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读后感推荐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阅读像一场静默的对话,读后感则是这场对话结束后我们的回应与反思,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把书中那些发人深省的观点永久保存,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童年读后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童年读后读后感推荐7篇

童年读后读后感篇1

“于是,我去了人间。”“哎,阿廖沙童年就已经够悲惨了。那他面对人间该是多么艰苦啊”我凝重的合上了书,深深叹了口气。很幸运正值豆蔻年华的我,读完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年幼丧父的阿廖沙跟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中,阿廖沙亲眼目睹了两位舅舅为争家产而打架的自私与贪婪。也亲身经历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经常为一些小事而用柳条抽打自己的凶残与可怕。更不幸的是在他十一岁这年。母亲的离世,外祖父的破产。让幼小的他被迫走上了社会,童年也因此而终止。

难能可贵的是。在阿廖沙遭受了种种不幸后并没有自甘堕落,依然在黑暗社会中保持着一份善良、乐观、美好的心灵。我知道,这份“功劳”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他的外祖母,外祖母会读诗也会分享许多故事给他听。外祖母的乐观积极、热爱生活,对谁都十分友善的心时刻感染着阿廖沙,像一抹暖暖的光照进了阿廖沙内心的灰暗地带,将他领到了明亮的大千世界。“这是她对世界的无私的爱充实了我,使我面对艰难的生活充满了坚强的力量。”这是阿廖沙对外祖母的描写,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一场普通的数学考试,粗心大意的我只有70多分。我心惊胆战地回到家后,心情低落地和爸爸说:“爸爸对不起,我这次数学考试发挥失常了。”但是爸爸并没有骂我,而是鼓励我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以后要更加努力,爸爸相信你!加油!”听到爸爸的激励便觉得心里暖洋洋的。也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下次一定不辜负自己,让爸爸看到一份骄傲的答卷。阿廖沙在逆境中有外祖母的关怀。而我在逆境中有爸爸的鼓励。我们都是幸福的人啊。在逆境中能得到长辈的美好的祝福,再加上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保持内心的光。那最终的硕果一定属于我们!

突然就不担心阿廖沙去人间了。因为无论遭受多大挫折,深深烙印在阿廖沙的心里光将永不熄灭!

童年读后读后感篇2

人生是天空,又蓝又美。童年更是一点点璀璨的星星。使那些无目标航行的船只,找到方向,看到希望。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这本书是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三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家。可他的外祖父贪婪而残暴,两个舅舅又十分冷血,为争夺财产害死徒工小茨冈。外祖父不停地剥削雇工、放高利货,但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断了他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作者可怜的母亲改嫁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祖父残忍地赶出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似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渐渐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我同情阿廖沙的时候,一丝光明照在他的身上。他的外祖母来了。正如文中所说“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是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使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使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与做事。

童年读后读后感篇3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之后,我真的被震撼了。这本《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阿廖沙第一次因为染桌布事件挨打时,他就已经知道了外祖父的贪婪、专横、残暴。于是他在那时就开始承担了生活的压力,承担了养活外祖母和他自己的责任,承受了许多大人都未曾遭遇的苦难。他曾与外祖母相依为命,也曾与粗野、自私的舅舅在一起生活,遭到毒打。

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面对生活。”阿廖沙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阿廖沙同困难与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几乎又是大多数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邪恶、冷酷、孤独。阿廖沙的经历之所以有震撼性,是因为有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

如果我是他,当遭到残暴的外祖父的毒打时,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去接受重重的困难和波折,因为我没有勇气。

如果我是他,当整日生活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我不可能像他那样的坚定的生活下去,因为我没有那种坚定的毅力。

虽然,我是一个坚强的小女孩,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胆小、不坚定与无能。我在生活中很难遇到困难,即使遇到了,我的爸爸妈妈总会帮我解决。看着阿廖沙的经历,我可以想到他在外祖父家遭受的苦难,体会到他勇敢并坚强的精神,这是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之火。

如今,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又懂得珍惜吗?我们身边甚至有人轻生,这是多么愚味的举动啊!想想阿廖沙,他为了生活,仅仅十岁就走上了复杂的社会上赚钱,养活自己。那些不珍惜生命的人,我不知道他们领悟了什么。生活中是存在千千万万个困难,但也共存着许许多多的温馨与幸福,我们应该去挖掘,去体会,那样才体会到更多。

我崇尚我的生活,尽管它很普通;我热爱我的生活,尽管它很平凡。我用我笨拙的笔去画,画出一幅这世上最美丽的画卷!

童年读后读后感篇4

今天我就要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童年》。它的封面我一看上去,着实挺难看的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当我翻开的这本书,发现故事还是非常精彩的。

?童年》讲的就是小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乳名),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爸爸去世了,所以他回到外祖母那儿。外祖母和外祖父还有一大堆亲戚都生活在一个小屋里,里面是矛盾重重。因为他的外祖父虽然个子矮小,但是很喜欢打人,住在里面的小孩子通通都被打了好几遍了,几乎没有不被的孩子。要是我是小男主人公,我都受不了这样的生存环境。他的妈妈也没有管他,幸亏他还有一个善良的外祖母。后来他的妈妈也去世了,他的大家庭破碎了,外祖母和外祖父都接近疯癫了。阿廖沙的童年真的是挺悲苦的。

这个故事重点就是书名《童年》,童年这段时间应该是是非常美好的,我想作者应该是对于美好童年的向往,但是他自己的童年却一点都不好。童年这本书,有一点儿就是推崇上帝的感觉,因为他的外祖母和外祖父提到最多的都是上帝。尤其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对上帝信任到了极点,每天都做祷告,做什么事情都是上帝。

我发现国外的书有蛮多都是讲关于信仰的,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讲儒、道、佛,他们讲上帝。虽然我不太信上帝,但是我在这本书理解了,为什么老百姓们一定要信仰上帝救他们?感觉就是上帝创造了,他们就是上帝,给他们安排的命运,无法逆转的命运,面对困境,信仰上帝可以给他们力量。

童年读后读后感篇5

每个人都有童年,而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真是千呵百护,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高尔基就没有这样一个童年,他的童年是苦的,是可悲的,不但家里很贫困,家庭也不美满。

高尔基7岁就没有了父亲,因为家里穷父亲生病了也不能去医院,直到死了也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因为前面一直是父亲打工获得的钱,现在他死了,高尔基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远渡重洋去找高尔基的公公。高尔基的公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家,经常打小孩子,只给高尔基几件有补丁的破衣服穿。高尔基在小学时因为是穷人家的孩子饱受大家的欺辱,不过有一次数学老师出给了学生一道题:1 2 3 4 5 6 ……100=?,别的.孩子想了半天都没想出来,只看高尔基一会儿就做好了,他说是5050,老师很惊呀,忙问:“你怎么知道的?”高尔基说:“因为1 100=101,2 99=101,3 98=101……一共有50个101,只要用50×101=5050就可以了”。老师对高尔基的数学能力心服口服,不再因为家穷而瞧不起他了。高尔基长大后成为了数学家、文学家。读完了《童年》,我觉得高尔基生活学习条件那样差也能成为伟人,而家庭富裕的我们不是要更加努力学习吗?

童年读后读后感篇6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有些幸福美满,阳光快乐;可有些却弥漫着悲惨可怜,暴力与无助,高尔基的童年正是如此。《童年》这本书中高尔基以自己为原型,描绘了他阴暗的童年,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童年》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贪婪残暴,常毒打孩子们。外祖父家还有两个舅舅,他们自私贪得无厌,不惜一切想得到家产,甚至将外祖母手臂打断,把家里砸的乱七八槽。一次,阿廖沙把白布放入染缸闯了祸,遭到外祖父的一顿毒打,随后大病了一场。在养伤的日子里,结识了家中善良朴实的小茨冈,成为他第一个朋友。他常为阿廖沙挡鞭子,但后来,两个舅舅让小茨冈去抬巨大的十字架,小冈不幸摔倒,被压死了。这让阿廖莎不幸的童年再次增添了一道阴霾。

在黑暗的童年,外祖母永远是阿廖沙心中的光。外祖母为人和善,勇敢乐观,常给孩子们讲故事。祖父家着火时外祖母冲进火海拿出矾油,多么勇敢!外祖母给阿廖沙的疼爱,让他在“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中度过童年。

阿廖沙的童年尝尽世间痛苦与丑恶,经历一幕幕黑暗而又血淋淋的生活。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中也不缺温暖光明:慈祥善良外祖母,乐观纯粹小茨冈,献身科学的思想青年“好事情”,都使阿廖沙在这样丑恶的环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应珍惜美满生活,像阿廖沙一样,即便逆风生长,也要向阳而生。

童年读后读后感篇7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童年更只有一次,童年难寻啊!以前,我的感受并不深刻,可自从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童年的宝贵。

其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年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宝岛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本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时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所以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风味。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后来拍成电影,还改编成儿童绘本。

此文是《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用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十分清晰,有那么朦胧,宛如一个批着轻纱的.少女。

作者十分喜爱骆驼。现在我们非常不容易看到骆驼了,可在旧北京却常有冬天卖煤的骆驼队。因此,趁大人们在买煤的时候,“我”就有机会细细地观察这样一种大个动物:看它们的脸、牙、咀嚼的动作、大鼻孔和胡须。而且由于看得太过专着入神,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时间一长,便不知不觉喜欢上它们了,虽然觉得长得丑,却丝毫没有厌恶感,儿时的童真跃然纸上。

第十一自然段中,作者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才引出妈妈后来问:“谁?”其实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将小小的“我”对骆驼队的思念展露无遗,正是因为思念骆驼,满脑子都是骆驼的事,所以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心中想的问题提了出来。

由文中第十五段第一句话可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依依不舍。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地叹息、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不已,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在、童年的生活不再……

真真童年的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回味不已,怀念不已,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乐。就在这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得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童年读后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

爱国主义观后感7篇

家庭家长观后感7篇

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观后感7篇

叩问初心警示片观后感7篇

红色纪念馆观后感7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5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5篇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400字5篇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精选5篇

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通用5篇

童年读后读后感推荐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