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读后感5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本的总结,更是对生活的反思,为了更好地记住内容,我们习惯性地写读后感,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报任安书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报任安书读后感5篇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1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被诬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但太史公却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与自己的'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便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历史经典著作。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无法回到纯白,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报任安书》里的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司马迁用它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口出“恶”言,便遭受宫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于是默默忍受了令人耻笑的宫刑,明知道是这样一条艰苦的路,却还是毅然迈出自己的脚步。

越王勾践,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为了复国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终于成功消灭吴国,取得胜利。品尝苦胆,睡在薪草上,这不是一个皇帝所应有的待遇。他为了复国是多么的艰辛。不但要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还要受尽天下人的耻笑。这是何等的痛苦,他本可以一死了之,但他毅然踏上了这条复国的艰辛道路,迈出自己的脚步。这是为什么?为了一个信念,一个梦,一个复国的梦!

飞蛾扑火,人尽皆知。为了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一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了自己的性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南宋词人李清照赞美项羽的诗。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大败,一路逃到乌江边。却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于乌江边,他原本可以逃回江东,等待时机,再度东山再起,以他在江东的声望,绝对可行,可由于内心极度的谴责,便在乌江边自刎了。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体现他高洁的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他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什么?为了光明,所以宁愿牺牲。

何为生?不在于活的是否长久,在于活得是否绚烂。何为死?不在于死的方式怎样,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人生短暂,我们无法控制,但它所散发的光辉是我们亲手创造的。让生命大放异彩,这才是活的价值。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3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司马迁不懂吗?不!他当然知道,处于那种境地,那是非死不足以洗净耻辱的,非死不能回报列祖列宗的。终于,他说了一句话:“所以隐忍苟活,幽于愤者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是乎,司马迁说出了一段震撼千古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理想的顶峰人人有,并非人人都能攀,只有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劳苦,勇于战胜重重困难的人,才能到达。

这就是司马迁的感慨,这就是司马迁的悲愤,这就是司马迁的希望。

他要完成一番事业,为实现一个理想活下去。他不能像蝼蚁般轻生,他要死得重于泰山。司马迁经历了莫大的苦痛和心灵的拷问,最终超越了自己,实现了终极意义上的升华,《史记》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恢宏、更深沉、更澄澈、更庄严的层次与境界,它己成为人的历史、事的历史、心的历史的复合体,有人说《史记》吴司马迁的哭泣,毫不过分。这正好应证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毅力,是奔向理想的战马,通向胜利的阶梯,它通过蜗牛留在峭壁顶上的足迹,大声的告诉着人们的成功的秘诀。

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衣衫褴褛、手执笔锋用心著书的人,他就是我眼中的司马迁,他将一个“辱” 字都不放在眼里,而是将自己未尽的事业超越了生死之外,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又何苦为区区考试分数哀伤悲愤呢?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影子,那是司马迁,那又像是我,其实我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就是我,我们同样身处逆境,我们又同样忍辱负重,只是司马迁比我更坚强。

逆境是痛苦的,有时会令人难以忍受。而逆境却又是最好合老师,它可以使你认识顺利环境中无法认识的事情。对于人生、对于事业,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在逆境中,希望可以燃烧,甚至到了“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境地,希望仍然可以鼓舞人前进,造就一个人;希望也可以熄灭,那太容易了,只要听凭命运摆布,任其漂荡,希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破灭了。但生活、事业是美好的。当一个人追求美好的目标时,心灵之火,就可以继续燃烧,就可以成就“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的事业。到那时,我们会为失去了美好的东西而抱恨,但我们也会为得到了更美好的东西而欣慰。

两千多年来,司马迁以其顽强的精神、崇高的理想、杰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辉煌的成就,沾溉着后人,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不但为我们留下一份传世不朽的文化遗产,而且为后人树立了一个百折不挠,忠于自己事业、理想的榜样。我们今天读《报任安书》,就是要学习他如何做人,如何不停顿地追求的精神。这一点,确实有“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理想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浪漫。实践理想的路,也不像长安街那样平坦笔直。它有羊肠小道,需要迂回前进;它有长江大河,需要架桥而达;它有魍魉拦路,需要一个个铲除。

理想,要靠自己来实现,而实现它,就须有坚韧不拨的毅力。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4

读罢《报任安书》,我被司马迁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总想了解他是如何写出这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报任安书读后感。字里行间的愤懑,不满与痛苦,从何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还有理想要实现,还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这样含冤而死。于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终写出了不朽著作《史记》。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价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创造骄人的能够留传后世的成绩。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许多作品足以震撼心灵,可却不了解那些光鲜艳丽的音乐章后面,埋藏着他曲折的一生。贝多苍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音乐天赋,他的爸爸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位音乐家,从而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不惜对小小的'贝多芬施加武力,当贝多苍不认真练琴时,爸爸甚至饿他,关他在小黑屋里。但这没有成为贝多芬前进的阻力,多年后,他终于小有成绩,正当他的事业爬上巅峰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与此同时,他深爱的女人,幼稚自私,风骚的爱丽丝也因不理解贝多芬的事业而离开了他。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对他的打击非同小可。在短暂的低迷后,他重新振作,创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乐。然而,挫折还在不断地攻击着他,三四年后,贝多芬失聪了。然而令我们震撼的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贝多芬竟然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铿锵有力的曲调仿佛描述了他铿锵有力的一生,给我们上了铿锵有力的一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时的处境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些伟人的事例,都和司马迁一样告诉我们:困境往往使那些有梦想、有意志的人们更加坚强。

司马迁心中有一股气,这是对皇帝、对专制不满的怨气,忍辱负重的豪气,正是有这股气,才使司马迁在极度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实现了他那“重于泰山”的价值。他坚忍的意志,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忠诚,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学习!

在黑暗中,破茧成蝶,重生!

报任安书读后感篇5

人们提起司马迁往往以羡慕及崇拜的眼光来看他!他的史笔让古人在纸上永远活了起来,他替古人诉说着他们的荣耀与心酸的人生历程;但他写给任安的信却让我们走进了他那看似无比坚强的心,细读《报任安书》就仿佛可以看见他的泪水一滴滴的落下……

在成就上:司马迁有与日月争辉的成就,但他的成就却也掩饰不了他的不幸。其实,他只是极端政治造就的一个苦命人,一个在洪流面前拼命挣扎却又无能为力的可怜人……

在不幸的方面,人们喜欢将司马迁与屈原对比。司马迁诚然有着屈原一样的自傲,但是他所受的委屈绝对是比屈原还要大得多的。我们看屈原“为楚怀王左徒”,这也让他一直引以为傲,他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所面对的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国破的无能为力,是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而同样自傲司马迁虽“负不羁之才”,但他不过是被汉武帝视为“近乎巫祝之间”的史官,更不要说有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优待了!他自己也只是被君主当成最不起眼的“倡优”,所面对的是“诟莫大于”的`宫刑,是那种生理和心理不断重复的打击!是世人的耻笑!是“下流多谤议”!但是——他又不能像屈原那样痛痛快快的去死!他不能像屈原那样的去解脱——他背负有使命,他的肩上背负着父亲和他未完成的心血……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司马迁何尝不是那样的人?

当然,或许正如司马迁自己对任安说的那样:“大抵贤圣”都是在不幸面强大起来的。

一个人有了极大的不幸后,那么他可能只有用他的生命来为自己的不幸作注解,司马迁大概就是用他的《史记》来为自己的不幸做出他自己注释。

在成就上,人们喜欢将他和西方的修昔底德做比较,毕竟他们都是“历史之父”!

然而,我更喜欢将司马迁和普鲁塔克联系在一起。司马迁有《史记》,普鲁塔克有《比较列传》,他们都是通过人物传记来写历史(虽然普鲁塔克说他写的是传记而不是历史)……虽然他们在成就上有那么多的共鸣之处,但是,普鲁塔克的命运比司马迁好得太多了,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据说普鲁塔克曾经为罗马帝国的2个皇帝——图拉真和哈德良讲过课,并博得了他们的赏识,而且图拉真皇帝曾授予普鲁塔克执政官的高位。后来哈德良皇帝又提拔他担任过希腊财政督察,晚年他又出任希腊圣地————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终身祭司。可是,司马迁却当了“刑余之人”,面对的是被“主上所戏弄”,所受的是“流俗之所轻”,在别人眼里他“与蝼蚁何异”……

记得尼采说过“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用血写书,你将会体会到:血便是精义”。我想,《史记》或许就是用太史公的血肉写的吧!

如果让读哭《离骚》的贾谊去看司马迁给任安的信,他大概也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吧!

报任安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8篇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篇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优质7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8篇

2022高校示范微党课观后感6篇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优秀7篇

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6篇

家庭教育家长观后感6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最新8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精选6篇

报任安书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