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通过教师的教案我们就能知道教师是不是认真进行了备课,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肯定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笔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电与磁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1;2+1;(—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课本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
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
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直尺、细线、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学生可能答:边缘光滑好滚动,半径一样长等。(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预习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体验用不同工具画圆
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画圆呢?
学生:圆规、尺子、圆形物品、绳子......
2、教师指出:圆形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58页第一段。
(2)、自学后填一填。
1.用圆规画圆时( )所在的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2.连接( )和( )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 通过( )并且两端都在( )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用圆规画圆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画圆的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半径)
(2)把装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定圆心)
(3)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一手捏住圆规顶部旋转,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针尖的一脚。
2)学生练习画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大小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圆的特征
(1)、①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动手画一画或者折一折,看看半径和直径分别有多少条?再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折一折,看看每条半径长度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讨论情况。教师出示问题: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无数条)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都相等)
②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得到的结果和使用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并且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 。
(2)、①讨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②小组展示他们的结论和方法。
③总结: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公式表示:r=d/2或d÷2、 d=2r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吗?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六年级电与磁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