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撰写心得,才能保证给人好的启发和影响,当我们内心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间。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将寸步难行。一路走来,正是依靠密切联系群众,我们才把每一步走准走实走稳,走到即将成为百年大党的今天。长征时期,我们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当做铁的纪律,才真正融入了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更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群众受苦,才和群众建立了血脉相亲、心手相连般的深情厚谊。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走得再远,时刻都不能忘记群众,时刻都不能脱离群众,为了群众,我们什么都能豁得出去。当我们把群众举过头顶,群众自然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进入新时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丢。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不难发现,如今日子变好了,但一些党员干部的初心却“变质”了,思想也“腐化”了,把自己的群众身份忘得一干二净,有了一点权力,就开始“任性”起来,摆起了“官架子”,为了一己私欲、一丝贪念,漠视人民群众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最终落得凄惨下场。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我们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就必须做到用之于民。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人民立场,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多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当亲人、当老师,沉下身心听民情、察民意、纾民困,想方设法化解群众矛盾,把群众想的盼的真正变成我们实实在在干的。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服务群众,要坚决把自己交给群众。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再小都是“大事”。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凡事都为群众多想一步、再快一步,对困难群众多扶一把、多送一程,做到权力用于民、感情系于民、行动忠于民、工作利于民,把所有工作都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把所有为民之事、安民之事、利民之事、富民之事办好办实,把一切成绩交给人民、交给历史来评价。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2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温暖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共产党人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接过“半条被子”,以“深切的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半条被子”不仅是遮一身而保暖的物品,更是对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诠释。“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半条被子”的精神在历史的传承中一次又一次被展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始终与人民在一起。“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为了实现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的庄严承诺,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有的更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全党上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汛情严重,无数党员按照“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的指示,冲锋在前、保卫家园……一件件一桩桩,正是“半条被子”精神的再现,彰显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进入新时代,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践行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3
易地搬迁后贫困群众的就业工作,一头连着脱贫攻坚,一头连着全面小康,要兑现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需要我们瞄准就业“关键点”,做好乐业“大文章”,让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做好思想文章,激发“想干事”的热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要实现从政策“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从被动帮扶到换发活力,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是基础也是关键,“思想关”不攻克,余关莫论。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加强思想教育和引领,不断提高易地搬迁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激发“想干事”的热情,把大家的思想带上脱贫致富之路,从根本上培育内生动力。要当好“贴心人”,走村入户要接地气、有情义,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把加油鼓劲、振奋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在拉家常、话里短、交心声之中;要强化“文化扶贫”,把新思想、新理念、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要加强对“等靠要懒”“码牌”“不养老”等负面对象进行教育转化,引导他们坚定信心、崇尚实干,扎实配合、埋头苦干。
做好能力文章,培养“会干事”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业的本领越高强,就业的道路就越宽广。要着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易地搬迁群众“会干事”的本领,提高“造血”能力,为增收致富增添更多硬核“筹码”,让大家具有就业的选择空间,既帮助实现持续就业,更能增加对幸福生活的信心。在培训对象上,要根据劳动力的身体健康、学习教育、就业意向、家庭情况等,精细划分群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小专班”的精准滴灌切实破除大水漫灌的弊端。在培训内容上,要精准分析研判市场需求,把技能培训与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结合起来,开展农业种植、产业管理、电商物流、汽车驾驶、机电维修等培训课程,实现“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集中理论培训和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法,打造全面、立体的技能培训平台。
做好岗位文章,搭建“有事干”的舞台。岗位稳,就业才稳。易地搬迁的地方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区域,周边产业基础较薄弱,工厂、企业等较少,就业岗位必然会有所不足。因此,要广开就业渠道,让“想干事”“会干事”的易地搬迁群众“有事干”。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结合本地生态优势、地域优势、文化优势等精心选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发展设施农业,铺起一道又宽又长的产业扶贫大道。要做实做细就业扶贫,努力补上外出务工、就近务工、打零工等方面存在的断点,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精准对接;开发道路养护员、小区清洁员、生态护林员、河流水管员等公益岗位,优先供给贫困户就业。要广泛开拓就业岗位,统筹推进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文化扶贫等,全力以赴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4
扶贫并不是一时的指标,今年收入达到了标准就万事大吉,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脱贫不再返贫,彻底消除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贫困问题,真正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首先要有“居”,要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为老百姓优化居住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居住的要求随之增高,脱贫攻坚不能只满足于解决群众的房屋不是危房这个初级阶段,还应该关注到用水、用电、用网等生活必需以及村内道路、人居环境等基础建设,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这些最基本的需求落地见效,需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眼光放长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打折扣地扎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并建立发展长效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着力破解农村厕改、污水处理等重点难点,切实解决脱贫后乡村居住环境优化问题。
安居乐业还需要有“业”,要以“骏马扬蹄嫌路短,雄鹰展翅恨天低”的劲头为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解决了老百姓居住问题,要“住得下”还要保证其有事做、稳就业。要积极培育创业土壤,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发展扶贫产业,在“家门口”搭建创业平台,实现贫困户在家就业。做好宣传,鼓励当地企业为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员开通绿色通道,解决就业之忧。要想方设法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真正让贫困群众也端起“铁饭碗”。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5
乘势而上,擂响脱贫攻坚“决胜鼓”
厚植情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勠力同心,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久久为功,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6
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提升担当本领
把勇于担当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件事上
党员干部必须不懈淬炼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
党员干部能否做到勇于担当,取决于内心的信念和格局。担当是“形”,觉悟是“本”。战场上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刑场上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抗击疫情、抗洪抢险共产党人挺身而出、顽强拼搏,靠的都是觉悟和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不懈淬炼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
以赤胆忠心培育勇于担当的胆魄和格局。对党忠诚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是具体的、实践的。面对是与非、正与邪、公与私、义与利的选择,最终检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如果本职工作不能担当,危难时刻不愿冲锋,斗争面前不敢“亮剑”,那就根本谈不上忠诚于党和人民。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于担当。有的人不敢担当、不愿作为,不敢负责、不愿负责,不敢斗争、不愿斗争,根子上还是私心杂念在作祟。党员干部要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想得透、看得淡、放得下,在大是大非考验中、在与不正之风斗争中、在处理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和棘手问题中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以组织推动形成勇于担当的导向和环境。严管人、选好人、用对人,是对勇于担当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把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选用起来,勇于担当就会蔚然成风。要坚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担当作为,坚持事业为上、依事识人、以事择人,深入考察干部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的立场、在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的表现、在各种斗争面前的作为。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对关键时刻敢担事、干成事的干部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对不担当不作为、失职渎职的严肃问责,对紧要关头推、躲、逃的干部严肃处理,切实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广大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担当精神适应时代发展步伐。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要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强化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的浓厚氛围。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7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积极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撸起袖子、扑下身子,投身复工复产一线,将企业扶上马,为发展送一程。
调兵遣将,为复工复产输血供氧。只有党员干部多跑腿,企业才能少操心。绝不能图省事、怕麻烦,搞喊话式复工,表格式复产,以指手画脚代替真抓实干,以站在一边说代替携手一起干。组织部门当充分发挥全链条管理党员干部队伍的优势,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统筹全域党员干部资源,派出顶得上、靠得住、信得过的强兵干将,组建尖刀连冲锋队,配强勤务兵服务员,引导党员干部冲锋冲刺、决战决胜,为复工复产下好及时雨,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铺路搭桥,为复工复产造血攻坚。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同时期市场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不同企业面临困难迥然相异。倘若盲目一刀切,奢求一张方子治百病,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组织部门当用好有形之手,紧盯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及时更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帮助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掌握更多化危为机的高招妙招实招,摸准方向、精准滴灌,以最优解为企业铺好路、搭好桥,确保有的放矢、弹无虚发,助推企业早日重回正轨。
考察画像,为复工复产活血化瘀。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部分党员干部 身在曹营心在汉,终日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看厂房、走商铺,只管做过了,只求过得去,浮皮潦草、敷衍了事,以虚假忙碌蒙混过关,非但没有为企业解了难,反倒给企业添了乱。组织部门当擦亮识人慧眼,近距离考察、面对面画像,找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揪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老练人。正向激励、反向惩戒双管齐下,真正让老实人实至名归,让老练人无处遁形。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篇8
在节约水资源中汇聚“幸福河”
树牢节水理念,筑牢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江河湖海保护治理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田无水不收,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节水理念,筑牢构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把“河湖长制”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坚持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健全完善节水制度标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使节约用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
推动节水科技,激活绿色发展的“一池春水”。我国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地域分布不均、节水基础薄弱、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掣肘”。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水环境,坚持调水、节水两手硬,推广节水技术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开展节水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研究,大力推广管用实用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全面提高节水水平。要落实以水定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领域确定可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科学提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控制性指标,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现用水最优化。
调研考察心得体会范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