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写读后感,都是对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宁静,通过读后感,我们将阅读的体验转化为内心的感悟,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白鹿原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白鹿原读后感篇1
好长时间没有阅读小说书了,当下放下手中的事,捧读一本引人入胜的《白鹿原》,久久回想和感悟。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的扉页上,作者陈忠实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
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才觉得作者的用心写作好比一块口香糖嚼在嘴里越嚼越有味,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这篇小说发生在陕西省蓝田县西蕴藏着浓郁的关中风情。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反映农村人的心理素养,尤其存在着半个时期漫长历史,沉淀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组成白、鹿两大家族。通过故事人物的描述,如此真实、透明、写得实事求是。
白、鹿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而改变不同的命运。
一书主人白嘉轩是个典型淳朴、善良、地道的庄稼汉,是个循规蹈矩的保守派,是两大家族的代表族长。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明白事理,受过封建思想的洗礼,有担当、有责任感。自己没有文化如果遇到最积极不能解决的事,则请教有文化有见识的人作参谋。白老汉尊重有文化的人,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读书,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理。我喜欢老实巴交的白嘉轩。
讨厌书中的鹿子霖,一个趁人之危、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小人。害人害己,埋下的因果最终还是要还的。读完此书,回味无穷,最大的体会就是善有善报。白、鹿两家的命运结局截然不同,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白鹿原读后感篇2
寒假里读了《白鹿原》一书,颇有感触,下面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早在几年前有朋友推荐我读一读《白鹿原》,可当时迫于升学压力,没能实现。不过大衣的寒假这个机会我可没错过,利用这段时间读了此书,感触颇深。
先谈谈本书作者。作家,可谓一位地地道道的乡土作家,《白鹿原》可比《暴风骤雨》《红旗谱》,同时写农村农民运动,也写阶级和阶级斗争,但作家给人以不落俗套,耳目一新的震撼。
书中有一些被人们不耻的有关“性”的描写。我本人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作者低俗,而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待生活的诚实态度,对于自己思想毫不避讳的头名。文学与下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某些人以这种态度审视文学,那么它才是最低俗的。
最令我深思的要算主人公白嘉轩。白嘉轩在作品中始终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我一次次品味这句话时,总能得到一次深似一次的启示。或许命运只是一个个偶然的机缘,但纵然完全相同的际遇,在不同的人,总能幻化出相异的结局。
像白嘉轩和鹿子霖,同样出身,同样的年龄,同样历经风云变换,去似两条平行直线,相视相望,似乎近在咫尺,去永远进不了同一个世界。
白嘉轩面对黑娃带回的媳妇小娥冷若冰霜;面对女儿跳跃的青春眉头紧皱。他是一块磁铁,浸透千年的红锈;它是一块石头,承袭千年的风霜。
但世界总是在变化,国共合作,农协当权,田福贤复辟,白狼出没,白鹿原上纷纷扰扰的变故让白嘉轩达而复贫,贫而复贵,但内心没有丝毫伤痛。
农协把祠堂砸碎砸烂了,他泰然处之。风浪稍平之后,又召集起能工巧匠,修复乡约碑文,石碑参差不齐,碑文残缺不全,白嘉轩召集全族人做祭奠,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家族在它眼中,永恒而永恒。
白嘉轩也许是封建制度的卫道者,但它同样是个“改革专家”,制相约,身体力行,惩乱治恶,是谓天地气运。
他跪地求人,解乡邻之困,救尴尬之众。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又都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只要是在“道”允许的范围之内,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仁、义、情、爱,成就别人的幸福。对鹿三,对失地寡妇,对村民,白嘉轩是一个巍巍长者,是一个谦谦君子。然而,他只是“封建”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一个行将没落的殉道者。他同样是个智者,对别人有意无意的拉拢,一再拒绝;乱世中既不联此,亦不附彼;他不当官,不入匪,只乡情清静静的做他的族长。在思想深处,他讨厌杂乱尘世,渴望简单、安宁、古朴的日子。
这样,白嘉轩便有了一种飘然出尘的味道。然而,他终究还是个农民,他身上不可避免地融入某些世俗的特征。也就有人持另一种态度,认为白嘉轩是一个伪君子,伪善使他的仁、义都成了假仁假义。这些可以从与鹿子霖调换土地,暗中较劲儿看出。但我们要想一想,这世上有哪会有向佛一样的真人。其实,他还是个农民,保守、枯涩、厚重。像原上的大多数一样。
白嘉轩以他独特的性格走完了他的一生。
书中朱先生也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但也是最令我感到茅盾的一个人。同时,不可否认的事,对朱先生的描写的确带有“神话”色彩,这可能是作品的牵强之处吧。
朱先生是白鹿原上地位最特殊的人,学问自然没得说,可封建那时肯定的。他虽不是什么“官”,什么“长”,可却受所有人拥护。他只身劝退30万军队,以及一次又一次对未来社会的预言,证明它已近乎圣人。可他谦逊、固执的性格也为他本人添彩不少。本书对其他人物刻画也相当成功,如白孝文,鹿兆鹏,白灵,白孝武,黑娃等。凸现了那个动荡年代不安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以其独到的笔风和思路为大家描绘了渭河平原几十年的变迁,可谓惊世之作,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书中人物尽显那个年代的典型农民及地主的形象。既真实似触手可及又不感夸大。《白鹿原》也是在作者的天命之年完成的,这也说明作家实用其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换取了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仅充实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得到启示,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的意义,也似作者最大的愿望。
以上是我的拙见,不一定符合众多人的看法,不过就我的水平也就这些,以后还会再多读一些作品,增强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丰富自己的一些情感和知识,为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而是他们的土地吧”,作者作家实这样描写书中主人公,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作者形象可以看出:苍劲的脸体现了一个秦岭山下,渭河流域原上一条真正的汉子。他热爱这片土地,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这里的人民无限眷恋的情感。
祝福这里的人民,他们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好儿子;祝福中国文坛,它是这方厚天热土上的一头白鹿。
白鹿原读后感篇3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的扉页上,作者陈忠实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
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示了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生沽: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己,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巧取风水地,恶使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囯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己。
这次我所看到的.《白鹿原》是修订本,是作者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委员会的意见修订旳,一些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没有多少关系的、较直露的性行为的描写被删掉了,政治上旳可能引起误读的地方或者删除、或者加上了倾向性的鲜明的文字,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每个人都要向生活妥协,从来没有例外,毕竞茅盾文学奖在当今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此举也无可厚非。在我看来,通过修改和删除部分只是多余的枝杈,并未伤及主干和筋骨,不能撼动《白鹿原》在中囯当代文学的地位。
众所周知,路遥、贾平凹、高建群、陈忠实等不少陕西作家的拼博姿态一向为文坛所赞叹,他们大多出身于三秦乡下农家,饱尝人间酸辛,都有着艰苦、坎坷的文学奋斗生涯,而且能安于寂寞和清贫,始终不渝地追求文学的目标。他们的作品要么厚重雄浑、古老苍凉,要么诗情画意、哲理个性,不论是对农村生活命运的透视,还是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开掘,在当今文坛均可称为独树一帜。
?白鹿原》,无疑是一部渭河平原50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十多年前,我初读《白鹿原》,看到的是"秘史"热闹的表象,而如今人近中年,过尽千帆,看到的则是百年家囯的变迁,再过几十年,我到老年时,大概看到的是更多的人生苍凉和无奈吧!
白鹿原读后感篇4
读完《白鹿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带有乡土气息的一个个人物,仁义大度的白嘉轩,斥退二十万清军的朱先生,恩怨分明的仆人鹿三,甚至那损人不利己的鹿子霖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历史不可能时刻都产生喜剧,总会有人被时间埋没。《白鹿原》中这一点可以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没有人是绝对正义的,七情六欲不停地打击着书中之人的防线。正义的白嘉轩也有使用毒计的时候,田小娥,鹿子霖,黑娃亦在善与恶之间徘徊,他们只是为了要活下来。就如同宗城评到“你很难对书中人物进行道德审判,或者圈定他们坚持何种信仰,保持何种立场,活着可能就是他们的立场。”在那个混沌之中的时代,旧秩序早已残破不堪,而新秩序也没有建设的时期,换作是我,我也会为自己而活!
?白鹿原》给我了不少启示,鹿兆海因与白灵革命道路不同而分开,他的英勇抗日、浴血杀敌,竭力完成了老师给予他的任务,他也拥有野心,渴望权利,人何尝不是分部去看的,这正是《白鹿原》教会我看待人与物须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了解。单方面的去评判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只会出现误判。同时,《白鹿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生命之中会有许多困难与挫折,但是坚持着,努力着,就会战胜一切,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孩提之时说,我如何如何却不是你如何如何。因为人在当初总会以自己为中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得不融入社会这个巨大熔炉中,福祸被命运拨弄,而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面对坎坷,毫不退缩,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可以改变。
白鹿原读后感篇5
白家秉承着祖上的醇厚祖德,一代代把勤劳和仁义、忍让、传承,直至白嘉轩这一代都未曾改变丝毫。而同样作为白鹿村殷实之家的鹿家却与白家有着截然不一样的祖训,鹿家争强好胜、精通世事,世世代代都在为仕途发奋,渴望跻身社会上流。当这两家聚集在一齐时难免会产生冲突,于是,白鹿两家的恩怨纷争成为了贯穿全篇的主线。鹿子霖是与白嘉轩同辈的鹿家后人,他以其出色的领导和组织潜质在白鹿原上谋得乡约一职,与上层阶级关联颇好。
他顺应时代潮流,替“当朝者”卖命,身如浮萍,缺乏自己的原则,最终被潮流所淹没,下场惨淡。他贪恋女色,与原上许多具有美貌的女子有染,又卑劣的让自己的亲生骨肉认自己做干爹,在黑娃投奔革命之后他又对黑娃的“不干不净”的美貌媳妇小娥下手,连哄带骗使她满足他豺狼般的性要求。见事情有暴露迹象,他使出阴谋,让小娥勾引时任族长的白嘉轩之子白孝文,让其自毁名誉,最终与白家决裂,与小娥醉生梦死,直至耗掉了白嘉轩分家分给他的一切,上街乞讨……好在此时鹿子霖良心发现,给了他一份职务,从此他才重新做人,最终凭着他自身在祖上秉承的顽强品格和学识飞黄腾达。
与父亲鹿子霖相比,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则明显多了几分豪气与仁义,尽管兆鹏最后去向不明,但是他的一生却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灵灵的感情也饱含了深情与厚意,感人至深。兆海虽然死在剿共的战场上,但那也是将命在身,不得已而为之,他为国为家与日本鬼子血战的英雄豪气,以及他对灵灵的一片痴情都是他的`父亲鹿子霖所不能比的。白鹿两家的恩怨和纷争最后以白家获胜收场。而这其中的辛酸和涕泪就融成了这部小说的养料,使小说变得丰满,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白鹿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而真正伟大的东西往往能够涤荡人的心魂,充实人的心灵。它能够给人内心一份安稳与宁静,以一份超然的历史观和豁达认真的生命观来思考和看待我们人生。
白鹿原读后感篇6
#读书#白鹿原,那几页被看旧了的书。
如果是初中时候遇到这书,想必一定会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样只有那几页不可描述的页码被反复翻看。
还好那会没看。
这书基本上是让我一口气看完的.,因为中间停了两次,一次是鹏灵的潜伏,一次是小娥作妖儿。这两段,我看睡了。
其他的,干净,利落,时间线前后跳跃,人物不分大小最后都给了交代。好书!
第一次让我叫好是白灵死,鲜活的一个女娃子形象刚出来,一句“直到公元一九五○年共和国成立后,两位共产党的干部走进院子,把一块“革命烈士”的黄地红字的铜牌钉到他家的门框上,他才哆嗦着花白胡须的嘴巴喃喃地说:“真个死了?!是我把娃咒死了哇!”划线,备注“牛逼”结的利落,宛如吹毛断发,齐刷刷不留一丝牵连。以至于后面再有关于白灵的段落我都觉得多余。
后面还有很多情节让我动容,就不一一赘述了,开始以为老白是主线,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朱先生才是。一部县志贯穿始终,
喜欢白孝文,腻歪鹿兆鹏,最爱小娥。
速度补了一集电视剧,觉得演员和编剧都有点用力过猛。
最后西北的孩子,你们能给我语音几句话么,电视剧里这北京腔儿的西北口音听着别扭。
好书!
白鹿原读后感篇7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长的书了,但是读起来却比想象得轻松很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本书的故事本身引人入胜,而故事的推进节奏非常的合我的阅读习惯。故事徐徐展开,每一章都会有事情发生,要么是重要的事情,要么是没想到的事情,但故事由没有过于用力,因此不会让人急迫地想要翻完,以至于由于丧失耐心而半途而废。
回忆整本书,最让我情绪波动和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结应该是鹿子霖让田小娥去勾引白孝文了。读到该处时,我心头燃起了难以平息的愤怒,以至于无论往后发生了什么我都难以原谅鹿子霖,无法原谅这种狠下心来毁他人人生的恶毒行为。我深深地感到痛心,一个青年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说白孝文死于饥饿或什么的,也许这种痛心还能早些平息,但是他又开启了人生新的阶段,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故事的结尾,他成了那个表面上的赢家,成为了村长,彷佛他以另一种形式成为了他本应该成为的白鹿村的族长,但是我始终不能摘掉悲伤的眼镜去看待他,我心中充满了憋屈,既不是对他落魄时的同情,也不是对他扬眉吐气时的欣慰,我对他的遭遇的感受,好像自己发现被他人算计时的屈辱和不愿面对,因此当他在这条崭新的道路上走向“成功”时,我也觉得这种“成功”只是因为无奈,充满着悲凉的色彩,让人不屑又心痛。当然事实是,白孝文后来的顺风顺水并非鹿子霖所能算计得到的,甚至鹿子霖最终也算因为此事而自食其果,这也丝毫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疙瘩,只是感受到了悲剧的扩大。也许我的这种想法是病态的。
由于从未看过这本书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也没有看过相关的读后感或文章,因此这本盛名已久的书对我而言只是一本普通的新书。这是我一贯的风格,比如我看电影,几乎从来不会再看过电影之前去看预告片或者点评或者解析,我是想以一张白纸的心态去阅读和观赏,试想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耐不住性子而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了解到原来故事是这样结束的,我还如何坦然地去接受过程中的展开,也许这是因为我是个结果主义者,觉得知道结局是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也无所谓,我接纳我的这个习惯。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读完书去查相关读后感时,发现田小娥在影视作品或者评论中的出现频率时,我就马上停下了阅读他人的评论,想先记下自己最初的感受。
对于田小娥,起初我并没有多么注意。她的故事的开端是常见的,一个年轻美貌的一般家庭的女子,嫁给了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富贵家庭的老爷,在这个家庭没有多大的地位。直到她死后她的鬼魂一次次地出现,我才意识到作者在这个人物上寄托了更多东西,她是个重要人物。我曾在阅读过程中觉得这个人物有一些不真实,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黑娃走后,独自生活在不被周围的人所认可的陌生环境当中,而且还是住在被遗弃的村外的破旧窑洞中,在那个不安的时间里,在年馑的时候,还有足够的吃的来做臊子面,还有毒品。我依旧觉得这里的描写有一些缺失,或者说我并没有读懂这个角色。我仅仅是意识到了她的不易和独立。其实田小娥是一个有骨血的人,当她说愿意与黑娃平安地度日时,我是怀疑的,但她做到了。当她承认自己害了一个好人的时候,当她把尿撒到鹿子霖脸上的时候,我感到很震惊也很高兴,还是有善恶分明的人在的。她轻易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接纳了自己,如果不想说得这么有觉醒色彩地说,她,或者说白鹿村的大部分人,他们并没有追求高尚的人格或价值观,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道德约束下,活着而已。
其实不光是她,白鹿村的年轻一代的独立很令我佩服。其中以灵灵为最。少年离家去读书,投身于革命运动便一生为之奔波,不再挂念家中父母,也同样不再被挂念。她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各种活动,她大着肚子在各地转移,最后年纪轻轻冤死于她所认可和终身追求的集体和家中。她化身白鹿回头流泪的那一刻留在了我的心里。她唯一为自己所做的事就是嫁给了鹿兆鹏,而这又与她的信仰有着天然的联系。她为什么而活呢?不是丰收的土地,不是父母的满意,不是富足的金钱,甚至不是为了自己,她不同于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以地方命名的书籍,它描写的是群像。白嘉轩结婚了,他爹死了,他有孩子了,白孝武结婚了,白孝文结婚了,他有孙子了,白孝义也结婚了,故事还将继续,白鹿原也还在,但是不再这么重要,不再这么热闹了,“出去的人不会再回来了”。中国乡村的衰败不只这一家,我小时候爷爷奶奶的村子还是很多人的,还搭台子唱戏,小孩子在村里乱跑,丰收的季节大家都在干活,家家户户都有人都有生气,每年过年都要摆开桌子待客。现在一年或两年回去一次,跟着去扫墓,院子都是尘土和落叶,村子里安安静静,没有人声也没有动物声,留下的只有一些老人,搬着板凳坐在某个地方,年轻人都不在了,没有人会再花钱整饬房子,因为没有必要了,连面子都不想撑了。因为社会发展了,发展总是要摒弃一些东西,同时迎来一些东西,大城市的日益繁荣和村庄存在感的消逝是相伴的,其实没什么可悲伤的,以旁观者个眼光,当数十年后,白嘉轩坐在那拆了又建修了又补的房子前,被来人告知灵灵的死亡时,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曾经他活跃和引以为豪的这个村庄,是否已经只留下了厚厚的尘土和年迈的伙伴们,要不满于年轻人对传统的不珍惜,还是要悲哀于一切不在的凄苦和年轻时无谓的坚守,或许,我想,只是认识到也许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局限的,不需比较和算计。
白嘉轩是个神奇的人物,他的品行端正,这种端正却没有任何委屈自己去维持这种端正的行为,他的行为和内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他原谅黑娃,他接纳孝文,以及他的低头都是心之所想,行为之所到。这种统一性带给他宁静和问心无愧,这种人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渗透他,能渗透和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他的不可反驳性深深地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大儿子和二儿子像他,二儿子不用说,即使成家立业也一直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他是否能走出父亲的影响呢,大儿子像他,难以原谅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向他人包括自己的父亲低头,大儿子后期更像鹿子霖吧,他最终对黑娃的出手出乎了我的意料,他永远难以逃离命运对自己的摆弄。而女儿白灵却十分不同于两个哥哥。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三儿子很难长大。
鹿子霖的一生都在于他的争强好胜,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他就成长了好色爱酒狠心的人了。但是他的一对儿子却十分优秀。深情的兆海和坚定的兆鹏,都是奋进的年轻人。他们的心扎根于白鹿原,但他们的奋斗却在本书所描写的白鹿原之外,我们无从了解,但是可以想象两个充实的生命。
黑娃的一生是传奇的,厌恶读书而继续务农,但由于朋友而接触到共产党后,为之奔波,失败后成为土匪,后来归于国民党安排下,但最终成就共产党事业,看透纷争后归于平静爱上学习,但命运不许,时局安顿了但死了。黑娃的一生正如他所说“从不负人”,但不负于人并不是一个人生活之所爱,他用了一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田小娥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但却并没有影响他人生的展开。
朱先生像神仙一样,学识眼界令人佩服。无奈现实冲击着他的信仰,因为他的智慧中没有对于黑暗和不堪的研究。他是真正的儒家的代表吧。
白鹿原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