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教案精选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教师发现,提前写教案能减少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物理课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物理课教案精选6篇

物理课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__和探究的兴趣。

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物理课教案篇2

一、课标要求

1.2.1认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2.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动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牛顿第三定律、共点力的平衡。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受力分析和共点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掌握初步的受力分析,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决问题。

本章内容与旧版教材相比,删减了四种相互作用,增加了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共点力的平衡把牛顿第三定律和共点力的平衡提前到第三章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来形成。

教科书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学的知识,不涉及发生各种运动的原因。本章学习的是关于力的知识,并研究当加速度等于0时物体所受各个力之间的关系----合力为0,开始建立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本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1本章教材与以往教材在结构设计上的变化

第一、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这就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此,本章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增加“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文,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

第二、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其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的受力问题,而把这些问题放在“共点力的平衡”中去解决,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和规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第三、把“共点力的平衡”由原教科书中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特例,变为一个独立知识点,放在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学习,并且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共点力平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科学思维方法,将为学习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带来帮助,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2.2从整个高中物理课程的视角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把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要求降低为“了解”,并要求“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明确指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受力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而不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不过是共点力平衡问题解答中的一个数学计算步骤,它不属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核心知识。为此,教科书把力的合成和分解合并为一节课文,在该节课文中,突出“等效替换”的思想,不要求学生用力的分解求解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受力问题,学生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方向的力的分解问题就可以了。分力的方向(坐标系的选择),是以后学习共点力的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时根据问题解答的需要来确定的。

这样,既规范了学生解答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在培养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合力或者分力

4.知道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四、重点难点

4.1重点

4.1.1通过生活实例,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1.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2难点

4.2.1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2.2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五、教学准备

5.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木板、白纸、图钉、弹簧、细绳套、刻度尺、铅笔等

5.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学具及实验准备

六、教学设计

6.1情境引入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渗透等效替换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栏”的问题: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某平面上受多个力作用,物体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在保证力的作用效果不变的前提下,这几个力如何用一个力来代替?

生: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师:通常物体都会受到多个力的作用,许多情况下这些力共同的作用效果可以与某个力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相同。

?设计意图】用学生很熟悉的故事引出课题,较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6.2新课教学

【任务一】共点力及其特征

1、共点力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图

生:讨论,思考,作出物体受力分析图,分析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几个力的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外力的共同作用,如果这几个力有共同的作用点或者这几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外力称为共点力。

教师活动:根据师生共同的分析总结,可视为共点力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

(1)几个力同时作用于同一点(即力的作用点相重合),如图甲所示

(2)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几个力,虽然作用点并不重合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线的正向或反向延长线能够相交于同一点,如图乙所示

(3)物体被视为质点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就认为是共点力,如图丙所示

2、合力和分力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按照图片内容准备一桶水,请同学们完成演示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作出水桶的受力分析图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一个大人提起一桶水与两个小孩共同提起一桶水的“等效”,并从受力分析的物理情境中提出“等效替代”的思想,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1)概念: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叫做那个力的分力。

2)理解:

1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与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一个力可以由多个力来代替,反之亦然

2合力是其所有分力的共同效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新力,受力分析中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出现。

?设计意图】归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性、同体性、瞬时性

【任务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提问:一个物体受到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怎样来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同时,则两个力相加,合力大小为:f=f1+f2

(2)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时,则两个力相减,合力大小为:f=|f1- f2|

1.师生共同总结引出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①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合成

②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分解

教师进一步提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如何求解f与f1、f2之间的大小关系又如何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合力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分力之和、之差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逐步引出探究实验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易为学生所接受。

2.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教师进一步提出指导性建议,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系列问题:

(1)根据我们的实验方案的设计,需要怎样选择实验器材

(2)如何保证分力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3)力的大小和方向该如何确定

(4)怎样研究分力和合力的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收集学生们的实验方案,多媒体展现如下方案:

学生猜想、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围绕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如何设计方案,探讨合力的求法

学生活动:

(1)挑选器材

(2)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可简写)

(3)写出简单的实验步骤

(4)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数据,交流、讨论

教师指导,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适时的引导点拨,引导学生做好数据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科学性,获得成就感。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

(1)我们能否从几何关系上寻找它们的关系教师展示课件,分力合成的过程。

(2)从几何上来寻找关系,即是将合力与分力的末端连接起来,是一个四边形,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

师:如何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呢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1)作出力的图示(2)作出分力和合力所形成的四边形

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是个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两个力的分力与合力末端的连接后一定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思路,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全部由学生来进行探究还不太切合实际,所以还要体现老师的引导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的精神和交流的习惯。

实验结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如果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作平行四边形定则。

提出问题:分力f1和f2的大小一定时,想一想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和f2的夹角变化的变化情况

教师点拨:得出分力f1和f2的大小一定时,合力的取值范围:两分力的夹角θ(0°≤θ≤1800)不确定时,合力大小随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合力大小的范围是:|f1- f2|≤f≤f1+ f2

提出问题:三个共点力的合力怎样求解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力如何求解呢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方法: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分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知道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怎样来求解这一个力的分力呢

学生猜疑,讨论交流思路:

(1)几何知识分析,对于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2)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或需要分解(下一节课重点讲)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一个力的分解进行分析,并将知识进行迁移,平行四边定则也可称为三角形定则。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接,从第一个矢量的始端指向第二个矢量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知识的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体会物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专研的精神

教师活动:投放例题【教材p70】

例题,某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为32 n的力,方向水平向右,还受到另一个大小为44n的力,方向竖直向上,通过作图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读题审题,说明解题思路及方法。之后教师投放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收集学生的解答信息,投放学生的解题过程,师生共同分析,对解题规范进行强调说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规范性、严谨性的意识。

【任务三】矢量和标量

学生阅读教材p70相关内容,结合预习情况,了解矢量和标量的特点,举例说明所学过的物理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

学生举例: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

学生举例:质量、时间、路程、功、功率、电流等

6.3课堂小结

1分力与合力的三性

2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

3作图法求合力的大小

选标度——作f1、f2图示——作平行四边形

6.4作业设计课后p71的“练习与应用”第1、3、4、6、7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思维过程:现象--本质--规律--应用

思维方法的渗透深度,需要进一步挖掘。

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

探究式教学中,程序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的把控,需要实践中找到更优解。

3、学生行为: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能否突破学习本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寻找证据、解释重构,迁移...... 】,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学习本领。课堂的及时评价需要不断升级。

4、教学效果:三个任务、合作精神

设计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对于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不断重组构建。

物理课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物理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t;”)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物理课教案篇5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教学重点】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

讲解与阅读指导并行。

【实验器材】

内燃机示教模型(带电灯指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什么?

2、内能有哪两方面的主要作用?

新课引入

热机是指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热机应用历史上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内燃机有汽油机及柴油机等,大多数交通工具,都使用它们。我们有必要学习内燃机原理。

〖新课教学

内燃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燃气,燃气推动活塞而做功,燃气内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机械能。

(1)构造(图)。(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单向运动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如图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1.〈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2.〈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3.〈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4.〈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学生根据图,描述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2)思考: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活塞运动2次,燃油燃烧1次,对外做功1次。问在不做功的冲程活塞为什么也会运动?

(3)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使用范围。

〖小结

汽油机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关闭关闭关闭

排气门关闭关闭关闭打??

活塞向下运动向上运动向下运动向上运动

主要作用混合汽油可燃气被吸入压缩燃气温度升高燃气对外做功废气排出

惯性惯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曲杆对外做功惯性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分:

汽油机柴油机

相同点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内燃机

不同点构造上火花塞喷油嘴

点火方式点燃式压燃式

优点轻便便宜,功率大,效率高。

〖作业

课本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内燃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

构造: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四个冲程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本节阐述了有关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等物理概念,还涉及了科技发展史(热机的发展),生物,化学知识(酸雨的形成和生物的影响),环境保护(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

【教学目标】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燃烧放热的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3、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简述热机的使用产生的排放物对环境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热机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知道在利用热机形成的环保问题。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并能用热机效率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要生存,离不开能量,机器要运转,也离不开能量,而内能又是人类和各种动力机械主要利用的能量形式之一。而燃料的燃烧正是这一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燃料及与燃料有关的问题。

(1)燃料的特点:能够燃烧,并放出热量;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变为内能的过程。

(2)介绍燃料种类(固体、液体、气体),

(3)举例说明不同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

〖新课教学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符号:q

(1)单位:焦/千克。(/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3

(2)热值的物理意义:

干木柴的燃烧值是1.2×l07焦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2×l07焦。

(3)公式:q=q或q=q/

(4)例题:计算4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析:从热值表中查得柴油的热值是q=3.3×107 /g,则

q=q=4g×3.3×107 /g=1.32×108

二、热机效率。

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学生分析图的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效率? 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减小内能损失,运动部件润滑良好。

三、环境保护。

1.内能对环境的影响。

(1)废气污染(co、so 、酸雨),

(2)噪声污染。

2.保护环境,减小污染措施。

(1)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加装消烟除尘装置。

(2)提高内能的综合利用率。

把直接烧煤、燃油改为烧其工业副产品;把内能的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如用余热供暖等)。

(3)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小结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环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难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就一定能使天更蓝、水更清。

〖作业 课本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4)公式:q=q或q=q/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物理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物理课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物理培训的心得体会参考6篇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6篇

八年级物物理教学计划6篇

物理课培训心得7篇

八年级物理老师教学计划6篇

物理工作总结个人6篇

物理教师90培训心得6篇

2022年物理培训心得5篇

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计划5篇

通初中物理培训心得6篇

物理课教案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