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对书籍内涵的深入思考和表达,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挖掘书籍中的智慧和启示,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曾国藩,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读后感篇1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读后感篇2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毁誉有之、莫衷一是。作为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他被冠以“曾剃头”的恶名,然而在学问修养方面,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正如章炳麟对其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论其家世,曾国藩祖辈均于湘乡耕读为本。他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后留京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官至二品。随后因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官居一品,死后谥号“文正”。那么,曾国藩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曾国藩如是说。总结曾国藩一生取得的斐然成就,可以说是读书的巨大成功。曾国藩6岁进家塾,8岁就能诵读八股文和“五经”,15岁读《周礼》、《仪礼》、《史记》、《文选》成诵。他一生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一朝读书容易,难的是终生读书,这在已为官宦者尤为难得。曾国藩一生都在奉行读书之道,晚年的他身体每况愈下,仍不放松读书,直到去世前一日犹坚持读书,手不释卷。
在古今,大凡读书成才者皆有一股痴劲,曾国藩也是如此。道光十六年那次恩科落榜后,曾国藩虽很失望,当自觉自己年纪尚轻(26岁),将来机会还很多。于是,等到放榜后,他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回家。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是与父亲是同乡旧识,他便向易氏借了100两银子当路费。经过金陵时,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释手,一问价钱,竟与先前所借银子相当。但他心里又盘算着,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时正值初夏,随身携带的一些皮袍冬衣一时也用不着,不如送去当了,勉强还可以凑足回家盘缠。于是,他毅然用借来及所当衣物的钱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回来了。
回家后,曾国藩坚持每日起早读书,直至夜半才休息,几乎一年内足不出户,终于把一部《二十三史》阅读完毕,以后也便养成了每日读史十页终生不断的好习惯。
纵观曾国藩的读书生涯,他不仅勤于读书,恒于读书,而且善于从读书中总结心得,传授子弟。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到关于读书的篇什锦言,如“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又如“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循为外人”等等,于今人读书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兹另取一段精辟论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从这封家书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他一生成功的奥秘所在,那就是“有志”、“有识”、“有恒”。我想,不仅读书,做任何事也当如此。
曾国藩,读后感篇3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近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他。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几位名臣之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有着无限智慧,在治家,治政,治学,治军之道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曾国藩家书》虽为百年前的一封封家书,却给现在的我们传播着无数的真知良言,鼓舞着,引导着我们走向自己和国家的未来。
有识有恒,是一个君子立身立本的起点。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曾国藩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勤恳俭朴,作为家长和长辈,不论是在家境贫寒生活勉强维持的境地中,还是在官场得意、生活富足的时期,都时刻提醒子女和其他家眷要勤俭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民间多有”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敢于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不仅以自己的”战兢自持,行之有年”的态度对部署作现身说法,并以”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诱之官禄,这种提法在当时腐败昏庸的官场确不多见。曾国藩曾写下:”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处人”的警句,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修炼官德,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他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权力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社会”蛀虫”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官吏,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勤奋用心的态度,不论自己的年龄和官职都始终坚持练字、读书来提升自己。他告诉自己的子女:“勤恳而俭朴,能自我约束,习惯劳作和辛苦,可以适应顺境,可以适应逆境,这就是君子作风。”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
掩卷深思,曾公警示之言萦绕于耳,吾辈当勉之。
曾国藩,读后感篇4
终于读完《曾国藩家书》颇有感触。其实,很喜欢曾国藩这个人,以及他的好家风,甚至对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们家的家风和我们李家的家风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训,和爸爸对我的.谆谆教诲如出一辙。
关于读书,关于做人,关于养病、养生,关于军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我们这些人读书,只为了两件事:一是修进德行,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办法,以求不愧此生;一是修行学业,练习记诵词章的方法,以求能自强自立。
这几天对《曾国藩家书》的阅读,让我有了谦卑之心。读书写字的意志更加坚定,并且,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读书,读书没有那么利益化,写字也有恒了,但愿我能坚持下来。
谈书法:“真知大源,万万不可自暴自弃。”
“天下的万事万理都是出于乾、坤二卦。就拿书法来说: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曾国藩说,不要过于相信医药是对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医生不肯给我开药了,我想,坚持吃药,不如坚持养生;到处旅行,不如在家读书写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财情,何必花销过大,每次花钱大手大脚,仗义疏财后,都会有负罪之感。寒士家风不可缺。
做人不求尽善尽美,不可求自己完美,守缺也是积福。
曾国藩,读后感篇5
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读后感篇6
家书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信件,通常是身在异乡游子平安与否和近来情况的。家书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有效力量,是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缩影。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家书》共收录了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近1000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跨度近30年。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家庭琐事大到为政的治国之道的阐述,句句金玉良言,渗透着曾国藩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对父母、兄弟、妻儿、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之情,感人至深。这些家书行密,平常而又深入,将晚清“第一名臣”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因为其原文多为古文,理解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只能对着译文慢慢地啃,所以阅读速度提不起来。直到读完整本书,才知道书信内容可分纳为三大境界“孝、劝、教”,也对曾国藩在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有了粗略了解。
曾国藩从小在儒家圣贤思想的影响下成长。因此,他治家治学的思想都是从儒家思想而来,其美育思想也是如是。“仁爱”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起初主要是指家庭血缘关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亲相爱,晚辈尊重敬爱长辈之意。后来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变成了一种推广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博爱之心,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美育思想也随之产生了。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曾国藩,在对他的家人们进行教育时,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仁爱的思想。例如,“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乃真大学问也。“在曾国藩看来,学问不局限于书本之中,像仁慈、孝悌所体现的“仁爱”才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学问,他希望子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仁通过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一贯重视修身养性,认为在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晚清社会,尤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讲求立志。人要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曾国藩认为,“欲求变之法,总需先立坚卓之志。”
而且,他主张反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即能否“静坐常思己之过”,能否时刻注重自己的道徳修养。曾国藩每次反省都是从细微处着眼,改过自新。“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在日记中可见有许多通过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错误的。这样的做法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的观念:吾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大气从容,挥洒自如,于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谆谆良言,他既是最好的儿子,以孝为先让父母宽心又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更是仁感的父亲,儿女的好榜样。
曾国藩,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