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较不同书籍的读后感,我们能发现多样的思维方式,读后感的分享能够促进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下面是笔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数学读后感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数学读后感篇1
今天,一位胖胖的、黑黑的华裔美国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堂生动的趣味数学课。
上课了,老师在幻灯片上放出了“6.25”和一个大大的红色问号。她用很生硬的中文说:“你们,拿出一张白纸,把他对折,在四分之一的纸上画一个你认为的6.25,时间只有一分钟。”我们马上开始动笔,一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老师叫我们把画好的图片举到胸前,但有些同学的纸上是空白的,不敢举起来。老师看到了,笑眯眯地说:“你们想不出来,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关系的,你们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说完,老师叫成绩一般的袁长坤把图片举起来,很多同学被他笨拙的动作给逗笑了。可是老师带着很欣赏的态度很有感情地说:“非常有意思,多么与众不同啊!中国孩子多么聪明啊!”她又说:“我很喜欢,你能送我吗?”袁长坤很激动地点点头。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袁同学却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现在我们发现他是那么的可爱和独一无二!
接下来,当胡媫勇敢地举起她那幅有问题的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张大了嘴巴,“啊?”了一声。老师却鼓励她:“不要害怕,做错了没关系。你对了,很好,可以给同学做榜样。错了,没关系,你可以从原地站起来,会更好的!”多么贴心的一些话啊,我们都喜欢得到老师的爱和鼓励!
时间还是转得太快了,本来还想玩一个小数游戏,但下课铃声响了,很多同学都惋惜地“哎”了一声。在她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尊重、肯定、鼓励,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样的老师!
读数学读后感篇2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奇妙的数王国》的书,它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写的。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奇妙的数王国》、《猪八戒新传》、《长鼻子大仙》…不过,我最喜欢的`是《7和8的故事》。
故事里讲的是妈妈给小毅买了一个塑料的"数学万宝盒",里面有十个数字0、1、2…9,有+、-、×、÷四个运算符号,还有一个等号,小毅非常高兴,边跑边跳边唱。他只顾着拿着盒子上下舞动,连两个数字从盒子里掉出来都不知道。"啪,啪"两声,数7和数8掉到了地上,7和8大声喊叫:"停一停,停一停,把我俩丢啦。"可是小毅头也不回,随着远去的歌声,一溜烟得跑走了。7和8很着急,但它们还是挺起胸,昂起头去找它们的数字兄弟,在途中,它们遇到了一个没有盖盖的下水井,它们一起掉进了下水道,遇见了一只老沟鼠,老沟鼠一直想挖苦他们,可它们很聪明,不管老沟鼠想要什么数,它们都能变出来,把老沟鼠气得半死。它们凭着聪明和才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往往碰到难一点的题就不想继续动脑筋思考,而它们就是凭着智慧,度过了难关,以后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这本书里面讲的内容很奇妙,让我知道了每个数都有它们自己的用处,缺一不可,也让我觉得学数学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门很有趣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空也能去看一看这本奇妙的书。
读数学读后感篇3
杨红樱阿姨写的书我有很多很多,有《马小跳》,有《马小跳玩数学》等等。其中,我喜欢《笑猫日记》中的《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这本书了,它讲述了笑猫的孩子出生的故事。
笑猫和他的妻子虎皮猫在神秘的夏宫中休息。虎皮猫已经怀了宝宝肚子大得就像一个圆球似的,等待着宝宝的出生。我知道怀着宝宝是很难受的,一只母猫也不例外。我还知道怀着宝宝可能会缺钙,这个问题竟然被一只老鼠给解决了。我事先是认为猫不可能和老鼠做朋友的,但是看了这本书我相信了。这只喜欢笑猫的老鼠名叫”老老鼠“,它找来了虾皮帮助了虎皮猫补钙。到了小寒的时候,虎皮猫感到了一阵剧痛,终于要分娩了。但是快要分娩时的剧痛可是难以忍受的,如果当时我在场,我一定会想尽任何办法让虎皮猫舒服起来。这时虎皮猫虽然很不舒服,但是她始终表现的那么坚强,她的表现让我知道了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呀!虎皮猫经过整整一天的分娩终于生下了四只小猫。之后,笑猫一家就快快乐乐的生活了下去。直到一天,四胞胎中最小的.猫,一只体弱多病的猫,一只虽美丽但虚弱的猫,因为寒流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笑猫一家都为他的死感到非常的悲伤,我也和他们一样。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猫和人类是平等的,猫比人类更有情感!
读数学读后感篇4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数学故事》是我刚到手的一本课外书,在读过它以后,它不仅乐趣无穷,还增添了我对数学的热爱。
这本书紧联着我们的生活,从数字、道理、和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它用了许多列数字的方法,使读者更加感兴趣。虽然这些小故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但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是知识、是智慧、是力量和热爱。了解了一个小故事,就等于了解了一个精彩的数学发现。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激发了我对数学的热爱,和利用数学为生活其中的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就说说数字0吧,我猜大多数人都认为0是个不起眼的小数字,帮助不了我们什么。你们错了,你可以翻一下你所有看的书,都有0,如果说0“丢”了的话,页数就会变得乱七八糟。100元的钞票,相信你们都见过,每个人都能说出它的组成,但是,如果0消失不见了的话,就变成了1元,1元和100元是相差何远呐?再比如说,一个卖杂品的店主,在批发商城买衣服成本价的400元,而他卖出去价是500元,丢了0,就变成5元了,这亏的可就大了啊!0能使计算的变得方便,所以,0是数字大家族中,一位必不可少的贵客。
一个个风趣诙谐的故事,配上生动形象的插图,牵动着一个个大道理。这本书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更加了解了数学,并且更加热爱数学!
读数学读后感篇5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数学?也许这个问题成年人有一万个答案,可是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学习数学的时候,大概率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跟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个朋友,他说:“为了提高思维逻辑能力,这是我初中老师在第一节数学课上告诉我们的”。或者一位5岁的小朋友又会问:“什么是逻辑能力呢?”
也许从出生第一天,我们就一直在被动的接收一些东西,父母的劝导,老师的传授,可5岁的孩子还是会把玩具散落一地,6岁的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不给买玩具而嗷嗷大哭,无论你怎么劝导一个人,怎么劝诫一个人,他可能仍然会犯你认为会出现的错误。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么说:“你告诉宝宝他把玩具弄坏了,就等于丢了10个棒棒糖”,从此以后这个宝宝可能会更加珍惜玩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貌似最有效。数学是什么?数学不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么?
现在我们再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学习数学?我们可以这么跟5岁的小朋友说:“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酱油,酱油7元、棒棒糖1元一个,剩下的钱你可以买几个棒棒糖?”或许想吃棒棒糖的就会苦思冥想一番,或许未来妈妈真的给他10元钱去买酱油,结果回来就变成了一瓶酱油和3个棒棒糖。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这位小朋友会选择6元的酱油,因为可以获得4个棒棒糖了。他这么计算着:7+3和6+4都可以等于10,那么如果要必须买酱油的情况下,1+9也可以等于10。我们都知道也有1元的袋装酱油,于是9个棒棒糖到手了。任何知识的魅力都在于自我的发现,只有你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兴趣,你就会不断的发现它的美,《数学之美》也可以变成《物理之美》。
有些人会说,上面的例子是利益驱动型,不是兴趣驱动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能指望他向成人那样:“我需要的不是物质世界,我需要的是精神世界?”。5岁宝宝最喜欢做得事情就是在吃和玩上面,请问,成年人不也是如此么?这就是天性。只不过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足够大罢了。
我们回到书本上,这本书是否合适自己?如果没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很难读懂。但是它又有着无限的魅力,让你不自觉的读下去,为什么?因为“数学之美”,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里面的公式,但是能够明白数学能解决的问题:概率统计学能够解决自然语言处理、布尔代数能解决搜索引擎的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能解决地图问题、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能解决自动新闻分类问题、最大熵模型解决金融问题,看着看着我就莫名的产生了一种想要学习算法的冲动,这不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么?
最后,我推荐几个章节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下:
1. 信息指纹,可以让复杂的数据用简单的一串数字存储
2. 13章,提到的简单之美。当然之后多次提到
3. 余弦定理(通过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可以判断两条数据的相似性
4. 17章,简单密码学(对密码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5. 布隆过滤器,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数据,从而解决黑名单的问题(黑名单数据量庞大的时候,会增加判断某一个名单是否出现过的难度)。
6. 29章,分治算法,虽然没有很明白算法,但是原理其实很简单:把复杂的东西拆分成若干小的部分,然后进行逐个解决或者说各个击破
7. 30章,神经网络,其实没那么神秘,神经就好比一个网络(马尔科夫模型+贝叶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而已。
8. 31章,大数据,这章是最推荐看的,而且没有很多专业的知识,一看就懂。不是什么都可以称之为大数据的,大数据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数据的代表性、数据的多维度、数据的完备性。现在有很多公司都自称自己有大数据,请不要侮辱大数据这个词。顺便说一下像百度这样的公司,近几年都在大数据上深耕,据我了解,比如医疗上面的项目,宁可免费做,只要求能够得到医疗方面的大数据,可见其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
读数学读后感篇6
最早认识吴正宪老师是在十年前,在淮海堂聆听她的一节展示课《平均数》,吴老师将拍球比赛引入课堂,引导孩子自拟队名,自创比赛规则,又在一次次矛盾冲突中激发起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当时觉得这个吴老师太厉害了!居然能带着孩子们玩一节课,数学课竟然还能这样上?不愧是特级!以后又陆续听了她执教的《找规律——搭配》、《认识方程》……越发折服于她高超的教学艺术,被她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所打动。最近拜读了吴老师的著作《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我才算更近距离地走近她,了解她在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与收获,感受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数学乐园的幸福与快乐,体会她令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智慧与用心。
一、积累与升华
在书的前半部分,吴老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用心的积累和走上教科研所带来的升华。她拜师学习、发奋读书、勤于笔耕、科研兴教,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她说:"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我觉得这段话说得特别好,就像是对我说的,比照一下,我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有一些体会和思考,我们组在早自习的时段常常进行课前的研讨,有时候上完课,我也会把课上发生的趣事、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和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与组内老师分享,但这些体会或感悟往往稍纵即逝,因为我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勤于动笔的习惯,可以说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懒于动笔,有些当时很清晰的想法,日后需要作为素材记下来的时候却模糊一片了。其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是一些小现象、小问题、小故事,如果我们能多关注小现象、多研究小策略、多积累小故事,做教学的有心人,那么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终有一天会得到升华。
二、理解与尊重
吴老师的数学课很精彩,除了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外,更打动我的是她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尊重。在她的课上,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她总是那么善于引导学生争论,让孩子们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她总是善于为学生的心灵碰撞搭桥,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发展的机会。书中说道:"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而且吴老师还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进行了修改,她认为:"成功亦是成功之母。"的确,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会带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获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又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宽容的、有爱心的老师,尊重和理解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最近复习期间,难免有焦躁的不良情绪,我要努力调整心态,真诚地和孩子们手牵手迎接挑战,度过难关。
三、简单与适合
数学学科抽象、严谨、枯燥的特点加上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得很多孩子对数学望而生畏,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就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吴老师在书中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要适合孩子,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熟悉,就要把数学知识和孩子们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具体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还比较好。在备课时,我总是会先分析学情:在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前,孩子们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怎样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是否易于学生理解?为了使数学变得更容易、更有趣,我会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加入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新的元素。比如: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我借助课件带领孩子们到游乐园参观,请学生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呈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观缆车、旋转木马、激流勇进、弹射塔……孩子们大多去过游乐场,都熟悉这些游乐项目,一个个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表演完毕,我请孩子们按这些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从而直观感受了游乐园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是我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粗浅的几点体会,当然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感受远不止这些,吴老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一直激励着我,"积好在心,久而化之",我也会越来越好的!
读数学读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
★ 学普通话教案6篇