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是给读者看的,所以我们所表达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传承作文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我传承作文篇1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作为高级工程师的爸爸会把“学习第一”作为口头禅,作为教师的妈妈会时常念叨“应该文质彬彬”。这两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茧的“圣诏”,也可以说成是我的家风。从记事起,每逢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于是,不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便是一场“之乎者也”类的高谈阔论。我和弟弟则端茶递水,不问不开口,有问必答,大人说话不插言,大人吃饭不上桌,于是博得了客人的夸奖:“你家的孩子真懂事。”“不愧是知识分子,就是与众不同。”但是平时,淘气的我和弟弟会时不时“犯二”的,例如突发奇想直呼爸爸的姓氏,女孩子吹个口哨,自然这些少不了爸妈的训斥。在那个年代,父亲总是用传统教育方法来教育我们。但正是这些教育方法,使我和弟弟在学习上养成了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
每当夜晚,从左邻右舍传来哗啦啦的搓麻将声,也有地动山摇的电视音响声,而在我家只有我和弟弟写作业的沙沙声和父母翻书报的声音。有时,全家人也会为了一道数学题而争得面红耳赤。长大后,我和弟弟都陆续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依然承续着。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
这就是我的家风,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家风会落脚于我家。我的家庭将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我传承作文篇2
历史,是值得被人类尊重的。历史文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没有历史哪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呢?
可能当我们把一位历史名人传播出去,赞扬他时,会说他给某国带来多大帮助,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他一定是个好人吗?如果有证明,那这一定是真的文化吗?谁也不知道,因为那已经是过去的过去了。现在有许许多多的考古学家,都忙着考古,他们是怎样证明一个人的好坏呢?凭古代的文字?不行,文字不一定是真的,就算是某个历史文学家的诗中记载了诗人是个怎样的人,也不一定是准确的。所以我常常感到疑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或读到的有关历史的作品,到底是想传承历史文化,还是摧毁它们?
举个例子,历史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难道编剧不能让他与历史上的曹操一样吗?在这部剧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差别也太大了,难道就为了追求影视剧的收视效果可以不尊重历史吗?我很想问问编剧和导演:你知道吗?如果这部剧被很多人看到的话,他们受到误导会认为曹操就是一个阴险恶毒之人。传播点正能量吧,不然这件事后人也会照做在你自己身上的,你好受吗?
最近有许多人在网上爆料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项羽所为的,而历史书上却说的是秦始皇,我应该相信哪边?这是在传承历史文化吗?不,完全不是,我们应该把握其本质,如今很多做法不见得是在普及历史。
对此,目前针对历史的看法主要有两个:一、加强对历史的管理;二、从此不再解读历史。我个人更认同第一个看法。
历史,让我们好好尊重它吧,别再犯傻了,我们要好好传承历史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我传承作文篇3
听说下午我们小记者有活动,我激动得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鸟,开心极了。
活动在学校尚美楼四楼报告厅举行,扬州唐子城管理处钱老师给我们小记者讲解了汉唐文化与风俗。通过此次活动,我知道了什么是汉唐文化,也领略到了汉广陵王墓的风采。
了解了汉广陵王墓后,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汉代服饰。她从受汉代文化影响的外国服饰介绍起,讲了每个国家的服装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说,韩国的服装叫韩服,日本的服装叫和服,印度的服装叫纱丽。
那我们中国的汉代的服装呢,它叫汉服。老师带了几件汉服,让我们体验一下穿汉服的感觉,许多同学自告奋勇,积极参与。我们班王诗瑶也是其中一个。女生的汉服是粉色的,男生则是蓝色的。穿汉服有许多讲究,我们捣鼓了许久,互相帮助才把衣服穿好。穿好后,钱老师让我们向其他小记者行汉礼,然后向师长行礼:向师长行礼就和平辈之间行礼有点不一样了,虽然同样是女生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男生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但鞠躬的角度成了90度,这样行礼表示对师长的尊敬。
活动渐渐到了尾声,老师说她提几个有关汉文化的问题,让大家抢答,回答正确的人有小礼品相赠。同学们跃跃欲试,老师刚将问题提出来,许多小记者纷纷举起了手。蒋逸群抢答,获得了一个纪念风筝。还有的同学抢答正确得到了立体拼图等等,我没抢到机会回答,好可惜哦!
时光飞逝,活动圆满结束了。此次活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开阔了眼界,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冲动。
我传承作文篇4
从“贪大求高”文旅发展模式说开来
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曾广受关注、引发争议,其背后折射出来的“贪大求高”文旅发展模式严重背离了为民造福的初心。简单粗暴打造“文化地标”,盲目跟风追求“形象”“政绩”,不仅暴露出部分地方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也显现出一些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存在的不切合实际“拍脑袋”式工作作风及急功近利的错误“政绩观”。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显,城市风貌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形象建设要因地制宜着眼于城市自身特点,塑造城市风貌要统筹规划挖掘城市个性,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中建设有文化魅力的城市。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忽视地方实际,过分追求打造“文化地标”,谋求与“国际接轨”,导致地区建筑“崇洋媚俗”丧失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地域风貌等建筑“基因”。还有一些地方罔顾群众需求,在急功近利“政绩观”的驱使下,大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劳民伤财造成巨大的浪费,也无法激发公众共鸣,留不住一丝“乡愁”。这样的文旅发展模式,注定无法承载起推动城市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长久期待,如此般只为树立“个人形象”的“政绩”,又有何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不是一味守旧,创新更不是抛弃传统,要从人民群众是否受益、是否认同出发,正确看待城市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否值得传承,要尊重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在创新创造中严守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凝聚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真正发挥城市文化凝魂聚力的价值功能。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做到城市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切实让市民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及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最后,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及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让精神文明之花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越开越艳。
“贪大求高”文旅发展模式背后是简单粗暴的形式主义及脱离实际的盲目政绩观,不能放任不管,更应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找准问题症结,以点带面改、由表及里改,不能让“关公再次失荆州”,更不能让城市人文发展背离以人为本的脉络及为民造福的初心!
我传承作文篇5
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中国先后涌出多位革命烈士,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是我们中国的脊梁。他们敢于抗争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种革命精神在今天来看叫做红色精神,而体现这种红色精神的人称为红色英雄。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讲述这位红色英雄的事迹吧!
他就是黄继光。在1952年10月,朝鲜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就是在这里光荣的牺牲了。年仅21岁的黄继光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在攻打主峰时,黄继光已身中4枪,但仍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手中的手雷在灯光下闪着光芒。隆!敌人的火力作文点被炸毁了半边,黄继光却晕了。敌人又开始用机枪扫射,这时,黄继光突然站了起来,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这声音惊天动地,这是来自战士们愤怒的呐喊,他们要为自己的战友报仇,为自己的祖国报仇,经过数小时激战,敌人就被全部消灭了。
一代代爱国英雄和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条通往现实中国梦的道路,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当代小学生要做的就是传承这种精神,做新时代的小学生。用我们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我传承作文篇6
溱湖,又名喜鹊湖,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这是个格外清幽的小镇,盖着青苔的石板路,充斥着古茶树清香的巷子,是岁月的见证。风拂过,莲动微波,轻托红绸,世界守着这一湖一镇,于是对溱潼的情感便溢满了心河,伴着船家的渔歌,不知怎地便融进了这绵绵漫漫的水乡情怀……
冬捕,确是算这儿的老手艺了,不知是从何时而起的,反正打小儿就听老人提及。
船头的,是两位经验丰富的老人,背对着我们,看不清脸,背微微有些佝偻,却显得强健有力,还有几名中年人和青年人,有的摇橹,有的整理着网兜,大家都穿着塑料皮衣。顺着浮标他们抓住鱼网的边,然后,缓缓地,缓缓地向岸边移动。
一片寂静无声,湖面依旧是风平浪静。
“哗”一声水花的脆响,湖里隐约透出个巨大的,灰色的影子。尔后,鱼群出现了!
这是我毕生都未见过的,壮观景象!千千万万条鱼在网中挣扎着,蹦跳着,大的小的,白的黑的,有肥硕的花鱼,黝黑的乌鱼,甚至还有凶猛的鳡鱼……鱼尾和鳞片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那鱼嘴一张一翕,似在寻找最后的生机,飞溅的白沫让岸上的人们也感受到这场水中激战的壮阔。此刻,几个渔民死死拽住鱼网,他们面色平静,不笑,看不出欢乐也看不出激动,只一双眼透出灵魂深处的呐喊与倔强。就这时候,像约定好了,手持鱼兜的,也开始了工作,一双有力的胳膊,持起直径近一米的捕网,就那么一铲,一大网鲜活乱蹦的鱼使网兜急剧地颤动着,而捕鱼人的手臂上即使已爆出了青筋,可还是一脸的淡然。不用慌乱,也不必争抢,时间已让渔人们有了一种感应,这种感应无需言语,也无需更多的表现。鱼被一网又一网兜进船舱,飞溅的水花使船中蓄起了直至膝盖的水。面对冬日里凛冽的寒风,渔者们如同一棵又一棵水杉树,似乎很久就伫立于此,是溱湖的水养育了他们的根,而染湿那衣裳的已不知是湖水还是汗水了。
满载一船船渔获,靠了岸,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特别是其中的鱼王竟是一条重达46千克的鳡鱼。现捕现卖,湖边的鱼市没一会儿就热闹了起来,赞叹声,讲价声,不绝于耳。我不经意地一抬头,却瞥见了刚才的捕鱼人。他们远远站着,水顺着袖子往下流,笑着,脸上是满满的自豪,这才使我想起那一大群的鱼与渔民们的联系——它们是渔民在寒冬中辛苦劳作的结果。渔者中,有发稀须长的老渔人,有两鬓微白的中年人,也有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跨越了时间的阻隔,几代人,却做着同样的事。
传承二字,忽地在脑海中飘过。传承,即有传且有承,而将冬捕传承下去,后生所能体悟到的已不仅局限于技艺,更是一种沉稳的毅力,一份匠心的坚守。
我传承作文篇7
从《诗经》的嘤嘤呓语,到楚辞汉赋的铺采摛文,从七夕的金凤玉露到重阳的登高赏菊,从秦腔的底韵悠绵到京剧的唱练坐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华夏浩繁的史帙中显得那样熠熠生光,璀璨压目。
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中国里,熙熙攘攘的人们似乎早已将赤县浓重的传统文化丢掷在了一个偏僻的旮旯里。少了王荆公“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元旦洋洋喜庆,少了杜牧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清明断魂之哀,少了辛稼轩“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元宵盈盈笑语,圣诞节的雪撬,情人节的巧克力、玫瑰,却远渡重洋,从西洋一路风靡了东方的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黯淡下去了,犹如浩渺寰宇里一颗茕茕孑立的孤星,那样形单影只。可是,我不甘心,难道在流行浪潮的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真的那么一文不值吗?
屈原用楚地方言演绎着《离骚》《怀沙》;左思用唯美的文字抒写着《魏》《蜀》《吴》之赋;陈子昂用幽州台歌,开辟了新唐四杰的雄浑之风,李白杜甫用浪漫与现实在中国文化的坐标上以双峦的形象拔地而起,苏轼以大江东去的如椽巨笔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关汉卿用元代话剧不止地将一个个哀艳的故事流传。中国的文化在无声之中包罗着天地万象。它浩瀚无边,犹如挟泰山以超北海难以逾越。
也许我的呐喊无法像黄钟大吕一样震耳发聩,倾刻使国人清醒冷静下来,我只是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丧失。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倡导学习,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只有不断汲取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或许才有资格被称之为龙的传人。如今,我国取消无意长假,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都增设了一天的假期。这不正是为了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铭记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吗?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惟有保住民族文化之根,续接断裂的文化之脉,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才能让东方巨龙真正从沉睡中苏醒。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让我们一起去努力!重新紧握那远去的传统文化,使其重归我华夏大地,使其长盛不衰!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再次展现出傲人的风采!
我传承作文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