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审视书中的观点,甚至影响人生的选择,一篇用心的读后感不仅总结内容,更能挖掘出书中隐藏的价值,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迟来的告白读后感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1
?无声告白》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华人作品,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伍绮诗却是第一次阅读。
华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身份认同”,几乎在每一位身居海外的写作者都会涉及,也正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优秀华文文学。詹姆斯·李作为一个自小在美国长大的人物,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问题必然追随他一生,当然,这也一样延续到了他的子女身上。这也是莉迪亚与内斯为何备受冷落,没有朋友,一直孤独的原因之一,也是引发莉迪亚自杀的根由之一。
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家庭的,这一点依然在这部作品里有体现。早前,看过一本名为《为何家会伤人》的书,那时所想起的种种,直至看到这本小说,看到这个家的故事,才真正懂得那种伤痛,美丽而令人窒息的。
莉迪亚是这个家的支撑,以她的死亡为线索,回忆与现实两个时空交叉,关于她死亡的真相也慢慢被揭开。这个家的四个人都该对她的死负有部分责任,当然也有她自己,从玛丽琳离开又回来那时起,莉迪亚就为了让母亲不再离开,默默接受一切。她对母亲安排的一切都顺从,她只是害怕被离开被抛弃,她必须学力所不能及的知识,必须假装有很多朋友是受欢迎的。可是,当她的世界里可以感到有价值的东西——她的物理成绩、内斯的.默默支撑和理解——即将要失去,最后连与杰克的感情都变得不可能,而留给她的只有更压抑的生活的时候,她的世界崩塌,死,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也许,我是幸运的,即使父母没上过大学,即使他们曾经很希望我能读大学,可是他们从来不把这个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强加于我。他们没有像玛丽琳逼迫莉迪亚那般逼我学习、上课、做题,我也不用忍受那样来自他们期望又怕失望的压力。我们可以选择很多东西、选择做很多事情,可是唯独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唯独父母,我们不应苛责,可是天下负父母最多的还是子女。所幸的是,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盼,完成学业,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在以后的日子,用自己的努力,来爱护他们。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2
“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无声告白》
三浦春马去世的消息我是两天后知道的,因为要准备考试,那两天没怎么上网。咋看到三浦春马死了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好久之后我想起来三浦春马是谁,然后感觉这条消息应该是假的,其实没怎么看过他作品,所以印象里他还是“恋空”里那个高中生的模样,我喜欢那个笑起来很好看的他,根本没有把那样的他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点开消息,“自杀”……这两个字又让我愣了很久,然后就想起了乔任梁,甚至想起了张国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我满是疑问,还没觉得自己有多难受,然后我重新打开了高中时期看过的恋空,看到结局三浦春马扮演的弘树死掉时才开始觉得难过,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这不在是故事,那个扮演者在真正的世界里也变成了天空走了,眼泪突然就再也没能止住。
我想好好活着,但我觉得好累。
我想就这样死去,但我又觉得害怕。
我想,我缺乏勇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
我从未觉得那些选择离去的人有多不应该,毕竟我们谁也不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究竟为何如此选择,但我着实佩服他们的勇气。谁也没有权利去怪罪他们的离开,我很讨厌“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么”这句话,在我看来活着,死去都只是选择而已,都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选择。
其实选择死去有很多原因,以前看过一个问题,“你说,那些自杀的人,到底是想通了,还是想不通呢?”想通了,所以作出了自己乐于接受的选择;想不通,太痛苦,所以只能逃避。就像莉迪亚走入了湖水中,不是因为她想死去,她只是想纠正错误,重新开始。莉迪亚是一个混血孩子,她继承了爸爸的黑头发,妈妈的蓝眼睛,整个学校只有她和她哥哥两人,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她的哥哥大概比她更幸运一些,他没有继承妈妈的蓝眼睛。莉迪亚太像自己的妈妈了,除了蓝色的眼睛,她还承继了妈妈所有的意愿。而她的'父亲不想让孩子们像自己小时候一样,不停地让他们去交朋友,融入这个本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世界。父母的期待压得她喘不过气,她依旧苦苦的坚持着,她害怕失去妈妈,而且自己有哥哥的理解陪伴。可是艰辛的支撑终究会被现实打败,她的努力换来的只有更沉重的期待,慢慢的压得自己再也喘不过气……哥哥的“逃离”让她终于失去了最后一丝支撑力。
莉迪亚走入湖里的时候,我既觉得悲哀,又觉得欣慰,同时还有一丝遗憾。悲哀的是,十五岁的她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欣慰的是,她不在苦苦坚持,想要改变这一切;遗憾的是,她也许不是真的想死去,她只是想要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为什么说活着、死去都需要巨大勇气呢?只因“重新来过”四个字,本身就很难。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3
上次的读后感讲了一个,为了向父母证明价值从而冒险屠巨龙的孤独少年。这次,我们来讲一个,为了摆脱父母掌控从而走上不归路的孤独少女。
不禁有些感慨,会是怎样的机缘,让我在这段时间里,碰巧连续看了两本与少男少女有关的小说呢……而且是如此动人的小说。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中年危机其实是青春期危机的重现。我恰好已人到中年。危机说有些夸张,但正面对着中年人的各种人生挑战却是有的。碰巧看到的这些青春小说或许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相遇。
让我们回到书中来。
15岁混血少女莉迪亚是移民美国的华人高知父亲和能干美国母亲的女儿。父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能融入当地社会的受欢迎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在异国他乡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痛苦;母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禀赋优异才华出众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年轻时一直未能达成的事业有成的梦想。
而女儿自己,由于在5岁时遭遇了母亲突然消失(离家出走,数月后回家)的.心灵创伤,从此一直挣扎于担心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惧不安中,在现实中无限满足父母的愿望,讨好父母,可悲地成为了父母个人梦想的寄托物。
话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对孩子倾注了自己未曾实现的期待和梦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这也是为何有此一说“失去父母如同失去过去,失去孩子则如同失去未来”。这恐怕是流淌在人类血液里不朽的遗传元素吧。
然而,莉迪亚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圣诞节送的礼物,都只与他们自己的梦想有关---不是指导人际交往的书籍,就是女性成功励志方面的书籍……这一切就像一块块砖头,沉甸甸地压在了莉迪亚的心头。即使后来父亲终于送了一条她内心一直向往的漂亮项链,也令人无奈地带着“有条件”的味道,成为了一条勒住莉迪亚脖子的绳索。
当莉迪亚终于想要反抗,鼓起极大的勇气有意接近一个“坏小子”,想要开始一段恋情,追寻自我的生活时,发现要逃离原来的人生并不是那么顺遂的—她被表面是坏小子实则同性恋的男孩拒绝了。而她唯一的资源(她没有任何朋友),唯一信任亲近的人—哥哥,在这时离开了家去远方读大学,并且,正沉浸在梦想实现的兴奋中的哥哥对妹妹已无暇顾及了……
一根接着一根,所有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支柱都轰然倒塌。
虽然这样说似乎让人有点沮丧,可是,生存在病态家庭的孩子,真的很无助无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为了父母梦想的牺牲品。这无论是在教科书里,还是我自己的临床案例中,都碰到太多太多。
当然,也有成功自救,最终活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例子。可是,真的不多。因为,太难。
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父母们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不断了解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一大原因。否则,单靠孩子自己努力突破,不是不可能,难度不知道会大多少!
那么,莉迪亚想要无声告白的,究竟是什么呢?
......
她杀死的不是自己,是父母的幻想,是沉重的生活,是不快乐的短暂人生……
她其实并不想杀死自己的……这个可爱动人的孩子。
她其实热爱生命。
对此我坚信不疑。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4
?无声告白》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会比《岛上书店》多很多,为什么要拿这两本书对比?因为看的时间很接近,也因为有人说这两本书类型相似。
像亚马逊编辑推荐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关系,而是玛丽琳的梦想与家庭羁绊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也付出了许多,特别是处在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时,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要做到“与众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个与她不同国籍的教授,在她看来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后来因为怀孕结婚了,婚后她或许暂时忘了她的梦想,后来她意识到自己没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亲去世了,想起了母亲过的生活,她对自己发誓,决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她想去实验室当助手,那个人却笑着回复她说,不知道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看到这里,我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恐惧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缚,自己的`追求怎么办?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去做吗?因为就算在现代,多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实施她原计划的时候,我为她感到高兴,觉得她做的特别棒。可惜最后,她却因为怀孕等束缚放弃了她的计划,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儿身上。我想,这很悲哀,却很现实。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你曾经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空荡荡的房间,我也要过的快乐、愉悦。可能因为这个跟我生活比较相关,所以印象最深刻。
对于家庭关系,我想的比较多的是以后对于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方式等。因为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没有这么多的危机,我一直觉得很温暖,只是我们比较缺乏交流吧。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不满过,因为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和他们的传统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读大学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读,还是由于他们想让我读。其实我想过放弃的,可现在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可能这也有利有弊吧。
还有好多好多感触写不完,就再续吧。很晚了。晚安。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5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笔名为金鱼酱的坚强的女孩子。面对深爱的丈夫患癌逝世,她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压倒;面对需要抚养的年幼孩子,她选择坚强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
是啊,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句深有感触的话语:活着,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而创造才是对生命的注解。因为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因为生命拒绝接受堕落。人生中还有很多未竟的梦等着我们去实现,我们又怎么能自甘堕落呢?我喜欢书中一句句清浅真实的文字,也很欣赏那个善良坚韧的小锦。我们所经历的亦不仅仅是死亡与不堪,还有希望与勇气以及其中所衍生出来的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死亡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珍视岁月,敬畏生命。
死,是生的对立面。我们人人都想要铲除它,以获得长生不老。但死亡是铲除不了的,它是存在于人世间的根深蒂固的事实,唯有接受它,才能以最低风险概率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样会降低患癌的几率,也能把幸福带给身边关心体贴你的人。“笑着走”,便俨然成为了生命的智慧。
我万分珍惜现在的光阴,因为我深深地感到我现在拥有的健康,是很多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难以期求的宝贵财富。他们在病痛之中,渴望着明天的太阳,那对于一般健康者触手可及的愿望,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在病痛之中的精神支撑。感念岁月,珍视亲情,敬畏生命,方可收获美好,使内心安宁,笑对今后自己老之将至的命运,就不再畏惧,而是泰然自若。
现在的我,依然庆幸自己的枕边人还在,并没有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消逝。每天凌晨,躺在床上,当可怕的梦靥出现在我脑海中,我会看到一座年老的坟墓,会害怕那是自己肉体的`最终归宿,更害怕爱人先自己而去,最终墓碑上出现了“血肉模糊”四个大字。我知道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那时的灵魂亦会离开身体,带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情感,在春风化雨之中化为万物之本,那时的灵魂又有什么作用呢?即使我想相信,也不可能。
但,幸运的是,当我的眼泪淌在枕边,我的腰上有一双手紧紧地抱住我,成为了我任何时候坚定的捍卫者。于是我的泪眼已先于血肉模糊了,我躲在被子里轻轻地呼唤:“嘿……”他答应了我:“嗯……”这样老套的故事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这样的回答让我的心里格外安心,对后半生的念想也就慢慢搁浅了。但是,我很害怕,终有一天,我再次呼唤身边的他,却无人应我,那时的我,心空了,泪水夺眶而出,失去了活力……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