。
公元七四四年,相差十一岁的李白和杜甫相遇。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早已名满天下;一个活跃于安史之乱前,一个繁盛在安史之乱后。他们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却拥有相同的爱好,是彼此的知心。作者对李杜相遇的看法生动有趣:就像大鹏和红雁的相遇,一时间巨翅翻舞,山川共仰。但在他们分手后,鸿雁不断为这次相遇高鸣低吟,而大鹏则已悠然于南溟北海。
王维家境富裕,十八岁进入长安诸王府,二十一岁考进士又拿了解头做了京官。因岐王僭越观黄狮子舞,贬到两千里外的济州小城,遭遇了他的“生存落差”。王维与李白一样都被岐王妹妹————玉真公主所痴迷。安史之乱后,王维被安禄山掳去任伪职,唐肃宗反攻长安得胜后,成了被全国声讨的叛臣,与李白“世人皆杀”类同。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巨匠都挺过来了。王维的诗禅意安闲、智看一花;李白的诗浪漫洒脱,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浩荡大气!有了这三人的带领,唐诗展现出了诗歌应有的韵律和典雅,达到了诗歌领域的巅峰。
乱世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乱世如麻!乱在朝廷!
朝廷无法成为一个持久的存在,它的存在方式是不断更迭的。五千年文明频繁的更替,为乱世的出现提供了背景。时代更替是乱世的一大特点。单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前的这五十几年时间里,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王朝,南方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加上山西,合称“五代十国”。战争更是乱世的特点。其实每个朝代都有战争,只不过没有乱世频繁。但乱世总如昙花一现,某一时间就“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战争不会断,但文明不会因战争的干扰而中断自己的发展,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中国文明一脉相承。其中,最顽强的文明是佛教;最具创造力的文明在明清。
历史是时代的合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三国群雄义气昂扬,魏晋名士清谈叛逆,嵇康沉溺于打铁,李白痴迷于山水……
拨开繁花,在时代中感受中国历史的曲折与魅力;除却云雾,在历史中寻觅中华文明的顽强与璀璨!
《寻觅中华》读后感篇5
倘若问我:“假如你穿越,你会去哪?”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我只钟爱唐朝。”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的答案一样的,因为她太招人喜欢了,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朝代。
唐宋是分不开的,提到唐朝就会想到宋,但是人们总会用盛唐弱宋来区别她们。
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首先大在心态。
提到盛唐,就不得不提出那个曾让世界骄傲的城市-长安。长安很大,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两个繁荣的城市加起来大了一倍;长安很繁荣,东市、西市万商云集,百业兴盛,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长安很开放,有三万多名留学生,有不少人在中国做官。
唐朝的文化可以用胡汉交融,中西贯通来形容了。在那个封建的古代,这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长安绝不会盛气凌人地把异域民众的到来看成是一种归顺和慑服。恰恰相反,她是各方文明的虔诚崇拜者。因为她知道单调意味着枯燥,丰富代表着多彩。因此唐朝敞开自己的怀抱,去追逐拥抱每一个与她亲近的“人”。唐朝也是自信的,她不畏惧任何文明,也不担心任何外来文明把大唐文明侵蚀。
平心而论,唐朝并不强大,她似乎比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朝代元朝弱很多。铁木真率领着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横扫欧亚。但我相信,人们更对唐朝津津乐道,她像个孩子似的,对未来充满憧憬,一切都是那么蓬勃。
现在我们来想一个问题,假如唐朝没有诗歌会怎样?
结果可想而知,天注定,诗歌与唐朝密不可分。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论唐诗,首先当然是李白。在我看来,李白永远是一个青年,他不羁、他放纵。他是一个野性行者,他四海为家、游山玩水、孤独流浪。其实李白的家境并不很差,相反,他完全可以依靠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可是那样,他又不是李白了。他的生命需要陌生,他的生命属于陌生。
每每想到李白,我的脑海里总会勾勒出一个画面:微醺的李白,躺卧在悬崖边,白衣飘飘,帽子上的流苏顺着风飞扬,手里拿着一壶酒,不时的喝上几口……
说完李白,我们就要提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两人因诗相识,因诗而相互佩服。
当我漫步在书香满溢的诗歌词赋中,我往往能窥见杜甫飘飘然于书中走来,向我展开他的人生长卷。“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是雄奇壮美的人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凄苦悲愁的人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接济天下的人生……你的人生如此瑰丽多彩!你的人生如此沉郁苍劲。
唐朝,因为有了诗歌而丰富,因为有了李白、杜甫而不能令人忘却。
中国不是一个强国,如果我们想要挤进强国行列,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中国正站在一道门槛前,门槛外是无边的光明与和谐;门槛内是一片黑暗与冷寂。让我们坚定信心,努力跨过那道坎儿,为实现中国的真正崛起而奋斗!
《寻觅中华》读后感篇6
一次次打动我、令我回味不已的,是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写就的文字。譬如谈到我国唐朝的弱点,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就像我们看人,一个处处强大、无懈可击的人,与一个快乐天真、却也常常闪失的人相比,哪个更可爱?”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譬如评论伟大诗人屈原:“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
这些是我从余秋雨先生新著《寻觅中华》中摘得的句子。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所讨论的是多半为人们熟悉,或者自以为熟悉的历史片段,但是,他总能给出许许多多“熟悉”之外的东西,让人感叹原来自己所谓的“熟悉”,不过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点表象知识。而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个角度的思考,能够直击人心。这方面除前文所引述的几段外,我还想举个例子:书的总序中,余秋雨说他的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祖母的照片,那是一个靓丽前卫的女郎,实在和自己谨慎、俭朴的父母反差太大。学生好奇,便开始调查,结果谜团没解开,反而更迷惑了。对此,余秋雨先生说:“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在大段的记述后,结语竟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初初的反映是愣怔,继而释然,真的,还有比这句更精辟的点拨吗?
一次次打动我、令我回味不已的.,是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写就的文字。譬如谈到我国唐朝的弱点,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就像我们看人,一个处处强大、无懈可击的人,与一个快乐天真、却也常常闪失的人相比,哪个更可爱?”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譬如评论伟大诗人屈原:“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
这些是我从余秋雨先生新著《寻觅中华》中摘得的句子。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所讨论的是多半为人们熟悉,或者自以为熟悉的历史片段,但是,他总能给出许许多多“熟悉”之外的东西,让人感叹原来自己所谓的“熟悉”,不过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点表象知识。而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个角度的思考,能够直击人心。这方面除前文所引述的几段外,我还想举个例子:书的总序中,余秋雨说他的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祖母的照片,那是一个靓丽前卫的女郎,实在和自己谨慎、俭朴的父母反差太大。学生好奇,便开始调查,结果谜团没解开,反而更迷惑了。对此,余秋雨先生说:“你只需知道,自己有美丽的基因。”在大段的记述后,结语竟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初初的反映是愣怔,继而释然,真的,还有比这句更精辟的点拨吗。
《寻觅中华》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