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对影片的深刻感悟,观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探讨影片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增进理解,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都不能少观后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
昨日,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景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齐看完之后,异常在大家都分享出自我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教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教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教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教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终,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教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教师这个临时的代课教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教师一向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齐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终才等到台长经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教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必须有结果,但不坚持就必须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职责感的促使,魏教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助。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认为,山村小学单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大官小官已经完全没有当初共产党的光鲜,社会的腐败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3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充满整个脑子只是代课老师魏敏芝找回贫苦学生张慧科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成为了黑夜中唯一的一线曙光。在数月也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采望的情况下,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还年幼的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为了找到张慧科,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开始了人海里的寻找……有的同学看了这部电影后会说:“这个老师太傻了,丢了一个学生就丢了呗,干么跑那么老远去找他?”而我却不想想看,我们社会上不就有像张慧科一样不能上学的儿童吗?他们有的在大街上乞讨要饭,有的在打工,还有的在街上卖东西。他们多么渴望回到学校读书啊!这么想,魏老师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地忙碌着。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4
春节来临的前几天,我和家人一起看了一部电影,这部影片的名字是《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十分感人,看完以后禁不住潸然泪下。
故事讲述了贫困山区里水泉小学的高老师因母亲病重所以要请一个月的假,村长只好去请代课老师,请来的代课老师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名字叫做魏敏芝,高老师在临走前,嘱咐她说:一个学生都不能少。
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学生服她,还经常和她顶嘴,其中还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叫做张慧科,还将当时还很新的粉笔给弄碎了。可是有一天,魏老师在点名的时候发现张慧科不见了,经过了一次家访后才知道,是因为家里太穷,所以才去县里打工,而魏老师为了那一个诺言,决定去县里找他,为了筹钱,她和学生去工地上搬砖,然而非但没有帮忙,反而还帮了倒忙。看到这里我十分的感动,乡下的孩子的生活可真辛苦。最后魏老师只好徒步走去县城,在路上她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个开着拖拉机打算去县城的人的帮助下她来到了那里,却收到张慧科失踪的消息,她用仅剩的钱买了纸和笔,打算写寻人启示,却被告知这样子做没有任何作用,她受到了第一次打击,随后那个人告诉她可以去电视台那,说那里是最管用的',魏老师打算去找台长,可是却被门口的人给拦住了,魏敏芝在门口等了两天他也没有让她进去。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人间的人情冷暖。最后台长发现了他并让他参加了一个节目说是可以找到他,到了最后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原来他在街上被好心人收留,在电视台的帮助下他们回到了农村。
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区别实在是太大了,这一部电影告诉了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5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一样的景象。这次教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教师的故事。
13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教师竟然能够是13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教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应对那么多调皮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最终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终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明白自我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当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中,还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能够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教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明白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教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必须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