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更敏锐地捕捉影片中的细节,写观后感的目的在于促进思考,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影片的内涵,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1
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是一点都没看过的,但是老是听见周围人的夸奖和赞美,所以我就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部纪录片,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精彩。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昨晚21:00在中央一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
看完之后内心真的是蛮感动的,是因为美食的美好,更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情。片子虽然是记录美食的,但是中间穿插的人文情怀,我觉得特别好!美食和人文搭配的浑然天成,更有人情味、更真实,既能突出劳动人民朴实和可爱,还能彰显劳动最基层人民存在的一些社会现实。如果只是一味描述美食的食材、加工过程和最后的成品,单调又失情感,倒成了一部空洞的纯粹美食记录片了。
一、中国传统的美食真是一绝 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这里不得不赞美一下摄影师的水平,拍得真的特别好)都是来自最平凡的乡野民间,并没有来自城市里高档的大餐厅里。无论是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家制作的蜂蜜粥(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四川养蜂夫妇老谭家的豆花、陕西宽宽的劲道的裤带面、苗家的雷山鱼酱 、山东的大葱卷饼、还是福建泉州萝卜饭都是来自最平实的乡间劳动人民之手,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把中国的传统美食沿袭的这么美好!
二、中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得以继承
相比于美食,《脚步》中的各个人物的故事更让人感动,亲人间的温情是最难以言表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为了弟弟上大学给弟弟凑学费,替父母减轻负担,上山挖灵芝。为了庆祝弟弟即将上大学,白马送给了弟弟一份特别的礼物——天然的
蜂蜜。然而这美味营养的蜂蜜竟然在一颗几十米高的大树上(这相当于十多层楼房的高度),白马就是靠着树藤的缠绕和用斧子在树上刨下的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概用了四个小时才到达树冠。为了取得蜂蜜,白马摆脱树藤,在树冠上慢步行走,点燃熏草(为了防止马蜂蜇咬),最后到达了蜂窝,取得了蜂蜜。看到白马去蜂蜜爬那么高的大树,我真的挺害怕的,太危险了。但是哥哥为了送弟弟这份特殊的礼物,宁愿冒险前往,亲情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四川养蜂老谭夫妇为了养家糊口,一年11个月在外四处漂泊养蜂,这一养就是二十多年,父母的漂泊才换来了两个孩子在家的稳定生活。夫妻间的相互包容、忍让和爱,让老谭夫妇觉得哪里都可以是家。有付出才有收获,想得到美味的蜂蜜、想让儿女过上安稳的生活,就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辛勤劳作,说明了可爱的劳动
人民一直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三、彰显存在的社会问题 片中也反应了一些社会问题:在广东打工李建英的父母半年来只能在收割玉米的时才能回家小住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在收割玉米的同时,一家人全体出动制作雷山鱼酱,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女儿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这样的巨变产生了更多的留守儿童(中国留守儿童的总数竟然和英国的总人数是一样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有可能出现心理等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一天只能割一亩多的麦子,最多挣200元钱。然而机械割麦机割一亩地麦子时间很短,而且才100多元。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沿袭下来的麦客就会慢慢消失。我觉得机械效率虽高,但是可能远不如人们在麦田地边割麦便聊天更有人情味。而且,这些“被淘汰”的麦客也失去了季节性的“工作”,没有了收入,只能靠其他的打工方式赚钱。 社会的进步可能会使一些传统消失,但是真的不希望几十年之后再也看不到中国的传统风土人情了。 希望这些美好的传统能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就像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一样!
中国人“无论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2
舌尖上的故味,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和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几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使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使我们兴奋,流下口水,还是因为我们从各地的饮食中“看”到了家里的味道。在现在的中国,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这些记忆,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家人那里却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全都藏在了那一锅汤,一碗面条,一片肉里。
在日益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以及负责人类生存的食物在加速流转。片中徐徐展现的一幕幕画面,则让我们的心灵舒缓了下来,也唤醒了我们对儿时生活的记忆。与口水一起流出来的,是泪水,还有对儿时生活的深深眷恋。无论人们走多远,在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看着那些辛苦勤劳又朴实无华的.国人为了生计奔波,远走他乡,背着行囊渐渐离去,竟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悲伤和凄凉涌上了心头。
或愁或喜或怒,对于感情的认知人类与生俱来;或咸或甜或辣,对于滋味的感觉人类也从未忘记。它就像是春日里一场小雨,温凉适度,沁人心脾,让人顿时冷静,也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次脚步会走到哪里,也不知道下一站食物的脚步会走到哪里。美食离我们的距离究竟是远了,还是近了?没有人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家的味道永远都是一种羁绊,一种力量,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啊。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3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是他们认真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动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的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4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说的话就是:“吃饭没呀?”这让外国人惊讶不已,中国人怎么就对吃如此情有独钟?确实,“民以食为天。”从人们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们的物质文化等信息。不同的时代,人们吃的东西也是不同。人们说:“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从舌尖上去看中国。
奶奶——麻烦的粮票时代
在我奶奶的那个时代,资源紧缺。什么东西都要靠相应得票(比如:粮票、布票、油票……。)才能换取物资,并且要到供应站才能领到。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据奶奶回忆:一次过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应站换些粮食。这时,正值排队高峰,供应站门口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终于领到了。可这个时间别说是午饭了,就连这年夜饭也不一定吃的上了。紧赶慢赶,总算是赶上了。而这年夜饭吃的又是什么呢?腌萝卜、腌白菜,几碗稀粥,中间放一个盐罐子,就凑成了一桌“别具一格”的年夜饭。“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说到这儿奶奶发出了感概。
妈妈——“奢侈”的小康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腌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那一锅清粥也被一粒粒饱满的米饭所替代。我听妈妈说:到了80年代后期,在“饮食大舞台”上粗粮“退了休”,细粮成了“配角”,人们从未吃过的山珍海味晋升“主角”。还有更另类的:什么蛇、鼠、果子狸纷纷出笼……
我们——饕餮的营养时代
到了我们这一辈,鲍鱼、鲈鱼等“土豪式”食物已举行了“闭幕式”。人们对养生又多了一重认识,个个都追求起“纯天然,无公害”的食物来。粗粮重新“上岗”,颇受人们青睐。乳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巅峰!怎么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在今天,人们吃着并选择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清醒而大步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5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个异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际我也有着自己的感叹:
一、电视上的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与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与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们的田野。
钢筋与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与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与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与快乐。
三、转化的灵感。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与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与幸福。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这么容易令人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6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第五集《厨房里的秘密》。
一看这个题目,我想你一定会非常疑惑:厨房里怎么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这个秘密又是什么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秘密吗?不用着急,现在就让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烧菜的时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饪。在尼西乡,人们都认为用黑陶做出的菜,拥有更好的味道。在扬州,厨师的绝招就是刀法了。它们将豆腐切成一条细细的,像头发一样细的豆腐丝。这必须要心平气和,内心要平静,刀法上不能有半点差异。
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时,我就会认为厨房的秘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帮助。就像欧阳广西要烧村宴时,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他就不会做得那么快,这么香了。我又认为厨房的秘密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香港婆婆的菜就不会烧得那么香甜,那么诱人。
那么,厨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是尼西乡人的黑陶腊肉,是扬州厨师令人叫绝的刀法,是让国际名厨偶然失手的一坛咸鸭蛋,还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汤?
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吧,厨房的秘密其实就是———没有秘密!
也许,厨房的秘密是厨师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7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完美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完美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期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经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完美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向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趣味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能够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境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