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探讨影片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增进理解,观后感能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下是笔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都不能少观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
几天前,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小学的故事:给水泉小学代课的小魏老师为了找到一个去城里打工的学生,长途跋涉来到城市,用尽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这个学生。
看完电影我感动了很久,小魏老师也不过十二三岁,是什么让她决定去城里?是她的那份责任心。她答应过高老师,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她完全可以不去找,因为家里穷,这班里的孩子已经跑了十几个了。进城之后的困难更大,她用尽了各种办法,广播找人、寻人启事……最后,为了让电视台给她播寻人启事,她就站在电视台门口,见到每一个人都要问一句:您是台长吗?直到把台长给等出来。这个镜头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最后,她的毅力和责任感帮助她找到了学生。其实,小魏老师比我大不了几岁,还是个孩子呢。但是她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总是会向困难低头,而她不会。虽然我不可能干出像小魏老师这样的事来,但我可以做好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比如:遇到难题不要退缩,在困难面前开动脑筋想办法,做事不要半途而废……正是这些事儿,会让我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恒心与毅力。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
晚上,校长给我们文礼班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位山区教师,为了班里因辍学走失的孩子张惠科,而想尽办法去城里找寻的故事。令我感触颇多。
首先,山区非常贫困。高老师为了节省粉笔,连快拿不住的小粉笔头都不舍得丢,还要用来写多一个字,甚至手指上残留的粉笔灰都可以写一个笔划。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上课用的都是计算机、投影仪等,到了20xx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网课。就算偶尔需要粉笔,那粉笔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丢弃的。粉笔头什么的更是不用说,垃圾桶里一大堆。
记得之前班里做黑板报,为了画出粗的线条,还特意将粉笔掰断。画完后,那截粉笔就被随意的丢弃了。或许会有人说浪费一点没所谓,可是,没有经历过山区贫困生活的城市里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什么叫节约,什么叫“俭以养德”呢?在我们嫌弃粉笔伤手时,那些山区的老师或许还在为缺少粉笔而忧愁焦虑呢!
其次,学习环境艰难,书本稀缺。学生每天只上一节课,那一节课就只是抄抄课本,就算他们再努力,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完成,所有字都认会,最终也不过一个小学的学历。那里没有初中,只有小学。离他们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几里外才有,走路都要走上两三天。就算学习好,能吃苦,最后也会因为家里没有钱,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或许是生不逢时,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现在的20xx年,就凭学习委员的认真、刻苦;明行光同学的坚持;以及水泉小学的孩子们的努力,想必未来清华、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不用11岁就辍学;不用打工补贴家用。可这也是我们的不幸,因为安逸的.环境,使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苦;永远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劳;永远都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随意丢弃的书本,可以随意浪费的纸笔,在有些地方是多么珍贵。可能有人会说:“知道呀,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经常讲给我们听。”可我想说:“不,你们只是听过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为针不扎在身上,就永远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师在知道张惠科同学辍学去打工后,就坚持要将其带回。期间几经周折,找过村长、搬过砖、逃过票、写过启事、等过电视台台长……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随着艰辛、泪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师依然没有放弃。或许是她的毅力感动了台长,最终经台长的帮助,魏老师找到了张惠科。
电影的结局很美,水泉小学经各方社会人士的捐助,获得了足够的书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张惠科同学带回了钱,还了债,明行光同学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不能少。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3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13岁,正是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代课老师竟然可以是13岁,魏敏之就是这个代课老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那么多调皮的小孩子,魏敏之虽然管不住,可她坚持一个信念,孩子们一个也不能少。当张惠科因为家庭贫困,到城里打工时,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处寻找张惠科,她终于感动了电视台台长,最后找到了张惠科。期间,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结果当她知道自己做的纯属徒劳时,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阻挠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中,还 有个情节触动了我。
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4
?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导的部反映农村教学情况的部电影。说实话整部电影都是种凄凉的景色,没有什么鲜艳的颜色,和那些华丽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刚开始便是种凄凉的景象,所谓的学校就只是间破旧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来的凳子组成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拥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太好了。高老师因生病不得不让读六年级的魏敏芝代课。高老师对魏敏芝的要求是学生个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记住了高老师的这要求。上课是学生并不听话,吵吵闹闹,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确保个也不少。
我想或许为明知作为个老师并不够格,因为她并没有好好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她很有责任心,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个也不能少’。或许到这里还不能体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将这点深深体现出来。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有天他“不见”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贫穷上不起学,而张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来,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同学们就起凑钱去城里,但是终究不够。他们想逃票,于是学生们拥而上为魏敏芝作掩护,她上了车,但是还是被发现了,把她从半路扔了回来。但她并没放弃,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独自走在布满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决心。
魏敏芝来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张慧科失踪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张慧科,她去了车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张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找到了播音员想要通过广播寻找,但结果不尽人意。接下来想贴寻人启事,却不知如何写,最后她听说上电视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电视台。看着魏敏芝苦苦寻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却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魏敏芝到电视台后,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对她很冷漠,无视了她。她便在门前等台长。终于3天后台长同意了寻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
魏敏芝这个女孩她勇敢、倔强却又不善于表达,她牢牢记住了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弃。而我呢?总因为些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我觉得我也应该像她那样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5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却越来越差了。本来我也没有认识到“坚持”这一点,是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是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部由名导——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它主要记叙了一位13岁的山村小姑娘为了得到50块钱而来到一个校设施极差的学校当代课老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一个月内,发生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事情。这其中的一件事情,深深打动了我。
这位老师代了两天课后,发现班里那位调皮的男生——张会科不见了。因为高老师临走前,让他看好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他就去寻找张会科,张会科的母亲告诉这位代课老师会科去城里打工了。这是,她踏上了寻找会科的道路。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这位女老师却因为缺少资金而迟迟不能出发。她最后发动全班同学去搬砖,得到了几块钱,可这些钱远远不够。她只好步行去城里。经过一夜的长途跋涉,她终于来到了城里。她找门路、求领导却都没能找到张会科,最后她在电视台门口苦等台长,求得他的同意在电视台播放了由她做嘉宾录制的.节目。张会科找到了,同时也让社会了解了乡村简朴的教学环境。山村女教师带着张会科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回来了。她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我。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不气馁、不退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跨越一切障碍!
永远秉承我们29班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6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影片。
剧中讲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
剧中魏老师对她学生那么好,我们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为我们辛勤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成绩报答老师。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7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篇8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职责,一种感动。
这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画线的词删掉。),今年才十三岁。正因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语意有误,删)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向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能够不用去找张慧科,正因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职责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就应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下,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最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齐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都不能少观后感优秀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