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电影观后感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观后感的写作能增强我们对电影细节的观察力和鉴赏力,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们俩电影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6篇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篇1

看《我们的冬奥》 ,从一开始罗小黑的出场就觉得错不了;有头发又可爱胆小的小光头强,也可以干着充满勇气充满爱的事情;非人哉故事章节,仿佛窥见了我们的生活,苦涩的现实中充满了感动和爱;再到虎妞的故事,勇气和爱是成功路上不能缺少的特性;最后大圣和图图喜爱、努力和爱也是不能忘怀;感觉每个故事都体现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精神,细节中也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的冬奥项目,各个故事之间不同画风和情节的串联更是感受到了创作者的用心。老中青各代的动画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可爱迷人,糅合在一起也并不违和并且充满笑点。最直白的一句表白那就是:我们的冰墩墩好的容融爱笑爱闹,但就是招我喜欢啊。更祝福运动健儿们突破自己,可以有更好的成绩。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篇2

今天,冰墩墩来到我的家乡——广州,让我来当他的导游。我特别兴奋,那就带他来一个广州一日游吧。

首先,我带冰墩墩来到广州有名的跨江大桥——猎德大桥。“这座桥好特别,上面有一个拱形的大洞。”冰墩墩激动地说道。“这座桥叫猎德大桥,是广州最有名的桥梁之一。它的主桥有480米长,37米宽,从2005年开始建造,2009年完工。这个拱形的大洞可以支撑着吊绳,吊绳可以拉住大桥。”我回答道。

接着,我和冰墩墩来到一个巨大而空旷的广场——花城广场。看到这么空旷的广场,冰墩墩的超能量太空服立即变出一双滑雪板,它兴奋地在广场上滑起了雪,它划过的地方,下起了鹅毛大雪,广场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我又带冰墩墩来到了广州最有名的公园——海心沙公园。冰墩墩问:“这个公园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个海心沙公园是珠江上的沙土堆积而成的天然小岛,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我耐心地答道。

然后,我带冰墩墩来到世界闻名的建筑物——广州塔。冰墩墩的超能量太空服变出了一个火箭发射器,他带着我一下子飞到了广州塔的顶端,把我差点吓晕。我告诉冰墩墩:“广州塔高600米,主体有454米高,天线146米。广州塔不仅可以参观内部,还可以在顶端坐摩天轮。只要站在广州塔上,就可以看到整个美丽的广州市。”“广州市真是太美了!”冰墩墩赞叹道。

太阳已经西下,我和冰墩墩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真希望冰墩墩还能再来广州游玩!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篇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形象。而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更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彰显创新大国形象。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的雪车雪橇赛道、帮助运动员备战的风洞实验室、首都体育馆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最美的冰”......着眼科技创新,中国用更高的标准为冬奥皇冠镶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完工,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从众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到部分项目从有到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科技的魅力。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2024年北京冬奥会正好在正月里举办,这是中国在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家里”过年,感受一场中国元素的文化盛宴。从会徽“冬梦”到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幕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讲述着中国发展故事,传递着中国价值。

展现文明友好形象。“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志愿者2.7万名,61.6万人积极报名,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占到了81%,他们将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现中国文明友好形象。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让我们携手走进冬奥会的“北京时间”,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篇4

耿耿、余淮或许八月长安小姐在给这两位主人公命名时,已经注定着他们需要走过一段和普通的高中生相似而又大不同的青春。也并不是谁在最开始的地方埋下种子,让彼此在往后的日子里狠狠地栓在一起,再用些简单易碎的诺言做个金刚护体,完好无损心安理得地安放在心里最隐蔽的角落,小心翼翼地呵护,不惹一丝尘埃。不是这样的。那些说过的“我们要一起做同桌”的誓言虽然简单地撑起了整个故事格局,让所有小情节的走向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而漫出水面的不起人意的情绪往往隐含着更深层次的缘故,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如此相似的两个子。

耿耿、余淮他们一样的简单,单纯,真诚。他们也像前不久的我们一样,尽管顶着高考的压力,学习的紧张,依然在每日看似雷同而天天鲜活的日子里,坚持努力,去度过不管怎么样,还是会浪费掉的青春。故事是围绕着耿耿而展开的,这个平日糊涂,脑筋不怎么好使的女孩,在关键时刻却从不掉链子。在别人大跌眼镜的情况下,意料之外地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振华中学。并因为一些小打小闹的原因,认识了情商并不怎么高理科成绩却异常拔类的余淮,并鬼使神差的和其做了整整三年的同桌。以耿耿的角度角力,以三年的时光为丈量单位,旁观了每一位同窗的成长。高一高二的嘻哈打闹,在学校规定活动下参加的运动会、话剧、排球赛等等,展开了活色生香的校园剧,在五班这个小集体,在耿实忠厚一如世界万千班主张平的带领下,在大家青涩的眉眼中,一点点涂出属于他们的特定而又不可复制的青春模样。

而高三生活的改变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在他们的认知里,已经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了。余淮物理联考竞赛失败了,就算在耿耿特定的强心剂下,最终也只是拿了个全国二等奖。倔强执着的他又非清华不可,所以经历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苦闷。迫不得已踏踏实实的应对高考,逼自己背一些在自己看来付出不对产量的文言文,在语文卷子上填上“如果我是清风,我一定要弄死心相印”的排比句笑话,并不怎么心安理得地过着理科拔尖,语文,英语相对落下差距的日子。耿耿进步了,尽管是一点一滴的,但也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最后经过她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北京一所不错的大学。

而那个做了三年同桌的余淮,那个一起亲手种下属于彼此一棵树的余淮,那个愤恨的说“不要命了敢砸老子的人”的余淮,那个在前天晚上还约好一起回校对答案的余淮,最终消失了,就那样不着痕迹的消失了。那些寄出了永远了无音讯的信,那些发出了永远石沉大海的短信,那些拨了好多好多遍而被掐断的电话,那些早已熟记内心的电话号码,就这样蒸发在这个世界里。如落入大海里的一小滴水珠,消失地无痕无迹。那种感同身受就真的犹如一颗蓬勃跳动的心脏被紧紧拽在手中,而突然被放开的在胃里翻滚的一整片虚无。虽然故事在最后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答案。但是你我都清楚的知道,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了。况且那些解释是作者给的,不是生活。

当然那些小伙伴们也一定记载着我们美好的样子,想到他们的我们也会情不自禁的牵动嘴角,扯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弧度。谁说每个人手里不是牵着别人一段或长或短的青春呢。其他的人也都有各自的人物特点,贝塔是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里面都会遇见的人,由于她的性格使然,所以她会有自己的结局,会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可能对自己的老师产生好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想要的结局。

其实我们也一样,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要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人生,也希望《最好的我们》能带给你们不一样的感触,给你们以人生的启迪。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篇5

一道年华的门,门内是记忆,门外是时光。

最近有一首歌很火叫做“7years”我很喜欢这首歌,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还有它的歌词。这首歌写的是一个男孩在分别在七岁,十一岁,二十岁,三十岁,六十一岁不同时间段的经历和感受。

七岁的他勇敢无畏,认为这个大千世界一定会让他强大;十一岁的他渐渐懂事,知道了对自己真正爱的人付出真心,也有了做歌手的梦想;二十岁时,他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起玩音乐,用汗水浇灌他们理想的花朵;三十岁了,他写的歌被人们熟知,他也有了家庭,他想着如何给他的孩子讲他的故事;六十岁的他,每天只期盼着自己的孩子可以回来看看自己……

这首歌在讲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生的故事。七年,幼儿园学前班到小学毕业;高中入学到大学毕业。时间过的真的好快,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长大了,小时侯的那个爱哭鬼,小学时爱告状的小屁孩,初中时每天傻乐的女孩……这些记忆好像都渐渐走远了。既然留不住,那就勇敢挥手告别。

高中的生活刚刚开始,都说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里的我们简单纯粹,勇敢无畏。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像歌中的那个男孩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不知道会不会和他一样功成名就,也无法预料到七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但我知道,不管未来怎样,我都应该活在当下,大胆的做梦,勇敢的追梦,因为这时的我们都是最好的我们,而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在的我,十五岁。希望七年后我会感谢在最美好的时光自己付出过的努力。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篇6

很喜欢这部短片,片子高度的象征手法对于表意已经足够了,可能贾樟柯对媒体行业不太了解,所以模糊掉了具体的时间提示,只选择了sars一例(或者说sars也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媒介的寒冬。sars发生在2003年,这又不禁让我想到,2003年的南都案。这样想想实在是太可怕了,可能是我想太多了)

然而具体信息的模糊显然导致了影片的历史沉重感不够,所以贾樟柯选择走写意的路线。在这里简单地认为田园是南都的象征,赵涛是公民的象征。影片中暗示情绪的主要是光线和色调,季节(曾经有一个场景是夏季,大概是说南都在影片第一场中国的悲惨生活中诞生了,于是中国进入了希望的夏天),片尾寒冬中的红棉衣有很强的追捧公民地位的暗示,让片尾肃杀的冬天中带来了一点希望。

因此全篇主要是将南都(田园)坚持不懈,始终不变地做公民的观察者(开始是画家,后来观察技术提高了,变成了摄影家,但地位从来不变),一直守护在公民(赵涛)的身旁,让她过上正常的日子。而公民才是真正的主人(赵涛隐藏在大多数人中,但是她衣服的颜色又暗示她的力量)。这么说起来有点过于牵强,但是单从记录一个时代和宣传南方系宗旨的目的来说,已经足够合理了。

值得深思的最后一段。南都对公民说:”你怎么是一个人?“公民对南都说:”你怎么总是一个人?”接着南都和公民依偎在一起,用爪机(是南都的哦)拍了一张照片。从画画到用专业相机拍照到人人都有的爪机拍照,大众舆论时代终于来临。寒冬里夹杂着希望和悲伤。这样想想,此片是贾樟柯的用心之作,也是他一贯的态度:记录这个时代。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400字5篇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精选5篇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推荐5篇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通用5篇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精选5篇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篇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优质7篇

2022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观后感5篇

狙击手观后感心得5篇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优秀7篇

我们俩电影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