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冲突和转折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目送目送读后感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1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向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可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我,此刻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期望能让自我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此刻就是孩子的将来,今日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明白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仅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激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日子里应当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2
坐在窗台上,静静地聆听淅淅沥沥的雨声。
突然被一句刺耳的话语吸引住了。低下头,原来是这样:一位中年男子又准备远出务工了,八十老母怎么舍得,坚持送行,一路上唠唠叨叨,男子无法忍受,回头说:“好了,别说了,我走了!”说完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了。
顿时,老奶奶的脸色变了,一脸的失望与无奈,本来多高兴的,霎时有些凝重,一时间,思绪纷飞,想起了昨天看完的《目送》。
慈母目送
龙应台的孩子华安到国外换生,龙妈妈到机场送行。告别式,例照拥抱。龙妈妈将头贴到儿子的胸口,但儿子并不十分乐意强忍着母爱的深情。
儿子华安随着队伍慢慢往前挪,龙妈妈站在原处不肯离去,目光随着儿子的挪动飘忽不定。龙妈妈一直在等待着儿子的回头一瞥。突然,儿子在海关口停留了片刻,然后拿出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但龙妈妈依旧在站在原地,看着儿子消失的那扇门。
这就是目送,这就是慈母的目送,这就是天下最伟大的目送!
善待目送
母亲是爱孩子的,善待他们的目送更为重要。
在她们为我们目送时,回头看看,表示自己的留恋与不舍,又何尝不妨呢?在她们为我们目送时,转身做个手势,表示:“一切顺利,请放心”,又会怎么样呢?在她们为我们目送时,站在她能看得到的地方,给他们打个电话,又怎么不好呢?……
珍惜目送
人生中的目送并不多,尤其是慈母的目送更是少之甚少,珍惜目送是最重要的.。
在母亲坚持要送你出门时,不要犹豫不要思考,应脱口而出:“好的!”这才是母亲最想要听到的答复。在母亲要在目送前拥抱你时,不要说:“不!”应该真诚地接受母亲的拥抱,因为这是目送钱啊最珍贵的东西……
在离别前,珍惜目送,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回报,因为儿女的关心与顺利是做母亲最大的幸福。
但在生活中,光珍惜目送是远远不够,我们应学会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学会珍惜他们,你会收获自己最无忧无虑的快乐;学会珍惜她们,你会享受到世界上最温暖的爱;学会珍惜它们,你会感受到自己呢你心深处最大的满足……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 题记
萍水相逢
谈我与《目送》的初识,那第一眼的对视,亲和的墨绿,麻布一般的质感,是无华,是它勾起了我的欲望。这本娓娓道来的亲情之书是给予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步履蹒跚的父母和展翅高飞的孩子。也正是这本诉说了三代人的书让我感受到作为父母和孩子这样一代人的情感和体会。
品读代序,她将自己写这本书的初衷一一道来,这是她对“是否相信”的道别、稍纵即逝的认识、时间的无言和对生命的目送。无法想象还没品读正文的我,已经被两三页的文字所打动了。对,生命的轮回、身份的转变,这条道路上总有人会远去,也总有人会到来,而我已开始期盼于那“目送”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我想,龙应台似一卷平铺在桌面上的白纸,平滑柔软,不浮华、不喧闹,静静地躺在那,迎接着一切。但若有痕,就像被放大的伤疤,暴露在外,却可以用笔来告诉别人她的体悟,以更多人的感情填补她暴露的伤疤。没有想到,读过她的语录后,才发现,她竟是一个如此犀利之人,是因为面对孩子和父母时的慈悲软化了她坚硬的笔吧。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她:她在20xx年面对人生第一次至亲的离去——父亲的离世。那时的她已52岁,或许正因为在这样成熟的年纪才上了甚是重要的人生第一支课,比大多数人都受到了乘以数倍的打击,才有了乘以数倍的感悟,以至于用家常便饭的方式倾诉出这本令三代人都心碎的人生之书吧。
慈悲为?
“慈祥”和“怜悯”二词常常被我们滥用,诸如“那位慈祥的老奶奶”和“那个使人怜悯的脏孩子”。谁又曾想过,这两个词混合后的结晶会映出怎样的光斑呢?两盘大众菜的加工调味,又会与味蕾碰撞出怎样的美味呢?我抛开一切正规的翻译,潜心思索“慈悲”二字。它是母亲和女儿的代名词,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和女儿,她带着对孩子的怜爱和对老去的父母的孝与悲,以一颗洁净之心相待。第一篇文章就甚是动人。无数次她面对着儿子和父亲的目送,每一次都截然不同。儿子从每一次回首与“我”的相望到再也不回头,这是儿子成长的印记,但却让人感受到龙应台对儿子从未改变的怜爱与疼惜。这是作为母亲的感受。但她依然没有叫住儿子,是因为她是慈祥的,是安宁的,是会放手的。她以慈悲为怀。而父亲从与我说“抱歉”再到无言地离去,这是岁月在她的生命上留下的疤痕。龙应台是悲不自胜的,却只是寂静地目送,这是她对于时间、生命的目送,她的接受和对已变为曾经的放手。她以慈悲为怀。
我忆起了姥姥,表面上雷厉风行,像摆着规矩的“衣架”,又像没完没了的复读机,总为一点小事计较不停。那次,放学后突下的雷雨让我这个家住城东的人不知如何是好,却在零乱的思绪中突然从包里掏出了一把雨伞,不知是谁放的。后来我才想起,是上学路上,在她目送我远去前拿起我的书包,不知往里面塞了什么,就静静地目送我远去了。那把伞,救我于暴雨之中。只是不知我走后,她会不会凝望着我的身影远去,或许还是站在原地不动,生怕我又忘带了什么东西。我都明白,她的唠叨和斤斤计较,最终还是都归结于“对我好”,她对我的依恋即使藕断,也仍丝连,只是渐渐目送。
踽踽独行
目送着他们远去时,我们的身边又空荡了一些,心也虚无了一些,最终“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踽踽独行。踽踽独行的本义是孤零零地走着,形容非常孤独。但在我眼中,只有拥有了信念才能让一个人在失去很多后还能孤单但顽强地前行着。《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在失去爱人和理想后,选择了堕落、放弃,他不再愿意前行了。换言之,一个人能独自前进,那他一定拥有着别人的期许和自己的信念支撑,这四个字背后,似乎正是这力量的另一种体现。
念及最近,屡屡占据报道头条的白衣战士们总是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似乎与世隔绝,为什么他们忍住了自己与家人分离的.悲痛,选择“踽踽独行”?为什么他们坚持着、战斗着,最终取得了胜利?我想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满载着民众对健康的期盼和自己对国家的职责所在。即使独行,可他们并不缺乏力量。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踽踽独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坚守,我们也在学习的道路上带着信念奔跑。路遥曾经说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哪怕是独行,不停下,不放弃,也许也是一种坚持。相信会有无数的理由支撑着我们,不断启程、不断出发。
目送回首
?目送》让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目送,到底是什么?我们不仅目送着人们的离去,我们也曾目送着一件事物、一种情感、一段时光的离去。目送在生命中不断地演绎,也许也曾想过让它停止,却连那道目送的开关位置也无从知晓,就似书中的那段话:“因为无法打开,看不见沙漏里的沙究竟还有多少,也听不见那沙漏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我们只有宁静地带着期盼,目送着。要学会紧握,也可以学会放手。在“目送”的过程中,我们成长着,逐渐学会独自前行,但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被目送”的人呢?不要忘记那些来自身后的或温暖或深情的“目送”,记得回首,记得偶尔为这些目光驻足停留。
如今,已待到春暖花开,也期待着病毒远去,我们又相约在中山书院的春草池畔。愿以慈悲为怀,在生命和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来年,回首过往,只愿能不负曾经的目送。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4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查顺路回家的机会,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你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吧!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5
拿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带着好奇,我首先翻开了《目送》。这本书没有什么华丽的文字修饰,却让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与这本书同名的文章《目送》,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虽不华丽,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
这篇文章围绕着“背影”展开描写。其中,有几个片段,让我读着有些心酸:龙应台望着她儿子安德烈的背影远去,但是安德烈却从未回头再望一眼龙应台。同样,在龙应台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她的父亲用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到学校。她父亲只送到了学校侧门的窄巷旁。他很对不起龙应台,因为这车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龙应台却依然站在那里,目送着她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安德烈的一举一动,龙应台都默默地注视着,牵动着她的心。安德烈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看妈妈,而是选择把背影留给龙应台。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己。
以前的我和安德烈一样。在参加夏令营时,妈妈会目送着大巴士远去,而我只顾着和新朋友聊天,不曾跟妈妈挥挥手;出去旅游时,爸爸把我和妈妈送到机场,他会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远去,还会牵挂我们,而我却沉浸在旅游的兴奋中,也没有回头看看爸爸。
现在,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每天早上,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会透过车窗,跟妈妈招招手,因为妈妈在目送着我去上学;到校时,爸爸把我送到校门口,他会目送我的背影走进学校深处,我会跟他说声再见,挥挥手。
请不要留给父母一个背影,给他们一个正脸,一个微笑,就能温暖他们的心。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6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人,生来是孤独的。父母、老师、亲友,或许会陪着你走人生中的一大段路程,但真正走完漫漫人生路的,只有你自己。
正如书中所写:“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着凉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人们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可谁又关心遥远的孤独的.人呢。
当你背上行囊,走上漫长的人生道路时,总会遇到一些顺路的旅人,他们会陪着你走完一段段路程,你们一起聊天,一起说着你们遇到的事,一起围着篝火取暖,留下美好的回忆。可是,当共同道路走完,岔路出现时,你们又不得不分道扬镳,重拾心情,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一个人。
你们毕竟只是匆匆而过的路人,你只是用一个故事同他们换了一碗酒,自此天各一方。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座铁索桥,那桥十分老旧,走上去都会有“喀啦喀啦”的声音,我胆小,每次过桥都让父母抱着我过。有一次,也忘了怎么了,我一人回家,路上还没什么大不了,可一看到桥,心里就漏了一拍:怎么忘了还要过桥。我在家对岸迟迟不敢过桥,踱来踱去,有好几次都踏出第一步了,可听到“喀啦喀啦”的声音,有看到桥下湍急的水流,那一步硬生生被我收了回来。
可看着越来越晚的天色,我心中十分着急,终于,我下定了决心,闭着眼,捂上耳朵,心一狠就朝对岸跑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脚好像接触的是地面,我这才睁开眼睛,回头看了看已经被我跑过的桥,心仍“噗通噗通”地跳着。从那之后,我过桥就再也不用父母抱着了。
没有人能够陪伴你一辈子,你必须靠自己,你最大的靠山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
就如同这个故事,我不把它写在这里的话,又有谁知道呢?也就我知道,喧嚣的风知道,傍晚的夕阳知道,那座古老的桥知道罢了。
人生甘苦冷暖自知,也唯有自知。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7
?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读后感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目送目送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